第51章 算不了,告辞
夏原吉和郭资凑出了书房,朱棣看着两人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想要学着朱瞻壑算出大明的财政收入,但是却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的结论,夏原吉和郭资同时表示无法计算。
郭资给出的理由是“宝钞贬值严重,无法给出多少贯”。
夏原吉给出的理由则是“六部、地方、内廷各有仓库,若是计算赋税,臣可以算出来,但是陛下所言的‘财政收入’不止赋税”。
朱棣皱起眉头,思索夏原吉和郭资的话。
两人同时指出了大明财政的大问题。
首先是货币的问题,大明通行宝钞是终明一世流通的纸币,发行于洪武八年,因为没有准备金,发行毫无限制,宝钞的投放量巨大,朝廷没有能力加强宝钞回笼,这使得宝钞流通没多久就日益贬值。
如宝钞发行不足十年,价值就已急跌至五倍以上。
这种情况引起粮价上涨,物贵钞贱,导致通货膨胀,宝钞流通受阻。
到永乐朝,为了维护宝钞的信用,朝廷发布命令,严禁民间金银交易,市场流通必须用宝钞。
但因惧怕宝钞贬值,百姓对此采取抵制态度,导致交易时使用宝钞,物价就会上涨,使用铜钱,物价就恢复正常,社会上出现了“纸不如铜”的现象。
朱棣又是非常注重自己“合法性”的人。
最怕别人说他造反上位,不忠不孝。
自朱棣登基以来,夏元吉便屡次进言,提及宝钞提举司所制钞版,历用“洪武”年号已久。
而今岁次将更,改元“永乐”,夏卿忧虑钞版年号之更迭,然朱棣淡然回应:“岁版久矣,易之则可,然不改洪武为永乐,朕所遵用皆太祖成宪,虽永乐世,亦可用洪武。”
自此,大明通行宝钞,终明一世,唯见“洪武”年号,钞名形制,未曾更易。
时至永乐二年秋,朝野上下,皆因宝钞贬值之事,愁苦不已。
此时,奸臣陈瑛挺身而出,献上一策。
“岁比钞法不通,皆因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陈瑛言道,“莫若暂行户口食盐之法。天下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若是大口之家,月食盐二斤,纳钞二贯;小口之家一斤,纳钞一贯。约以一户五口计之,季可收五千余万锭。行之数月,钞必可重。”
陈瑛以为,大明宝钞之所以发行不畅,实乃朝廷印发过多,回收无方,致使流通领域货币远超所需,物贵钱轻。
为解决此弊,他提议暂行“户口食盐法”,以食盐为媒介,促使宝钞回笼。
朱棣闻此策,觉其有理,遂令户部商议。
彼时,面对宝钞价格日跌之局,群臣无策可施,闻陈瑛之策,皆觉可解一时之困,纷纷拍案叫好,认为此法甚妙。
然在商议之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对陈瑛之提议稍作调整。
最后决定:
大户每月购盐一斤,纳钞一贯;小户每月购盐半斤,纳钞五百文。
户部上奏此议,朱棣欣然允之。
其后,“户口食盐法”正式施行,借此扩大宝钞回笼途径,减少通货膨胀之损失。
此外,朱棣亦尝试在朝贡贸易中使用宝钞结算。
此举甚至使得大明宝钞流通至南洋诸国。
总之,朱棣虽采用多种方法试图阻止宝钞贬值,然皆未能如愿以偿。
后世认为朱棣滥发宝钞,其实是一种误解,朱棣想要阻止宝钞的贬值,但是又不能违背朱元璋的钞法,这是他在自己所处境遇下的合理选择。
郭资无法算出大明朝财政收入的原因很简单。
大明朝没有了硬通货,他想要折价,也换算不了。
夏原吉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大明朝没有统一的财政,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哪个部门要花钱了,就从自己小金库里出钱。
不仅仅是六部,甚至连内廷也是如此。
内官监、司礼监、兵仗局……这些宦官部门也有自己的小金库,他们要做事了,就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出钱。
当然,这些钱最后都是属于皇帝内库的。
夏原吉虽然没说,但是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臣只是户部尚书,知道外官的财政收入已经很了不起了,哪里知道陛下内廷的具体收入?”
郭资还算是给了点面子,夏原吉则是一点面子都没给。
毕竟元宵节一大清早被叫过来加班,两人都有一点怨气。
朱棣又将手伸到了匣子,想要拿起朱瞻壑的信,到了前面又缩了回来,他的额头渗出汗珠,他总觉得不对劲。
这是一种直觉。
“财政”这两个字不知为何,像是一根刺扎在心头。
深吸一口气,朱棣终于叫出了那个名字。
“姚广孝。”
“什么?”
黄俨一时间竟然没有想起朱棣说的是谁,这个名字实在太陌生。
朱棣捶了桌子:“朕让你们传牛国公给过来!”
“臣这就去办!”
黄俨连忙小跑出去,去将姚广孝传过来。
不多时,身穿国公冠冕的姚广孝就走入了书房。
朱棣站在书桌旁,一手放在桌面上,宛如塑像站了许久,见到姚广孝,他直接开口,说起了朱瞻壑在南洋的所作所为,以及财政、金票一事。
“和尚,你给参详参详,咱到底为什么心神不宁?”朱棣问。
姚广孝邪魅一笑,道:“陛下,臣已经还俗了,还请称‘牛国公’。”
“好吧,牛国公。”朱棣无奈道:“你就给朕好好说说吧。”
“好。”
姚广孝说了声好,却不再说话,反而闭上眼,老神自在地站在殿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双手渐渐在身前合十。
十分钟后,姚广孝的手分开,眼睛也睁开,平静地说道:“陛下心中担忧的,乃是钞法导致的财政危机。”
朱棣一怔,坐了下来,挥手示意内官赐座:“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