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茫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吃饭

郑双五推了院门,老全先迎出来,紧跟着老四老五听到动静,齐齐跑出来“阿爷,阿爷”欢快的叫着,老郑跟着孙子进门,院子里的女眷们都忙起身,行礼,就连厨房里的王氏和桃婶子也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出来,一时间院子里问安声不断,之初跟着大伙,滥竽充数,蹲蹲腿,动动嘴,老郑挥挥手,示意大家该干什么跟什么,一路不停脚进了堂屋,老许氏跟进去,伺候老郑擦脸洗手。之初犹豫一下,没跟进去,她拉住老四老五,三人来到墙脚继续看蚂蚁。这两人已经腻了,他们想进屋,之初想稳住他们,轻轻的哄着:“老五,你给姐姐数数这有几只蚂蚁。”

“一,二,一,二”

“不对,是一,二,三,四,五。”

“对,真棒,来老五,阿姐教你哈,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之初哄着弟弟,没办法,她现在需要他们陪着她。

“阿爷,”随着老四的叫声,之初抬头,看着已经走近的阿爷,她站起来,老郑只看见之初嘴动了动根本没听见,但是他知道之初叫他呢,老妻说的没错,之初确实好多了,跟兄弟们说话,还主动叫他。老郑对这个大孙女还是很看重的,难得的龙凤胎,长的粉雕玉琢,随时飞走一样,让人不忍心呵斥,老郑拉着孩子,走到院里的石桌前坐下,:“阿初看弟弟呢,阿初还会数数呢,谁教的?”之初犹豫着,“三哥教我们的,三哥还教我们唱诗呢。”得,不用之初犹豫了,老四这个嘴替已经抢答了。老郑笑了,这个孙子是个机灵鬼,不像他二儿子,反倒有点像大儿子小时候,活波好动,就是不爱读书,坐不住。正说着话,郑二郎从大门进来和老全招呼着,进来和老郑行礼,孩子们也扑上去喊着爹爹,老郑点了头,拉着落后的之初向堂屋走,堂屋里已经支好桌子,桌上已经摆上一盆儿粥,之初打量着桌子,还挺科学,居然是个折叠桌,平时是半圆靠在墙边,现在墙边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王氏带着许氏一盘盘的端上饭食,许氏站着给每人盛了粥,拉上小儿子想出去,老许氏留下老五,只对王氏许氏挥手,郑二郎看了眼之初拉着她坐在自己身边,先给上边的老爹布筷,老许氏带着老五老四坐着,之初旁边坐着美珍美珠,老郑动了筷子,大家开始吃饭,王氏许氏赵氏并没有上桌吃饭,之初不敢乱动乱问,跟着吃饭,今天有面饼子,之初感觉好吃一点,一盘子拌萝卜条,有筷子粗细,之初感觉一般,她估计家里可能会常吃这个菜,后院晾着好多呢。两盘有肉一起炖的菘菜,看来这个比较多,盛了两份,还有一盘鸡蛋炒蘑菇,之初觉得今天的伙食比前两天强点,好歹看见炒菜了,鸡蛋炒蘑菇这个菜好,出不了大错。之初瞟着美珍美珠,她们夹菜,她就夹菜,两下过来,郑二郎站起来先给老爹老娘夹了鸡蛋,又给之初夹了鸡蛋和蘑菇,又给两个侄女捡了菘菜里的肉片夹过去,美珍美珠笑了,小声说了谢谢二叔,之初也想笑,也想谢谢爹,但她没敢出声,只是看看她爹,她想着再练练她也说话。

王氏几个在厨房里吃饭,老全自己在门房里吃饭,堂屋里吃完饭,桃姐进去收拾,王氏进去送茶水,老郑歇息一会继续回去上衙。郑二郎和许氏带着孩子回自己院子,郑二郎略坐坐,把点心交代给许氏,又提了郎中的事,决定明天还是带着之初出去,晚上就跟爹娘汇报。交代完他也出门回学堂。之初在自己屋里呆着,她还是想午睡一会。许氏在院子里洗衣服,老五哄睡了,老四精神足,在一边玩水,总想进屋找姐姐,许氏压着他,不许打扰姐姐,也不许把老五闹醒,之初在屋内听了隐约的动静,她开了门,招手叫老四进屋,许氏只愣一下,就随着姐弟去了,十岁的姐姐哄弟弟玩,这再正常不过了,许氏姐妹三哥带着一个老兄弟,许六五算不错了,家里是山地,没使劲使唤闺女,能雇工就雇工,老婆六年生了三闺女,他也是嘱咐着好好养着,五年后才生下儿子,许六五觉得这是自己不亏心的报答,闺女到了年岁说亲,他也不偏不倚,唯一一个要求,订亲后三年才能过门成亲,也因此许氏快二十才成亲,弟弟十五了,姐弟们都随老娘,大高个,眼看着秋梨就下来了,家里也不知怎么样了。许氏洗着衣服,胡乱想着。

之初带着老四在屋里玩,老四有一把杏核儿,许氏怕老五误食卡着,不许他拿出来玩,之初收起来了,这会儿老五不再,姐弟正好拿出来,两人在桌子上抄籽儿。之初觉得自己现在不是自闭症了,她有时觉得自己有点精神分裂,她跟老四玩时挺投入的,好像自己就是个小孩子,和阿奶一起时,她又觉得自己也是个老太婆,看着许氏和阿爹,她觉得自己也能理解中年人生活的不容易。

中午家里不开饭,许氏拿了丈夫买的糕点,老五半块,老四之初一人一块,剩下的,许氏犹豫一下,还是交给了之初,之初没有客气,接过来放在自己屋的桌子上。之初三个在家吃糕点,许氏嘱咐两句就去了婆婆那边,之初看明白了,大院那边有阿娘的工作岗位。

申时,永善放学回来了,之初带着三人,洗了手,擦了脸,一起穿过后边的小门,去阿奶那边等着吃饭,老许氏看见孙子很高兴,“快来阿奶这,一会就能吃饭了,别乱跑了。”美珍美珠听见动静,也忙进来,姐弟们见礼打招呼,老许氏摸摸这个,看看那个,都挺好,“阿健,喜欢吃什么呀?”“吃糕糕。”老许氏想到上晌老伴拿回来的糕点,岔开话:“没有糕糕,要吃饭,阿初想吃什么呀?”之初瞄着老五,低声说:“早上的萝卜太粗了,切细丝,拌上香油和香醋就好了。”老许氏愣了,她没想到之初会说这些,想吃什么饭这个问题她几乎每天都问孩子,小的孩子想什么说什么,大的懂事会说都好吃,今天问之初是为了岔开糕点的事,没想到之初说了这么多话,还是这么因地制宜的建议,以至于她忽略了之初的口音,老伴的祖上是南边迁过来的,公婆活着时候口音就奇怪,老伴说这叫南腔北调,之初这是哪的调呢?老许氏顾不上多想,孩子们都看着她呢,“哦,之初怎么想这样吃呢?”之初瞟了老四一眼,低了头,不说话,老四立刻开口:“当然是这样好吃呀,阿奶,好吃的当然都爱吃呀,阿奶,香油香醋是什么呀?香的都好吃呀,阿奶,我也爱吃。”“好,好”老许氏在孩子们“我也要”的嚷嚷声中起身,去了堂屋,叫来大儿媳妇慢慢吩咐着。

随着老郑,郑永勤从衙门回来,郑大郎,郑二郎,先后回来,家里开饭了,这会两个桌都用上了,老郑夫妻,郑大郎,郑二郎,郑永勤永善,永康,永健男丁一桌,大伯母王氏,许氏,之初,美珍,美珠,大嫂赵氏女眷们一桌,,缺了郑大郎家永勉,在临县的学堂里读书没在家,一家子齐了,随着老郑举筷子拿饼子,大家开始吃饭,之初点的萝卜丝颇受欢迎,尤其是赵氏,胃口大开,、眼看盘子见了底,许氏起身去厨房,吩咐桃姐再切萝卜,之初想了想跟去厨房,看见桃姐已经切了萝卜,她从自己的荷包里取出一小块黄糖,看见案子上的板子和刀,她将糖放在板子上垫着脚拿刀将糖拍碎,取了碗将糖渣放在碗里,示意陶姐在碗里倒上醋化开糖,许氏和桃姐看着之初这一串动作行云流水,都呆楞了,之初没管那么多,她看着陶姐,稳稳的开口:“先用油拌匀了再放这个醋。”陶姐照办,之初回屋了,许氏继续呆楞,直到桃姐拌好菜,装了盘子,她还没回过味来,一手端了一盘,还没进屋,赵氏已经迎出来,一桌一盘,继续吃,“咦,这盘更好吃呢,又脆又甜呢,这是一批萝卜吗?”王氏最先出声低低问许氏。“嗯,是吧。”许氏小声回她,孩子们可不敢吃饭时多说话,一个个闷头吃饭,老许氏不顾忌那么多,说:“这是阿吃的吃法,阿初去厨房给你阿娘帮忙了。”吃了一口忙推荐给老郑:“嗯,快尝尝,又脆又甜,这萝卜不错,这盘确实好吃,还不出汤,咱们阿初有好手艺呢。”一家子吃的不亦乐乎,之初反倒没怎么吃,她不爱吃萝卜,今天有肉片炖冬瓜,菘菜炖豆腐,蒸南瓜,可惜早上的蘑菇没有了,这样的饭食在之初看来适合老年人吃,她现在是小孩子了,她觉得自己需呀营养,而且她上辈子注重吃饭颇为挑剔,现在她很不适应,但是没办法,兄弟姐妹都吃的香喷喷,她为了身体,也尽量多吃。陶姐端了粥进来,王氏许氏起身给公婆去盛粥,这边,桃姐赵氏给这桌盛粥,赵氏特意给之初盛上,:“阿初都不怎么吃饭,喝碗粥吧。”之初忙学着美珍的样子欠身道谢,喝着粥,就着自己亲自料理的拌萝卜丝。之初感觉自己又进入养老阶段了,唉,精神分裂呀。

老郑见桌上的菜饭吃的差不多了,放了筷子,儿孙们也跟着放了筷子,跟着老郑进了西屋,王氏端了茶送进去,许氏张罗着陶姐收拾桌子,拉着跑过来的老五进了厨房,赵氏也进去,没吃饱的几个在厨房里再垫吧两口。老郑例行公事每个儿子问两句,没事就打发人离开,他歇一会,和大孙子还得回衙门签退,这衙门的工作稳定是稳定,就是时间长,临县青县就比他们早,人家是上县,听说京城里比他们点卯还早,多大的官也是一个小杌凳,就这他大孙子还羡慕呢,说阿爷好歹在县太爷面前有个座儿,他还站着呢,哼,老郑心里暗乐,他能不站着吗?他是捕快,谁让他不好好念书的,要是好好念能当上官,辛苦也行啊。

进了衙门,整理文件,瞅着酉时,印信上交,签退,老郑一个人回家,没等大孙子,大孙子还得去捕房回签呢。老郑669的工作模式,已经很久了,清县是个小县,四级县编制,事务不算多,但县令说了当官之事,曰:清,慎,勤。自己虽是小吏,勤还是要做到的,一辈子的老脸呢,县令说了,在京里不按时点卯,轻则打板子,重则罢官入狱的都有。县令两榜进士,才学是肯定好的,又是富家子弟,听师爷说县令夫人家更有钱。夫妻两带着俩孩子,住在县衙后院,听说还有位大公子留在京里读书呢。

家近是一宝,老郑深有体会,除了县令,属老郑离家近,可以回家吃饭,还能小憩一会,衙里离家远的都是在衙里解决吃饭问题。这还得感谢老爹,当年老爹兄弟三个只留了大哥一支在原籍,老二和老郑老爹老三一起随朝廷安排北上,走了将近三个月,老郑的老娘七个月的身孕实在是跟不上了,好在已经进入顺天府地界了,请示了上官,滞留在这清县,老郑的老爹是童生,被新任县令看中,留在县衙做书办,跟着建设清县,等到生了老郑,前面的二哥捎来信,说京城里已经人满为患,根本进不去城,他们被安置在良县的一个村里,老郑老爹想去汇合二哥,怎奈妻子刚刚生产伤了身子,根本走不了,清县知县又挽留他,许了他这个院子,老郑老爹权衡利弊,留在这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二哥也是童生,但只是在村里教教萌童,靠着家里的田地度日,五十八岁上没了,现在堂兄弟们来往的也少,老郑两个儿子都没跟着排行,直接大郎二郎了。没办法老娘生他时坏了身子,只生了他一个,他爹这点家业都是他的,老郑也争气,考中秀才,跟着在衙门里当差,现在的家一开始只有正房和后厦子,院子很大,厢房和倒座都是后盖的,老大娶妻他翻盖了正房,老二娶妻他又买下了旁边的小院子,老郑觉得自己也可以了,守住了老爹的家业,也给儿孙置办了产业。剩下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吧,今天听着老大的意思永勤的想买房,他都没接茬,家里虽然每月有进项,但花费也多,五个孙子,只有一个娶妻的,还有三个孙女呢,这连取带聘的,得多少钱,嘿,老大从小就是个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