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黄仁勋和他的早年时光》:年少赴美,苦干扫厕所 端盘子
从视野、格局到学识,父母不遗余力的培养并没有白费,少年黄仁勋逐渐崭露头角,文体两开花,不仅学习成绩全A,还差点儿成为乒乓球职业选手,曾登上美国知名运动刊物《运动画刊》。然而,这个过程却是一把辛酸,几经波折。原来,黄仁勋是靠打工赚钱才结缘乒乓球的。
美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发展的崛起,离不开移民带来的创新文化和奋进精神。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在美国不断创立新理论,发现新科学,开发新技术,不仅塑造了美国现今的繁荣面貌,也推动着全球科技浪潮滚滚向前。
在时间节点上,“二战”无疑是美国崛起的重要机遇点。美国是少数几个“二战”期间本土(珍珠港算美国海外领土)没有受到战争侵害的国家之一,再加上以往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美国吸引了一大批欧洲顶尖的基础理论科学家,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西奥多·冯·卡门、恩利克·费米、詹姆斯·弗兰克、尤金·保罗·维格纳和汉斯·贝特等。这些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极高的成就和影响力,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于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拥有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逐渐成为基础科学的领导者。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开始加码扶持科学技术发展,创建了现代高效实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945年至1957年,各政府部门和机构密切合作,大力支持大学和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原子能委员会、国防部等部门也相继设立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进一步助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
在此期间,这片科技热土催生了半导体技术的两大重要里程碑。1947年,威廉·肖克利、约翰·巴顿和沃特·布拉顿成功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晶体管与以往的电子管相比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灵活性和可靠性更强,它能够把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强信号,是所有现代电器的关键活动元件。
1958年,在晶体管的基础上,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电子工程师、“集成电路之父”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并成功制造出了第一颗集成电路芯片。集成电路芯片是一种把电路(电子元件)小型化的方式,比晶体管性能更好、成本更低,且便于大规模生产。这一突破性发明彻底改变了电子器件的制造方式,使电路更小、更高效、更可靠,并大幅降低了成本,由此开启了芯片产品的微型化时代。
1960年,德州仪器公司制造出全球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产品。但这款产品真正落地,却是在两年后的阿波罗计划中。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美国国防部制造了基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来为阿波罗计划提供导航和姿态控制。后来,芯片逐渐被应用于航天、军事等领域,美国随之迎来科学技术的黄金发展期,美资企业依靠强大的资金和科技实力飞越大西洋、太平洋,进入辉煌的全球拓展期。一位名叫黄兴泰的年轻化学工程师,就在美国科学家威利斯·开利创办的一家位于中国台湾的空调公司工作。
黄兴泰祖籍浙江青田县山口镇大安村,他的父辈于1945年日本战败后迁入中国台湾。黄兴泰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台南成功大学化工系学习期间,他凭借出众的学习表现被校方举荐,成为台南望族罗氏家族罗采秀的家庭教师。名家淑女邂逅谦谦君子,久而久之,两个人暗生情愫,最终结为连理。
新婚后的罗采秀很快有了身孕。黄兴泰虽然出身平凡,但从小志存高远,出身于世家大族又从事教师职业的罗采秀,更是对孩子寄予厚望。两个人兴高采烈地畅想未来生活,一连把未来几个孩子的名字都拟好了。不久后,罗采秀就生下了一个男孩。紧接着,一年后的1963年,黄兴泰又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夫妻俩给他取名为黄仁勋,意为“心怀仁爱,取不世之勋”。
在黄仁勋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芯片价格因海外工厂扩大产能而大幅下降,开始从航空和军用市场走向民用市场,被应用在助听器上。1965年,后来创办了英特尔公司的科学家戈登·摩尔观察到一个现象:晶体管尺寸在不断缩小,同样大小的芯片可以封装更多的电路。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中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以每两年翻倍的速度增长。他还预言,集成电路将带来诸多奇迹,包括家庭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汽车以及个人便携式通信设备。
摩尔定律的提出,标志着芯片技术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伴随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性能呈指数级增长,而成本持续下降。不得不说,戈登·摩尔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预言家,没过几年,他的预言便快速实现。后来的芯片不仅在计算机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还凭借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渗透到几乎所有科技应用中,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革命。
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工程师黄兴泰偶然得到一个去美国总部培训的机会。当时,以芯片为核心的半导体行业正在美国如野火燎原般旺盛发展,为其他制造业提供“原油”,成为美国经济运转的引擎。也正是因为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绝对领先优势,让黄仁勋的父亲看到了美国经济的极度繁荣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当即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深造。罗采秀也极力培养孩子,她虽然不懂英文,但仍每天从字典里找出10个英文单词,让黄仁勋和他的哥哥一起拼写和翻译,算是临时自设的“英语培训班”。黄仁勋后来回忆说,其实“她并不知道我们说得对不对”。
1968年,5岁的黄仁勋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泰国读小学。虽然辛苦培育兄弟俩学习,但黄罗夫妇并不想把孩子培养成只会听话的乖小孩,反而会容忍他们一些天真烂漫的冒险。与此同时,童年的黄仁勋也显露出冒险性格和强烈的探究精神,他喜欢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研究五花八门的材料。
8岁那年,他和哥哥搞来很多一次性打火机,把打火机里的丁烷一股脑儿倒进游泳池里,点燃了整个水面。在迅速铺满水面的熊熊火光里,黄仁勋调皮地拉着哥哥跳进水底,兄弟俩看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在水光氤氲下,被放大了数倍的火光连成一片奇幻瑰丽的蓝火天幕,直至慢慢变成黄红色的小火苗。这种冒险精神在他后来带领英伟达跟竞争对手贴身肉搏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家在泰国的日子并不安稳,黄仁勋很快迎来了第二次移居。1973年,泰国在军政府统治下人心惶惶,街上经常挤满游行示威的学生,社会经济飘摇动荡。这时,恰好黄仁勋的舅舅刚刚移民到美国,望子成龙想去美国发展的黄家终于等到一个机会。黄仁勋和比他大1岁的哥哥就这样被父母“丢”上飞机,去投奔舅舅。在美国机场,两个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转机。当时,哥哥说要走开一下,小黄仁勋茫然站在偌大的机场,手足无措,生怕哥哥再也不会回来。
初到美国的黄仁勋经历了很长一段适应期。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曾回忆说:“我当时还是个孩子,到了美国,一切都又大,又漂亮,又明亮,像麦当劳和必胜客这样的餐厅更令我惊叹。但我记得当时我却很害怕,很难过。”那时候,黄仁勋的父母还没办法拿到去美国的签证,越洋电话又很贵,于是,黄仁勋全家脑洞大开,父母每月邮寄四盒自己录音的磁带给孩子们,黄仁勋兄弟俩也同样邮寄录好的磁带给父母,以此来分享生活近况,遥寄亲情思念。这个过程颇有“从前车马慢”的温馨,给黄仁勋兄弟俩的童年带来很多关爱和安全感。可惜的是,两年后那些磁带就被弄丢了,这让黄仁勋至今都觉得很遗憾。
除了父母跨越大洋的关怀,兄弟俩投奔舅舅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段经历为年幼的黄仁勋带来一段戏剧性的野草成长史,跟在“问题学校”度过童年的埃隆·马斯克颇有些相像。舅舅是第一代美国移民,刚到华盛顿不久,英文不是很好,生活也比较困顿。他本想把兄弟俩送到预科学校,却误将他们送进一家乡村寄宿的感化院,说白了就跟教管所差不多。学校位于肯塔基州,也就是肯德基总部所在地,距华盛顿的舅舅家有3500千米,相当于从青岛到乌鲁木齐。兄弟俩根本得不到舅舅的照料,就此开启了野蛮的“地狱”生存模式。
这所感化院是镇上唯一的学校,大概有300名学生,当地的孩子几乎是第一次见到中国人,还以为黄仁勋和他的哥哥都会很厉害的功夫。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被分配了劳动任务,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刀具,身上文着各种可怕的刺青。入学时,黄仁勋10岁,舍友17岁,刚到宿舍的第一天晚上,黄仁勋就看到舍友身上有很多打架留下的伤疤。事实上,作为全校年纪最小又瘦弱矮小的学生,刚进学校的小黄仁勋也经常挨揍,还被安排每天打扫全校三层楼的所有马桶。他每天上学时都要经过一座摇摇摆摆的很旧的桥,每次他过桥时,当地的男孩都会抓住绳索拼命摇晃。
但很快,剧情就反转了。黄仁勋靠着“学霸”的超级考试技能,逐渐成为孩子们的“团宠”。他和满身刀疤、刺青的室友达成了一个协议,他教室友读书,室友教他仰卧推举。不得不说,年少飘零的黄仁勋从小就懂得了合作共赢。就这样,黄仁勋很早就养成了睡前做100个俯卧撑的习惯,还跟这位“校霸”室友处成了最好的兄弟,再也没有受过欺负。他还渐渐和其他男孩打成一片,学会了爬墙、偷苹果、抽烟。
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造就了黄仁勋坚韧的个性、超强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极高的自制力,也为他添了几分天不怕地不怕的江湖豪气。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马拉霍夫斯基曾这样评价黄仁勋:“他很坚强,他不是恶霸,他不会辱骂别人。但是如果你打他,他会默默爬起来。”黄仁勋后来表示,自己也很喜欢那段独自生活的时光,并没有觉得自己变坏了。他说:“我们工作真的很努力,学习也很努力,孩子们真的很坚强。”2019年,黄仁勋还携妻子向这所学校捐赠了200万美元,并深情谈起了那座早已不在的破桥。
兄弟俩在感化院度过了野蛮生长的两年后,黄仁勋的父母终于拿到了移民签证,举家移民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人团聚后,黄仁勋和哥哥这才被送进一所叫阿罗哈的正规高中接受教育。从视野、格局到学识,父母不遗余力的培养并没有白费,少年黄仁勋逐渐崭露头角,文体两开花,不仅学习成绩全A,还差点儿成为乒乓球职业选手。
或许是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和聪敏,黄仁勋15岁就获得了全美乒乓球公开赛双打第三名,还曾登上美国知名运动刊物《运动画刊》。然而,这个过程却是一把辛酸,几经波折。原来,黄仁勋是靠打工赚钱才结缘乒乓球的。
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美国孩子都会在上课之余打工赚钱,以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少年黄仁勋曾在一个名为“球拍皇宫”的桌球体育馆擦地板挣钱。偶然接触乒乓球的黄仁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对数学的酷爱让他经常在大脑里计算着发球与回球的角度,很快便展露出“乒乓基因”和天赋。那段时间,黄仁勋对乒乓球着了迷,每天睡在球馆的地板上,只为一醒来就能继续打乒乓球。
在老板的鼓励下,苦训3个月的黄仁勋顺利拿到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美青少年乒乓球巡回赛的机会,这年他13岁。然而,这次参赛他却输得一塌糊涂。赛后,在强烈的自尊心和对冠军的极度渴望下,黄仁勋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原因,那就是不够专注。对于年少的黄仁勋来说,拉斯维加斯太大、太漂亮了,以至于比赛前一天他还在外面四处游玩。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散漫个性,专注于日常训练,提升球技,才取得了后来的傲人成绩。
年少的这些波折,锻造出黄仁勋坚韧、专注和勤奋的个性,学习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乒乓球天赋也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也有着大多数好学生特有的害羞腼腆。在上大学之前,他跟哥哥因为从小不断搬家和换学校,基本没什么朋友,又因为跳了一级,念书时总比班上同学小,所以看起来孤独寡言,跟如今的谈笑风生反差很大。他曾自述:“我是个好学生,我总是很专注,保持动力。但是我也很内向,非常害羞。唯一一次让我突破自我的经历是在丹尼餐厅当服务员。一想到要和人交谈,我就感到害怕。”
原来,十几岁时,哥哥帮黄仁勋找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从洗托盘、摆桌椅的杂活做起,很快黄仁勋就成了一名正式的服务生。这份工作对年少又有课业的黄仁勋来说,其实很辛苦。每天放学后,黄仁勋就匆匆赶到餐厅,穿上标准的工作服穿梭在桌子之间,熟练地把饭菜和饮料送到客人的桌子上。而在体力劳动之余,小黄仁勋面临的更大挑战是要及时应对每位客人的诉求,确保每位客人都感到满意和舒适。这段经历让他能够和陌生人自在地说话,还逐渐享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
这家店叫作丹尼餐厅,也是黄仁勋口中改变自己命运的一家餐厅。在丹尼餐厅当服务员的经历,为黄仁勋打下了成为领导必备的人际沟通基础。而很多年后,命运的齿轮也正是在这家小餐厅转动起来,促成了英伟达的建立。
少年黄仁勋辗转异国、饱经历练的这段时间,也是摩尔预言渐渐实现、芯片产业遍地开花的年代。黄仁勋到泰国的1968年,摩尔定律提出者戈登·摩尔和“集成电路之父”罗伯特·诺伊斯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办了英特尔公司,他们发明的计算机存储器芯片1103随即热销,英特尔很快成为产业新贵。他们按照摩尔定律的节奏,每两年推出新一代产品,每一代新产品的存储容量都提升了4倍。
1974年,英特尔发明了首款商业化的微处理器,一年之内就被用于数百种不同的产品。当时,美国很多电脑爱好者开始购买散件组装电脑,个人电脑时代开启。也就是这时,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携手组装了一台电脑,并于1976年4月1日推向市场,这就是第一台苹果电脑。1978年,Apple II(第二代苹果电脑)的爆卖让苹果公司迅速成为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美元的明星企业。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也是全球半导体三巨头德州仪器、仙童、摩托罗拉,以及包括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即超威半导体公司)在内的硅谷新兴半导体企业激烈竞争的年代。当时,美国政府为破除垄断推行“第二供应商”策略,众多中小半导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芯片的尖端技术得以加速向市场扩散,逐渐成为美国的战略性支撑产业。
在这段芯片光速发展的岁月里,聪明坚毅的少年黄仁勋也经历重重锤炼,涅槃新生,即将迎着PC(个人计算机)和CPU(中央处理器)的时代巨浪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