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魂:中华传统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管子》与城市规划

管子即管仲,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齐国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一书,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到西汉之间。《管子》一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它以黄老道家之学为基础,试图在理论上解决儒、法、名诸家之间的分歧,融道家和法家而得出政治上的黄老学说,提出德、法兼治的政治主张,既为法治找到了哲学基础,又将道家思想切实地落实到了社会人事当中。

在管子的时代,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为人们所关注。管子就被人们称为管理大师。《管子》一书以管子本人的活动为背景,对社会各方面的事务进行了精心的论述。其中关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论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认识。

《管子·乘马》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42) 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应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管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他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环境的选择,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即使小镇、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43) 这种对城市讲求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

《管子》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这些观点和原则,与《周礼·冬官考工记》所论述的建城思想及模式相比,已有了相当变化。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早期的建筑原则,《周礼》的刻板规定显然不太符合实际,必须有所突破。而这种突破仍然遵从着中和之道,也可说是中和之道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