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让语言魅力在课堂上生动绽放
教学《不懂就问》的课堂上,当讲到第三自然段那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时,我深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往往在于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直击心灵的词汇。于是,我决定让这份魅力在课堂上生动起来。
我轻轻放下课本,闭上眼睛,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韵悠长的时代,然后缓缓睁开眼,开始模仿起古人读书的模样——摇头晃脑,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宛如一首古老的曲调,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他们瞪大眼睛,好奇又兴奋地观察着我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通过这样的“表演”,无需过多言语,他们便能深刻体会到课文第一段中描述的“古时候人念书,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的意境,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接着,我话锋一转,将注意力引向了“鸦雀无声”这个成语。我环视教室,微笑着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呢?”轩轩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道:“静。”我微笑着点头:“没错,这个词语确实表达了‘静’的意境,但从字数上说,这是一年级的表达水平。谁能用三年级的语言来解释一下呢?”这时,琦琦自信地举起了手,她清晰地说道:“鸦雀无声的意思是形容非常安静。”我满意地点点头,补充道:“琦琦说得真好,鸦雀无声指连一只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听不到,整个世界都静悄悄的。鸦雀无声不仅仅是静,而是静到了极致,连最细微的声音都仿佛被吞噬了一般,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清晰可闻。”
随后,我话锋再转,将话题引回到课文本身:“那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孙中山!”我追问:“那么,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谁?”恩恩举手答道:“是在写同学们!”我赞许地点头,并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背诵课文后,因为不理解而大胆提问,而这里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同学们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兮兮举手回答道:“是为了突出孙中山的胆子大!”我笑着点头,进一步引导:“没错,这正是侧面描写的魅力所在。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间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行为勇气。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呢?”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在座位上小声说出了“侧面描写”四个字。我立刻捕捉到这份细微的勇敢,大声表扬了他,并鼓励他以后能更自信地举手发言。
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看,本学期我们才会三篇课文,已在两篇课文中都遇到了这种侧面描写的写法。它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丰富,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记住,这种写作手法是你们写作工具箱中的一把利器,要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实践。作为老师,我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耐心指导,直到你们能够熟练掌握,游刃有余。”
这堂课,在欢声笑语与深思熟虑中落下帷幕,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去描绘世界,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