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群而不党,朱标为主”,高逊志
宋慎为何闷闷不乐?
他不忧短时,虽紧抱陛下大腿,可安保无恙,但他自己走的这条路,时时刻刻也会将自己引入万丈深渊。
说实话,他宋慎现在的处境甚至要比同时期的杨宪危险。
平息寝弭一时,宋慎在日后修《大明律》时,遇到的阻碍也一定会有很多。
将在外,大战在即,大明一统江山有望,而应天府内,同样有暗涌如潮的内战,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逐渐渗透朝堂的多多方面。
现在他还不至于同李善长等人不死不休,但是自己一定会受到打压。
宋慎很明白一点。
除了淮西勋贵以外,自己时刻抱紧的大金腿,难道就一定会一直保着自己吗?
今日宋慎怒怼五儒,势必要震惊朝野,这也是朱元璋乐于看到的样子吧?
将自己扶持上位,看到自己与淮西集团交恶。
在外宋慎成为了陶安口中那个违背儒家观念的奸佞逆贼,在内宋慎也只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
一颗安插在朝廷的棋子,只是他这颗棋子如同马前卒一样,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朱元璋现在用的还算趁手,就如同嘉靖帝用严嵩用的趁手一样。
介于江山还未统一,淮西勋贵间的蝇营狗苟,朱元璋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北元覆灭,论功行赏以后,朱元璋就会开始慢慢清算。
“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站错队,脑袋别在裤腰带的日子我绝对不能过。”
而宋慎知道,自己也不能倚靠浙东那些言官,因为浙东集团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如果淮西集团是一只猛虎,那浙东集团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浙东迟早会走向覆灭。
不然刘基也不可能急流勇退,显然他也明白自己若是再不走,迟早也要身死异处。
奈何刘基虽然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刘基,胡惟庸等人也不放心刘基。
“当时伯温病入膏肓时,心里又在想什么?”
“是以往的功成名就,还是后悔辅佐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君王……”
宋慎颓然。
宋慎现在只能坚持四字原则:
群而不党,独立窜跳。
坚持秉承自己“特立独行”的特点,让朱元璋不会弃之不用,而是一直运作他,这样才能长时间庇护他宋慎。
但是宋慎比起洪武帝,更在乎的人是太子朱标。
太子朱标!
东宫一派!
他与朱标关系,亲近有加。
在宋慎眼里,朱标如果未曾英年早逝,恐怕就没有朱棣什么事情了,登基九五后,朱标的成就也绝对不会比永乐大帝低。
是时朱标若在,朱棣岂敢造反觊觎皇位?
所以除了反复无常的朱元璋以外,最值得倚靠的人便是朱标。
所幸太子侍读官职尚在。
虽然自从宋慎赴任刑部后陪伴太子早读的时间没有了,但是朱标和他的关系,并不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慢慢疏远。
朱标仁厚治国治家,他宋子畏日后要以“太子为主”,他做好“逆天改命”的准备了。
宋慎这一次“闭关反思”后,原本略显茫然的道路已经清晰了许多。
而大父宋濂当夜便找宋慎谈话。
以往的每次,宋濂教育宋慎时,语气都会多一些轻松,然而这一次,宋濂却是相当严肃。
“宋子畏,你知不知道今日朝会之争有多危险吗?你若是死了,老夫和你爹可怎么办?我宋府现在就你这一根独苗!”
自从宋瓒和王夫人生育了宋慎,王夫人就再未有过生育。
宋瓒本人又不喜纳妾,独守王夫人一人过日子。
宋濂因为这种事情,还骂过宋瓒,家主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宋家传宗接代。
只是宋瓒不听,一直当宋濂的话是王八念经。
所以宋濂如今五十有八的年纪,也只有一个长孙。
如果宋慎是一个乖乖守规矩的人,宋濂也不会着急,但是这些日子宋慎操作有些眼花缭乱,这让深知朝廷水深浅的宋濂十分担心。
“爷爷,不管怎么说,孙儿既然已经趟了这摊水,就要走好它。”
“唉,所以才更要谨慎小心,稍有失言不慎,脑袋就有分家的可能,如今你被授刑部重任,兼修刑典,可谓是重中之重,刑典之法,要多问他人,不可擅自做主,不然天威难猜,幻影泡汤。”
“老夫曾听,自古家族兴衰皆系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老夫老矣,还能存活几年尚不得知,你父宋瓒,能力一般,只可做守成家主,却不能带领家族走向繁荣……”
宋濂语气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唯有你宋子畏,才干胜你父十倍,正所谓“石韬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家族日后的昌盛就寄托在子畏你身上了,所以你更不能死。”
“孙儿明白,感谢爷爷教诲。”
宋濂与宋慎不知不觉聊到半夜。
翌日。
宋慎从宋府抵达刑部办事大堂,发现十几个官吏已经等候多时了。
洪武初设刑部虽不大,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刑部分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部。
各部又设郎中、员外郎二人,都官部各一人。总部、比部主事各有六人,都官、司门主事各有四人。
朱元璋安排给宋慎修典的十四人,有十二人皆抽调总属四部。
剩余两位,洪武帝直接从翰林院里面抓了两个塞了进来。
“参见侍郎大人!”
这十四人给一个十六岁青年行礼还有些不习惯。
但是没办法,谁叫这宋慎的官职比他们都高呢。
“都介绍一下自己。”
“下官姓张名米顺,天水人。”
“宋大人,下官是都官部郎中岳彦芩,因征召,去年上任。”
“在下高逊志,宋大人可唤我表字士敏。”
高逊志?!
前几个人宋慎搜索记忆,还真没印象。
然而这个高逊志,宋慎脑中却有些印象。
一般在他这里有印象的人,基本上不是朋友,就是青史留名之人。
这高逊志也确实青史有名。
曾任鄮山书院长,洪武征召进入翰林,他就是朱元璋抽调的两个翰林人才其中之一,调来协助宋慎修《大明律》。
纪善周曾称高逊志为“学足以为王者之师,才足以为当时之杰,道足以为圣贤之徒,行足以为后进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