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魂:中华传统建筑的中和人文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礼记》与建筑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建筑既是普通民众的居住之所,也是统治者的居住与工作之处,还是祭祀场所。在特别讲究上下尊卑的中国文化中,建筑也必然要为礼制服务。《礼记》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资料。

《礼记》写道:“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31) 人对居室的需要本就是建筑的来源,然而,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古人看来,居室并不占有优先的地位,祭祀祖先才是第一位的,因为祖先是每一位现实中人的源头,没有他们,就没有后人的一切。

另一方面,《礼记》的建筑思想里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理念。《礼记》指出:“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32) 建筑是需要木材的,但这里提出了一条原则,就是何处木材可用,而何处木材不能乱动。人类必须生活于一个适于安居的环境之中,保持居住环境里的适当绿色,创造宜居环境。在《礼记》中,关于一国的车辆、城市的规模有这样的规定:“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33)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限制车辆数量与都城的面积,主张节约,当然也是对林木乃至对环境的保护,类似于今天城市车辆的限购、限行,以及城乡地域的红线划界。这也是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