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父与子
朱元璋端坐在大殿之中,目光深邃他看着眼前的朱标,他如今肩负东宫重担,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标儿,咱父子俩可是许久没有这样在一块聊了。”
朱元璋轻声叹道,不知何时,他的头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雷厉风行,在朝中推行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一举罢免左右丞相,废除了中书省,将其职能分给了六部。
同时设立内阁辅助处理政务,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远不如丞相,只有初步拟定奏章的权力,最终决策权仍在老朱手中。
尽管这让皇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但也令政务的重担压在了太子朱标的肩上,整日忙于处理朝政事务,很少有时间能父子二人这样坐下来相谈了。
朱标面容憔悴,人消瘦了不少,常年累积下来身子骨早已不如从前,以至于在后来视察陕西时感染风寒离世。
朱标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您不是向来不喜商人那套吗,怎会与林博士一块搞这些,这样的人来教导英儿,恐有不妥。”
朱标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人谦恭,君子如风,他敬仰宋濂,视之为师父,当初宋濂因胡惟庸案牵连入狱,朱标与马皇后苦苦哀求,才使得宋濂免于一死。
他秉持着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传统观念,尤其对贪财逐利之事深感不齿。
眼下,朱雄英与林风走得很近,这让朱标倍感忧虑。
朱雄英本是性格沉稳、谨守规矩的孩子,然而自从接触了林风后,他变得活跃了许多,行事风格也开始不按章程规矩,甚至有些放肆。
虽说林风身份特殊,来自几百年后的世界,可未卜先知,对大明来说尤为重要。
但他身为父亲,自然不希望朱雄英被这些商贾之术所影响,偏离正统的儒家教化。
朱雄英是皇长孙,将来的太子,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皇家,不能像现在这般没规矩。
朱元璋闻言,沉默了片刻,目光深邃地看向朱标,意味深长道:“标儿,你可知咱大明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
朱标被父亲的这句话弄得一愣,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在他的认知里,大明本应是一片繁荣昌盛的土地,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秩序井然,依靠的是儒家思想的治理。
“父皇,儿臣以为,大明国运昌隆,百姓安居,江山稳固,臣子忠贞,只要解决了北元残余势力,何愁未来不光明。”
朱标的话中虽带着几分坚定。
朱元璋轻叹,缓缓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宫墙,语气低沉:“咱之前也是这么想的,时移世易,未来的世界不会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简单。大明虽富足,但天下的形势、百姓的心思,远比咱想象的复杂。”
他转过身来,目光深邃地望向朱标,继续说道:“英儿是咱的嫡长孙,他未来要继承这片江山,可咱不想他只是个按规矩行事的守成之君。林风那小子虽搞些商贾之事,但他的学问见识非寻常人可比。咱看重的,不是他如何敛财。”
朱标听到这番话,心头一震。
“父皇,难道您认为大明的未来,仅靠农桑治国已不足够?”
朱标犹豫片刻,低声问道。
没遇到林风之前,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如今他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他的想法。
朱元璋缓缓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
“标儿,咱打下这片江山,靠的是刀枪与铁血,靠的是民心与智慧。但打下江山易,守住江山难。我们不能只守旧,也要懂得变通,林风的那些发明或许在你看来是奇技淫巧,但它们能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朱标陷入了沉思,这种的远见卓识与他的儒家理念之间,似乎隐隐有了冲突。
他看向朱元璋,心中渐渐涌起一丝不安与迷茫:自己所学的一切,难道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大明......
朱元璋沉思片刻,转身问道:“标儿,你对那女真族怎么看?”
“父皇,女真族不过是北漠之地小小的部落罢了,实力尚且不足为虑,儿臣以为,无需过多担忧。大明疆域辽阔,民富兵强,又有几十万将士戍守边关,何况北元余孽尚未彻底清除,眼下更当重视的是平定北方。”
他轻轻摇了摇头,眼前的这个儿子深受儒家的影响,太过于墨守成规了。
“标儿,你跟着咱多年,见识过许多战事,但你却未曾真正经历过长远的风雨。你知道大明现在强盛,但不知未来的隐患远比你想象的更深。”
朱标眉头微皱,心中很是疑惑林风说了什么能让他的父皇如此。
“父皇,难道您认为这小小的女真族,日后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咱从林风那小子口中得知,几百年后,这女真族竟然崛起,甚至大败大明,将我们朱家的江山变成他们的天下。他们建立了一个叫清朝,统治了咱打下大明江山!”
朱标听到此话脸色一变,他从小在宫中长大,深知大明国力强盛,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后,朝中再无宰相之权,所有的实权都集中在朱元璋手中。
大明疆域广阔,武将众多,北元余孽也已经在节节败退,一个小小的部落将来怎么会发展到如此规模。
“这......这不可能!”
朱标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
“标儿,大明如今固然强盛,但天下局势瞬息万变,眼下的安稳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无虞。”
他走到朱标面前,目光沉稳而严肃:“你身为太子,将来要承继大明的江山,不能只看表面,天下的隐患往往潜伏在角落里,若不早作打算,等隐患暴露时,已为时晚矣。”
朱标低下头,沉默不语,他从小便在父亲的身边长大,时常跟随朱元璋视察百姓生活,亲眼见过许多民间疾苦,也亲自听过民生的哀叹。
这些年里,朱元璋教导他为人帝王的仁心与谋略,让他明白帝王不仅要治国理政,更要懂得察觉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