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百句:增订本(中华经典百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十二》)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加强自我约束,回归礼的要求,这就是仁。有朝一日,人人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达到仁的境地了。做到仁只能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孔子说:“不合礼的东西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愚钝,但将按照这话去做。”

要达到“仁”的境界,途径是“克己复礼”。勒内·格鲁塞在《中国的文明》中说:

儒学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它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

而罗庸更在《儒家的根本精神》中通贯《论语》多章,作了详细阐发:

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和延续。中国民族两千多年以来,虽然经过许多文化上的变迁,但大体上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所以,中国民族的根本精神,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

儒家的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说文解字》说:“仁,相人偶也。从二人。”这个字在西周和春秋初年,还没人特别提出来当作为学做人的标目,到了孔子,才提出来教弟子。所以《论语》一部书里,弟子问仁的话特别多,孔子许多不同的答语,对仁的义蕴,也发挥得最透澈。仁就是孔子的全人格,两千多年以来,中国民族共同的蕲向,也便是这仁的实践。

《论语》里记孔子论仁的话,最简单扼要的莫过于答颜渊的一句:“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去一己之私,复礼就是恢复天理之公。因为人性本善,人格本全,只为一己的私欲所蔽,陷于偏小而不自知,便有许多恶行出现。有志好学之士,欲求恢复此本有之仁,便须时时刻刻做克己复礼的工夫。及至己私克尽,天理流行,自己的本然,也就是人心之所同然;自己的全体大用,也就是字宙的全体大用,则天下不期同而自同,不期合而自合,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但这为仁的工夫,只在日常的视听言动之中,并非在生活外别有所事。所以颜渊请问其目,孔子答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闲邪存诚,是克己的根本工夫,“学而时习之”也便是时习此事。到了大段纯熟绵密,便可以“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达于君子的境界了。颜渊在孔门是最纯粹的,所以孔子称赞他“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其实颜渊的得力处,只是能一息不懈得做收敛向里的工夫。这才真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了。

克己的工夫,第一在寡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一章,说得最亲切。因为一切的欲,都是由躯壳起念。心为物累,便会黏滞私小,计较打量,患得患失,无所不至,毁坏了自强不息的刚健之德。所以孔子批评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又说:“刚毅木讷近仁。”盖不为物累,便能洒脱摆落,活泼新鲜,使生命成为天理之流行,与宇宙同其悠久。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能克去外诱之私,便能深根宁极,卓尔有立,所以木有似于仁。孔子称赞颜渊,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盖心不外驰,自然有此气象。孔子和左丘明都是讨厌“巧言令色足恭”的,就因为他“鲜仁”,所以仁者必讷。“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因为仁是由“力行”得来的,所谓“先难而后获”,所以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到此才知一切言语,都是浮华了。

克己的最后境界是无我。《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揣量,必是武断,固是固执,都是意识所行境界中的妄念。因为私欲作主,便尔执持不舍,攀缘转深,把一个活泼无碍的生命弄得触处成障。而其总根源都由于有我,因为我是因人而有的,人我对立,便是自己浑全之体的割裂,缩小,割裂缩小便是不仁。所以克己不但要克去外诱之私,而且要克去意念的妄执;不但要克去意念的妄执,而且要克去人我共起的分别见。到了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大用现前,人我双泯,体用不二,天理流行,这才真是复礼、真是得仁了。

颜渊曾述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第九》),“约我以礼”的具体条目,应该就是这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