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利用好每天的作业,积极培养孩子的长远学习能力
在青少年教育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在“陪学”问题上常常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不想陪,因为无论自己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还弄得亲子关系十分紧张、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又不敢不陪,怕一旦自己松手,孩子真的就不学了。家长很苦恼地问我:“田老师,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到底该不该陪?”
面对“陪不陪”这道选择题,很难给出答案。因为在陪与不陪之间,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孩子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陪学过程中,写作业只是明线,长远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家长陪学,眼睛只盯着作业,又盯得太紧、催得太急,那一定会削弱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果家长不陪,那些天资聪颖、专注的孩子当然没有问题,他们能够做好作业并顺利成长,但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受大脑神经发育水平的限制,难以独自面对学习中的倦怠和挫折,容易对学习产生无助感,无法在中小学这个关键时期形成重要的学习能力。
所以,“陪不陪”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家长一定要陪,而且要陪好,要会陪!陪的不只是作业,还要利用每天的作业培养孩子长远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理解孩子、用对方法,在陪孩子解决作业难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而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家长陪学的力度应逐步下降,把学习的管理权逐步还给孩子,直到孩子能够自主学习,不用再陪。
2019年1月,我的《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正式出版,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这本书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的70个问题情境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法。很多家长在评论区留言:“好像田老师在我家装了摄像头,书里讲的都是我家孩子身上每天发生的事。”甚至我上中学的外甥女看到书后问我姐:“妈,你是不是把我学习的事都跟我老姨讲了,感觉书里写的都是我。”家长和孩子都有“被看到”的感觉,感觉书里写的就是自己。家长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观念有了巨大变化:“以前看到孩子磨蹭、拖拉我就会很生气,觉得都是孩子的错,忍不住要去责骂他,但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需要理解孩子,掌握方法。”但是,家长仍然有一个困惑,从“理解”到“做到”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无法跨越,看书的时候觉得道理明白了、方法也掌握了,但到真的用起来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常常陷入“我明白,但我还是做不到”的困境。所以我决定写一本训练营模式的训练手册,把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讲清讲透,对每个让家长头疼的作业问题进行手把手带练,在提升家长养育和陪学技能的同时,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本书的每一章都会使用“认知—方法—训练”的模式对每一个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讲解、训练。在认知部分,对问题情境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认知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困境,让家长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在方法部分,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讲解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家长明白应该如何做;在训练部分,将具体方法串联起来进行流程式的任务练习和话术练习,帮助家长在陪学实践中会说、会做,实现从“理解”到“做到”的跨越。
本书开篇对家长陪学的三大误区进行了分析,帮助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觉察;然后通过三篇内容,帮助孩子构建学习力系统:方法系统、动力系统、支持系统,实现高效学、愿意学、持续学的目标。
第一篇是构建“高效学”的方法系统,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解决爱拖拉、没方法的问题。本篇分为三章,分别是:在启动阶段,减少阻力,提高写作业效率;在执行阶段,增强自控力,把意志力集中在作业任务上;在反思阶段,提高目的性,实现能力的成长和精进。
第二篇是构建“愿意学”的动力系统,帮助孩子改变学习信念,激发内在动机,解决不想学、没信心的问题。本篇分为三章,分别是:在遇到难题时,通过成长型思维树立达成目标的信心;在遭遇挫折时,提高心理韧性,激发消极情绪下的积极力量;在取得进步时,进行过程性反馈,激发内在动力。
第三篇是构建“持续学”的支持系统,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不坚持、靠吼叫的问题。本篇分为四章,分别是: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感环境,让孩子安心学习;规划假期任务,磨炼自身优势,帮孩子实现弯道超车;将学习管理权交还给孩子,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老师良好沟通,形成合力,为孩子学习积累成长资源。
从“理解”到“做到”的跨越不是看了书、做了练习就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反复、不断练习的过程。就像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波希娅·纳尔逊的《人生五章》给我们的启示:从看到人生的“深洞”到“绕道而过”、“走上另一条街”,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陪学中要智慧地觉察,勇敢地坚持,在陪学中培养孩子长远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一个会学习、爱学习、天天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