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解锁关键语句,领略祖国河山之美
第六单元的学习要素聚焦于深入探索与了解我们祖国壮丽多姿的大好河山,以及如何通过关键语句的把握来精准理解文本段落所传达的意境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迎来了第17课《古诗三首》的学习,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学生们通过古人的笔触,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其中第三首刘禹锡的《望洞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印象深刻。
《望洞庭》的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以其独特的比喻手法,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壮美的秋夜洞庭图。这里,关键词“白银盘”与“一青螺”成为了解开诗句奥秘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意象,我首先引导他们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图上,月光如洗,波光粼粼的洞庭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银盘,静静地躺在夜色之中,那银盘之中,又点缀着一座翠绿的小山——君山,恰似一枚精巧的青螺。这样的画面,无需多言,白银盘所代表的广阔湖面与一青螺所象征的君山便跃然纸上。
接着,我进一步解释,刘禹锡是如何运用这两个生动的比喻,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我让学生们在诗句中找出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他们很快便得出了答案:月光下的洞庭湖被比作白银盘,而洞庭湖中的君山则被巧妙地比作了一青螺。这两个比喻,不仅形象贴切,而且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轮明月之下,洞庭湖与君山交相辉映的绝美景象,不得不赞叹诗人刘禹锡那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在理解了这两个比喻之后,我进一步深化了比喻句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在构建比喻句时,通常遵循“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原则,即先提及被比喻的事物,再指出用来比喻的事物。如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一青螺。而当我们询问“用什么比喻什么”时,则要将喻体置于本体之前,这是一种语言习惯上的微妙差异。为了巩固这一知识点,我让学生们再次回顾《望洞庭》的后两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其中的比喻关系。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准确无误地给出了答案: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月光下的洞庭湖,用一青螺来比喻君山,这样的表述也符合语法规则,能准确传达了诗句的意境。
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望洞庭》这首诗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更重要的是,他们领略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魅力,以及古代诗人通过文字描绘自然美景的高超技艺。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是对知识的积累,也是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一次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