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长宁寺
东吴建业城内,孙权的府邸气氛凝重。
孙权一袭战袍,面色阴沉,他紧握着刚刚送来的密报,眼中似有怒火在燃烧。一旁,周瑜身着青衫,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忧虑。
“主公,探子回报,曹操虽已撤军,但荆州水陆两军的操练,声势浩大,远胜我东吴。”周瑜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孙权猛地将密报掷于地上,怒喝道:“不知敌军虚实,便贸然回报,此等无用之辈,留之何用?”
他的声音在厅内回荡,如同雷霆炸响,令人心惊胆战。
探子跪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的性命悬于一线。
周瑜见状,连忙上前一步,劝道:“主公息怒,探子虽未能查明敌军确切人数,但其所见操练,亦足以说明曹军实力。此时若罚,恐怕寒了其他探子的心。”
孙权闻言,深吸了一口气,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摆了摆手:“公瑾所言甚是,是我冲动了。”
他转向跪在地上的探子,语气稍缓:“你起来吧,此次便饶过你。但下次若再有差池,定不轻饶。”
探子如释重负,连忙磕头谢恩:“谢主公不杀之恩,小人定当竭尽全力,探明敌情。”
孙权挥了挥手,让探子退下。
探子起身,缓缓退出大厅,他的心中却暗自思量:东吴若不改变,恐怕难以长久。
周瑜见探子离去,转身对孙权说道:“主公,曹军之强,不可小觑。我军亦需加强操练,提升战力,方能与之一战。”
孙权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坚定:“公瑾,你即刻着手安排,我东吴男儿,绝不输于曹贼。”
*
武陵郊外,长宁古刹香烟袅袅,钟磬之音悠扬回荡。
崔扶楹在侍女的簇拥下,轻移莲步,步入了这方清静之地。
一袭素白的衣裳更衬得她肌若白瓷,眸若秋水。她在佛前虔诚祈祷,心中所愿,唯愿早日为曹植添得一子,以慰夫君之心。
而曹植则与杨修并肩,于寺外缓步而行,目光如炬,洞察四周。他见僧侣们忙碌,金银器皿与布匹陈列于前,贫苦百姓纷纷携家中之物前来典当。
曹植驻足细观,目光所及,一位僧人正和颜悦色与一老农交谈,语气温软,充满悲悯:“善哉,此银两暂解您燃眉之急,待丰收之时,再行归还。”
老农泪眼婆娑,感激涕零:“多谢大师慈悲,佛祖保佑,吾定不负所托。”
“大师,贵寺此举,实为救苦救难。”曹植心有所感,步前与僧人交谈。
僧人见曹植气宇轩昂,知非常人,合十回礼:“施主,此乃敝寺为解苍生之苦而设,非图财利。众生皆苦,我等出家之人,自当施以援手。”
一位寺僧见曹植气度不凡,便上前合十行礼,声音温和:“施主,可是有所心愿?”
曹植微微一笑,与杨修对视一眼。
杨修从袖中取出一袋银钱,递给寺僧:“大师,我等并无他求,这些银钱,就请用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百姓。”
寺僧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面露感激之色:“施主慷慨解囊,此等善举,必得佛祖庇佑。”
曹植摆了摆手:“大师不必多礼,我等虽为官家,亦应为民着想。这些银钱,虽不多,但希望能为百姓解燃眉之急。”
寺僧双手接过银钱,眼中满是敬意:“施主之言,如雷贯耳。我等定将这些银钱用于正途,不负施主所托。”
他二人走远后,忽然听见长宁寺的钟声在晨雾中飘荡。
曹植回首,视线穿过了香烟缭绕的院落,定格在那些排队等待典当的百姓身上。
心中泛起了涟漪:这借贷之事,本兴于唐朝。若是唐朝年间兴盛一时的官署借贷在此时代提前萌芽,又将掀起怎样的风云?
“公子,这里的典当,倒是别具一格。”杨修轻声在曹植耳边说道,他的目光同样落在了那些排队的百姓身上。
曹植微微颔首,声音低沉:“确实,此乃仁政,却也是一时之计。我在思量,若有一种更为长效的法子,能够大范围解决百姓的困境,那又如何?”
杨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公子的意思是?”
曹植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若我们能够设立一种官署借贷,将官银用于借贷,收取合理的息金,以此息金来维持官署的运作,岂不是两全其美?”
“公子,此法虽善,但若处置不当,恐怕会招致权贵的觊觎,反而不利于百姓。”杨修的眉头微蹙,他低声说道。
曹植嘴角泛起一丝微笑,目光深邃:“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筹谋,制定严谨的法度,确保这些借贷真正惠及百姓,而非成为权贵敛财之器。”
“若如此,我们可以设立专责官员,督办此事,严格监察,确保每一笔借贷皆用于正途。”
曹植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而有力:“不过,此策只能暂缓,仍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要根本解决,还是要使万民富强,让百姓手中先有余财,方为正道。但要使众生皆富,却是难事,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公子是想……”
曹植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在我看来,底层商贾非世家大族者,与寒门无异。唯有商贾兴旺,方有组建船队通商海外之可能。”
“公子,此策甚佳。”
“当然,这与借贷一样,同样需要制定严谨的法度约束,方能完整实施。”曹植的目光投向了远方,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蓝图:“此事,我会修书给父相,详细阐述这一计划。若能得到他的支持,我相信,这将是我朝一大创举。”
*
随着晨钟余音在空气中渐渐消散,崔扶楹佛前祈祷已毕。
她从僧侣手中接过一支签,签文上赫然写着“上吉”二字,预示着吉祥如意,福星高照。
侍女们见此,脸上的笑容如同春花般绽放,她们纷纷围拢在崔扶楹身边,喜气洋洋地向她道贺:“夫人,此签甚是吉祥,定能如愿以偿。”
崔扶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丝欢喜。
这不仅是佛祖的庇佑,更是她对夫君一片深情所换来的吉兆。
待崔扶楹步出寺门,只见曹植正立于一旁,目光柔和,看着她的眼神中充满温柔。崔扶楹的心中一暖,她轻声问道:“夫君,何事如此欢喜?”
曹植微微一笑,并未说出刚才与杨修所议论之事,只是笑道:“夫人,见你欢喜,我自然也欢喜。”
两人的目光交汇,情愫不言而喻。
周围的侍女们见状,纷纷心领神会,笑而不语。
曹植轻挽崔扶楹的手,两人一同步下石阶,走向等候的马车。马车旁,车夫已将踏脚凳放好,恭敬地站在一旁。
“夫君,我刚于佛前求签,乃是上吉。”
以往崔扶楹的作风,断断不会在此时便告知,但与曹植此番相会,她发现自己的夫君与以前更加不同,许是经历过战场,如今曹植在表达对自己的情感方面,再也不似曾经那般含蓄,引得崔扶楹如今说话也大胆了许多。
她只想分享喜悦,至于灵验与否,那不是还没到时候吗?
果然,曹植当即抚掌笑道:“这是好事,等我们回得荆州牧府,我定当设下家宴为夫人祈福祝贺。”
“不必如此。”崔扶楹看着曹植,眼中情意缠绵,“在君身侧,已是扶楹此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