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大秦帝国](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4/51671264/b_51671264.jpg)
第16章 中央集权
嬴政自称为始皇帝之后,怀着统御天下、长治久安的决心,坐在咸阳宫幽深而静谧的书房中。他凝视着面前一幅巨大的地图,目光锐利而深邃,仿佛要将每一寸土地都刻入脑海。
“朕既已称皇帝,就必须将这天下之权,尽握于朕手。”嬴政喃喃自语道,声音在空荡的书房中回响,透着无比的坚定和决然。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嬴政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地方行政制度。他召集了大臣们,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郑重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昔日周室分封诸侯,致春秋战国之乱,诸侯纷争,民不聊生。今朕统一天下,当行郡县之制,使权归中央,绝不再蹈分封之覆辙。”嬴政挺直身躯,龙袍上的金龙闪耀着威严的光芒,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洪钟般在朝堂内回荡。
李斯恭敬地站出列,微微躬身说道:“陛下圣明,郡县制可使朝廷直接掌控地方,政令畅通,杜绝诸侯割据之患。且能使资源调配更为高效,利于国家之统一治理。”
嬴政微微点头,目光扫过群臣,继续说道:“朕意已决,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皆由朝廷任命,其职责重大,当为朕忠实地治理地方。”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朝廷派遣的官员们奔赴各地,仔细丈量土地,划分边界,确立郡治和县治的位置。
在每一个郡,郡守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权力和责任。他们需要执行朝廷的法令,征收赋税,维护治安,组织劳役,同时还要定期向朝廷汇报工作。为了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嬴政又设立了监御史制度。
监御史们身负皇命,穿梭于各郡各县之间。他们暗中查访,留意郡守和县令的一举一动,观察他们是否公正执法,是否廉洁奉公。
一位监御史在暗查某郡的政务时,发现郡守私自挪用了朝廷下拨的赈灾粮款。他不动声色,悄悄收集证据,然后迅速上报朝廷。
嬴政得知此事,龙颜大怒:“此等贪官,竟敢违背朕的旨意,损公肥私,罪不可赦!”
随即,朝廷派出钦差,将该郡守捉拿归案,严惩不贷,并昭告天下,以儆效尤。
在中央,嬴政精心构建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府中,官员们忙碌地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书和奏章,丞相则在其中权衡轻重,为皇帝提供决策建议。
“陛下,此乃南方水灾的奏报,急需朝廷拨款赈灾。”丞相小心翼翼地向嬴政汇报。
嬴政沉思片刻,说道:“准奏,但款项使用务必严加监管,不得有丝毫浪费和贪污。”
太尉则在军营中操练兵马,制定军事战略。他时刻关注着边疆的动态,以防外敌入侵。
“近日匈奴时有异动,末将建议加强边防防御。”太尉向嬴政请命。
嬴政大手一挥:“朕予你调配兵力之权,但不得擅动干戈,除非匈奴来犯。”
御史大夫则带领手下的御史们,在朝堂和地方之间穿梭,监察百官的行为。
“启奏陛下,臣发现某位九卿在采购宫廷物资时,中饱私囊。”御史大夫严肃地禀报。
嬴政冷哼一声:“即刻查办,绝不姑息!”
九卿们各自负责着不同的领域,从宗庙礼仪到宫廷警卫,从财政税收到皇室生活供应,无一不精心打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嬴政将兵权牢牢收归己有。他亲自设计了虎符的样式,那精美的铜制虎符上,刻着细密的纹路和神秘的符号。
“军权乃国之根本,唯有朕能掌控这天下之兵,方能保大秦江山永固。”嬴政在检阅军队时,高声说道。
一次,边疆突发战事,一位将领手持半块虎符前来调兵。但负责掌管另一半虎符的官员严格按照规定,在核实无误之前,坚决不肯发兵。
“没有完整的虎符,谁也不能调动一兵一卒!这是陛下的旨意!”官员义正言辞地说道。
最终,在确认虎符相合后,军队才迅速开拔,奔赴战场。
在法律方面,嬴政推行了严苛的秦律。秦律的条文被刻在竹简上,分发至全国各地。
“朕要用这严刑峻法,使万民敬畏,不敢有丝毫违法乱纪之心。”嬴政对负责司法的官员说道。
在一个小镇上,一名盗贼被当众审判。法官依据秦律,判处其严厉的刑罚。
“盗窃者,斩其右手,以儆效尤!”法官的声音在集市上回荡,围观的百姓们无不心生敬畏。
为了控制思想,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咸阳城的广场上,堆积如山的书籍被投入熊熊大火之中,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这些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留之无益。”嬴政站在高处,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一些儒生和方士被士兵们押解到坑前,他们有的高呼冤枉,有的则沉默不语。
“坑杀这些乱臣贼子,让天下人明白,朕的意志不容违背!”嬴政的声音冷酷无情。
在经济方面,嬴政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在咸阳城的市场上,官员们手持标准的度量器具,逐一检查商贩们的货物。
“这秤不准,按律处罚!”官员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规定。
货币铸造工坊中,工匠们日夜赶工,铸造出一枚枚标准的秦半两。
“务必保证每一枚货币的质量和重量,如有差错,严惩不贷!”负责的官员严厉地督促着。
同时,嬴政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数以万计的民夫被征调。
“加快进度,不得延误!”监工们挥舞着皮鞭,驱赶着民夫们。
在修建直道的过程中,一处山体阻碍了工程的进展。
“采用爆破之法,务必打通!”工程师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嬴政大兴土木,修建了阿房宫和骊山陵等巨大工程。
阿房宫的设计图在工匠们的手中不断完善,巨大的木材和石料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
“要让这座宫殿成为千古奇观,让后人都惊叹于朕的伟大!”嬴政对负责工程的官员说道。
骊山陵中,工匠们精心雕刻着每一块砖石,无数的兵马俑排列整齐,等待着最后的完工。
然而,这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在地方上,一些郡守和县令对新的制度不适应,执行不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官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现象。
在某郡,一位县令虚报田亩数量,以增加赋税收入,中饱私囊。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上告。
“朕赋予你们权力,是让你们为百姓谋福祉,不是让你们鱼肉乡里!”嬴政得知后,愤怒地下令严查。
朝廷派出的钦差迅速赶到该郡,经过深入调查,将县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财物充公,百姓拍手称快。
在中央,三公九卿之间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
丞相李斯和太尉王贲就曾因军事决策权的问题发生争执。
“军事之事,当由朕和太尉决断,丞相不得干预!”嬴政不得不出面调停。
在民间,焚书坑儒引起了儒生和士人的强烈不满,一些人暗中议论皇帝的暴政。
在一个书院中,几位儒生聚在一起,小声地交流着。
“皇帝此举,过于残暴,恐失民心。”
“噤声!小心被人告发。”
“敢有非议朕之决策者,严惩不贷!”嬴政下令加强对民间言论的监控。
一时间,告密者四起,人心惶惶。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嬴政没有退缩。他不断调整策略,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严厉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
“朕的中央集权之路,不容任何人阻挡!”嬴政的决心坚定不移。
经过多年的努力,嬴政终于建立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朝廷的政令能够迅速下达至地方,国家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调配和利用。
但与此同时,过度的集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百姓的负担沉重,民怨逐渐积累。
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嬴政听到了百姓的抱怨。
“皇帝的赋税太重了,我们快要活不下去了。”
嬴政心中一震,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中央集权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只要大秦强大,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嬴政默默地想道。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些被压抑的民怨,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正悄悄地威胁着大秦帝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