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育:朱永新对话苏霍姆林斯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理论与实践

中外教育史中,几乎很难找到第二位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既拥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又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还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与坚持,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来到中国,在中国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研究热潮,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也深深影响着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很高的学历。17岁初中毕业后,只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就当起了农村小学教师。然而,他坚守理想,坚持学习,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无论是担任小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还是中学校长、区教育局局长,都没有脱离过教育教学第一线,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思考与研究。从29岁开始,他一直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丰富的实践和持续的思考,使他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一生中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 “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中国教育学会前任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用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来评价和概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所谓丰富性,表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教育的规律、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缤纷的。所谓全面性,他几乎论述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在他的视野之内,都有精辟的论述。所谓深刻性,就是他提出的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着深刻的哲理。他讲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于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2

苏霍姆林斯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真正地把儿童作为人来对待。他希望不论校长、教师,还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都要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曾经说:“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核心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三者融合一起的整体。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层次:一是多方面发展,即通过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二是不但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且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体脑结合;三是全面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明确了各方面需要发展到的程度。他的和谐发展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完成,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它要求把已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他的个性发展强调,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必须使人的多种才能、天资、意向、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有赖于学校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即充实他们的精神力量,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精神活力。这里,我主要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理论和实践,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

苏霍姆林斯基丰富的阅读思想和实践,犹如一串串闪亮的珍珠,把他的各种教育思想连起。他曾经明确指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1.阅读是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核心的教育思想。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他看来,“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不懂道德的人”3。而有了阅读,可以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阅读与德育。道德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公民精神、道德信念、道德情操、诚实和荣誉感、道德美感等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4这就是说,书籍中的英雄人物对学生的道德会起到一种引领作用,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英雄与榜样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读书本身也蕴含着道德实践的意蕴。“如果他对某一本书感兴趣,他也可以从班里或走廊里的图书陈列橱里去拿,就地翻阅或带回家去阅读。当他读这本书时,孩子在此刻想着,别的同学也在希望或者正在等着看它。一些有趣的书,在低年级学生中几乎是不间断地互相传阅着,直到大家都读过了才能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5这里,“当他读这本书时,孩子在此刻想着,别的同学也在希望或者正在等着看它”,便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教育。

阅读与智育。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6。“学生智力深入到某一科学领域,就会促使他在这门学科方面所知道的较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得多。而这种深入程度越大,学生的智力兴趣的范围就越广。”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智力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确定方向,以及是否善于利用书籍这个知识贮存库”8。因此,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也十分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观察周围世界,进行科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等。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智力与智能的发展,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又都与阅读相关。

阅读与体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9因此,他十分关注学生健康与体育。那么,读书与体育的关系如何呢?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青少年总希望通过锻炼体力来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品质。他(她)们出于效仿自己所敬爱的英雄人物——‘牛虻’、保尔·柯察金、尤里乌斯·伏契克、穆萨·嘉里尔、卓娅·科斯莫捷米扬斯卡娅等的心愿,总是希望借助一些什么来检查和考验一下自己体能的和精神的力量”10。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带领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外,还进行旅行行军,要求学生在行军中学会各种技能,如在没有太阳和星辰的情况下辨别方向、不用火柴取火、在雨中点燃篝火、搭盖窝棚等。因此,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了解一些知识,“每次行军都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某种新的兴趣和推动力量,是对这一兴趣的一次激发,一个开端。这兴趣或是智力方面的,或是劳动方面的,或是社会方面的,或是审美方面的”11

阅读与美育。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智力的深入发展是丰富和发展审美的重要条件,因此,他认为,审美教育意味着向孩子广泛介绍世界文化成就和人类文化珍品。帕夫雷什中学从学校教育的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例如,让孩子种花,当孩子看到赏心悦目的花时,就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教师们三番五次地给孩子们朗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契诃夫的《草原》及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作家的诗,让学生在朗读自然美的艺术作品中感受美。帕夫雷什中学从孩子进校起,就给他树立关于完美的社会人,关于他的思想、情操和感受中崇高庄严美的概念。通过陈列一些高尚的人之故事和特写向学生展示“人性美”,让学生“不仅读关于优秀人物的读物,而且对它们进行思考,使有关生活道路上的想法成为他们亲切谈心的主题”。12

阅读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年青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实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劳动,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智力品格”。13劳动与阅读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驱使孩子进行体力劳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就是这种劳动的重大意义和手脑的结合,意义越重大,做这种最平凡的工作的兴趣就越强烈。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进行实验研究和运用科学资料——孩子把这一切,都作为精神品格来认识和感受的。”14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才能、爱好与志向;竞赛是发展创造才能的一种因素,这种竞赛包括劳动创造性、劳动技巧和劳动在美学上的完善,“创造性思想便具有了道德情感色彩,这就成为激励学生去阅读科学书籍的一种推动力量”。15

2.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基本的途径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与引路人。教师的教育艺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广博和专精,而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基本的途径。他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1%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16也就是说,一个只读教科书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上课时似乎在必要的知识和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小桥,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座小桥上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个性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的教育影响才能达到高水平……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比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成了推动他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时,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也成为教育者。”17阅读之所以重要,还不仅仅在于它能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它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成为师生友谊的桥梁。“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在书的世界里的生活,师生的友谊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他深信:教师“借以在学生身上延续自己最美妙和最敏锐、最聪明和最有力的东西——这是对书籍的崇尚,对书籍的热爱”。18

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作为他对于教师的根本要求,甚至把阅读作为他给青年教师的“遗嘱”。他在《寄语后来人》中表达了他这个坚定的信仰和殷切的期望:“我年轻的朋友,我还有一条遗嘱:用知识哺育自己。我们教师用知识哺育自己,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在从集人类斗争和智慧之大成的书籍中读到火热的词句时,能够理解它们不朽的思想,而且是为了我们教师本人成为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成为学生走向可以满足认识、发现和学海览胜这种高尚渴望的溪流。只有当这股溪流永不干涸时,才有可能用知识进行教育。请记住乌克兰的伟大作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伊万·弗兰科的话:‘现代教师永远应当是学生。’我们最应关心的是使向我们提供养料的知识之泉不致枯竭。”“这种知识之泉便是书籍。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书的世界里紧张地生活吧。如果您在书的世界里没有独特而深刻的个人生活,您就不可能成为教师。就像花朵向着太阳那样,学生的求知智能和敏锐心灵向往的是知识的灯塔——教师。但只有每天给思想之火添上书籍这种智慧燃料的人,才可能成为知识的灯塔。”19

3.促进师生阅读是学校建设的最根本的任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育人的地方。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是阅读。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20在这个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把阅读作为学校甚至教育的基本活动和本质特征的。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乐园。他说:“一个在学校集体里以其聪明的主意出了名的乐观愉快和无忧无虑的少年;一个自己从不知道一分钟甚至一秒钟以后他会干出什么事来的少年;一个任何时候也不去想东西由何而来,而把父母看作自己欢乐和满足源泉的少年——当我看到这样一个少年突然变得沉思起来时,当我知道他迷恋书籍,而且不仅阅读它,还在思考自己时,当我越来越清楚,他已能在日常生活里见到的人们身上发现某种新而又新的东西,而且每一次为这种新东西感到惊叹,并进而更敏锐、更深刻、更探究地去观察人时,当这一切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真是兴高采烈:这就是说,我久久期望和久久等待的内在的精神活动已经开始……”21

学校应该是教师阅读的伊甸园。因为教育是一门艺术,“为掌握这一门艺术,应多读书和多思考。你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该作为一件精巧的新工具,设法收入你们的教育工厂里”22。他希望教师“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认为“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地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23

学校应有足够的图书供学生和教师阅读,甚至边远的农村学校也不例外。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的图书馆建设,认为“学校应成为书籍世界。你可能是在我国遥远的角落里工作,你所在的乡村可能远离文化中心数千公里,你学校里可能缺少很多东西,但如果你那里有充足的书籍,你的工作就能达到与文化中心同样的教育水平,取得同样的成果”24。他强调学校应真正利用好图书馆的书籍,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学校的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书籍没有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的精神需要。图书馆的书架上书籍可能不少,可它们却在那里沉睡。……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青少年把读书作为最大的享受,促使他们从小就开始藏书,并将之视为引以为豪的传家宝。生活证明,如果培养出的年轻人酷爱读书,那么他不会在闲暇时因无所事事而苦恼,更不会追求无谓的消遣。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是不应靠别人来满足的,而应靠自己去创造个人的精神生活。”25

二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教育实践

怎样使阅读的思想变为现实?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教育实践的最重要场所。帕夫雷什中学坐落在距克列明楚格市15千米的一个大村庄的边上,占地约5公顷。有35名教师,1名少先队总辅导员,1名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平均年龄为39岁。当时有276名学生。自1947年苏霍姆林斯基回到帕夫雷什中学,次年担任该校校长,直至1970年逝世,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23年。帕夫雷什时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科研与实践、文学与评论活动方面最富于成果的时期”26。他的阅读思想也在帕夫雷什中学得以成为现实。认真研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所飘溢着书香的学校。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所学校只要有了“敞开世界之窗的书”,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因此,图书馆建设必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藏书1.8万册,学校图书馆是全体人员进行自修的基地之一。馆内收藏有俄罗斯、乌克兰、捷克、德国等文学中所有最有价值的作品,许多东方作家的著作,还有适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阅读的书籍,藏书中包括已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所有著作,以及应当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必读的最低限度的那些书籍。教员室里设有陈列橱,陈列科学和文艺方面的新书。供教师使用的学术性刊物有《哲学问题》、《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技术——青年》、各门学科方面的百科全书(如《历史百科全书》)、《世界民族》丛书、《儿童百科全书》以及数学、生物学、化学、自动技术、遥控技术等方面的学术杂志。

帕夫雷什中学的图书不仅仅局限在图书馆,在楼道中,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供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刊。“供低年级班用的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他们在这里可以读到不断更新的种类书刊:科普读物和科学书籍、各种杂志和小册子、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及文艺书籍等。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架,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图书。这些图书的陈列和更换都由学生自己管理——这是他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任务。每个人都可以在校内看这些书,或借回家去阅读。各个阅览室配备的图书,旨在使学生逐渐超越教学大纲,使读书成为他的爱好。”27此外,还有数学专用室、语言文学专用室、外语专用室,这些专用室也有各自的专业书籍,如语言文学专用室收集了两百部文艺作品,这是每个人在上学期间都要看完的。

在环境布置上,帕夫雷什中学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创设阅读气氛。例如,在一楼前厅布置有一些宣传画,其中第五幅是“你读过这些书吗?”在五至七年级学生应读书目旁边是对少年读者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如建议应当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编辑读书摘录等。在二楼前厅显著位置的宣传墙报上,张贴着永远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文艺著作的书目。书目前写着这样一段话:“青年们,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永远都会阅读的著作。你们不仅要读完这些著作,而且要反复阅读,领会其中的智慧和美,从中寻求欢乐和满足。要把这些著作收入你个人的藏书里,成家立业之后再传给你的儿女。”28

2.鼓励教师建立藏书架

读书的前提是有书可读,因此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藏书架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你到图书馆多么容易借到任何所需要的书籍,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我有一套个人的藏书——这些书是我的英明老师,我每天都向它们请教:真理在哪里?怎样认识真理?怎样才能把人类创造的、积累的和获得的道德财富,从长辈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青一代人的心灵和智慧中去?这些书是我的生活的老师,我每天都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求教它们: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如何使理想的光辉照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29他建议青年教师“每月都要购三种书:(1)关于你所教的基础知识的书籍;(2)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籍(心理学的书籍)”30。也许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人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帕夫雷什中学形成了一个热爱书籍的教师集体。学校中教师的私人藏书都十分丰富,如文学教师B. T.达拉甘的私人藏书有1000多册,物理教师A. A.菲利波夫有1200册,教导主任A. И.雷萨克有1500多册,语言教师B. A.斯科奇科和A. И.列兹尼克各有1400—1500册。而苏霍姆林斯基和 A. И.苏霍姆林斯卡娅的私人藏书达1.95万多册。除书籍外,学校中的教师每人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可以彼此互阅。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都特别热爱阅读。物理教师A. A.菲利波夫被学生认为是“博览群书”的教师,他十分熟悉关于物质性质和特性及磁场和引力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假说,讲话时学生都会屏住气息静听。薇拉·阿列克谢耶夫娜·斯科奇科能背几百首抒情诗。从1960年至1966年,帕夫雷什中学星期一的校务会议上讨论的报告多达96个,此外,教师还要做各种反映现代科学前沿的学术报告,指导学生各种课外学科小组的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推断出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是一个爱阅读的集体。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还经常对一些书开展集体讨论会。教师大约每月有两次机会向自己的同事们做学术问题的讲演,配合每个讲演的题目,学校会在教员陈列橱或校图书馆陈列有关的书刊资料。苏霍姆林斯基就列举过讨论A.希什金的《共产主义伦理学原理》等12本书。从1961年至1965年,这样的讲演有《大脑与意识》等22个题目,这对拓展和加深教师的教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31

3.开展系列的阅读活动

帕夫雷什有一些与阅读有关的传统节日:会见7岁小朋友——未来的一年级同学,六、七年级的学生会赠给每个小朋友一件礼物:一本课外读物——普希金的诗集,或小本的舍甫琴科的《弹唱员》。举办“首次铃声”节,毕业班学生祝贺小朋友加入学校大家庭,给每个新同学赠送一本题写了赠言的书……举办“最后铃声”节,一年级学生给每个毕业生献上鲜花和题有赠言的一本书,如普希金的诗集、舍甫琴科的《弹唱员》、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但丁的《神曲》等。有一位最年长的老师会向毕业生做临别祝愿,如1964年一篇致毕业生的祝词中写道:“中学毕业以后,任何时候都不要在你们已经达到的程度上停止不前。这只不过是文明、教养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已。要使书籍成为你们毕生的朋友。”32

除了传统节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阅读活动。如阅读文学名著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完整罗列了120多部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各民族文学的作品、250多部外国文学的作品,希望他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在青少年时期读完。还有科学阅读活动,如帕夫雷什中学有许多科学学科小组,其中高年级的学生要通过钻研科学书刊,了解自然科学的各种问题,建立专业图书室,给自己的同学做《自然界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超导性问题》《物质的等离子状态》《物质与反物质》等报告。他们还会举办少先队科学技术朝会,给少先队员朗读科普读物里的论文、故事和特写等。学校还系统地举办以“科学功勋英雄”为题的晚会与朝会,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郭霍、皮埃尔·居里和玛丽亚·居里、巴甫洛夫、巴尔金、科罗列夫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学生还能听到一些自然科学报告,如《基本粒子科学的新进展》《相对论及其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何谓仿生学》《宇宙中的生命》等,这些现代科学动态的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他们读书求知的欲望。

这些阅读活动使得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到一位名叫尤拉的学生的读书故事,很是感人。尤拉是一位“对真理与谬误、诚实与虚伪就像细嫩的芦苇对一丝毫风那样敏感”的学生,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思想室送去了几本描写遥远的异国和自然风光的小书,尤拉请求读这方面的书。当苏霍姆林斯基将一本书给他时,他激动地问道:“我读完了这本,您还给我别的书吗?”苏霍姆林斯基答道:“当然给,就是每天读一本也行。”第二天,尤拉来还书了,请求再借一本新书。几个星期过去了,当苏霍姆林斯基感到书架上尤拉感兴趣的书不多了时,他的心里犯愁了,不仅怕“小小思想室不再看到这孩子充满信任的眼神”,而且怕自己“对这个任性的学生的心灵失去影响力”。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他所在的遥远的村落出发,前往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三个城市,花费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大包的书。在以后的三年中,他与尤拉成为一对书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读书产生的印象、心得和情感,就像一些极细的线把大家联结成一个友爱的大家庭。一本有趣的书,往往争相传阅,把大家带进艺术财富的宝库和社会的、审美的、道德的天地里。”33这也许是帕夫雷什中学师生们读书的原因之一。

三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教育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思想的第一特征。尽管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阅读思想是他教育实践的提炼、概括和升华,但这些闪烁着他“教育智慧”的阅读思想也是他运用阅读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的结果。

阅读学理论表明,光线、气候、情绪、气氛等都会给阅读带来影响,阅读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需要有阅读的环境。例如,他说:“少先队员们朗读描写英勇无畏的人物和探险旅行的各种有趣的书。辅导员认为,每一本书都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中读。按她的意见,有的书只适于在秋雨绵绵的深秋夜晚,当窝棚外面有风声呼啸的背景下读。”34再如,他已注意到了集体读书对形成良好阅读气氛的重要性,注意到了家庭阅读氛围对学生读书至关重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阅读兴趣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迷恋书籍,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对阅读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精彩论述。他说,教师要“竭力激发少年阅读书籍的兴趣”,认为“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35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阅读的审美情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他说:“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在他的意识里。”36因此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而且也要教他感受。学生在感受细腻微妙的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中,同时也就在接受陶冶情操这种特殊教育”37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如提出要学生“学思结合”,使阅读达到“自动化程度”。他说“要教会所有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使他们学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阅读的能力应当达到自动化程度,使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比发出声音早得多。前者提早得越多,阅读时思索的能力就越敏感,而这是顺利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38。“读书应当做到:眼到心到,句意即明,学生视线从书本上挪开,便能根据视觉记忆读出该句。学生只有学会这种阅读方法,才能学会读思并举。”39再如,提出要通过提高阅读量实现学生阅读的流畅。他说:“要使学生学会流畅地阅读,并理解阅读的内容,要使他们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所读的东西,而不是考虑怎样才能读得正确,那么,就必须让他们在低年级期间在课堂和家里朗读200小时以上,默读20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和课外阅读的时间)。”40三是提出要通过精读与速读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他说:“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反复地读一本好书,就像反复地欣赏喜爱的音乐作品一样,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41“不会快速而用心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快速而用心的阅读,是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42

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思想蕴藏着丰富的阅读学和心理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是适用的,折射出他阅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2.系统性

系统性是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思想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才能相得益彰。特别是其中人的心理状况,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苏霍姆林斯基关注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的生态性、阅读的选择性、阅读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营造阅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不仅重视硬环境(学校的图书馆)建设,而且更重视软环境,即人文环境——唤醒书架上“沉睡的巨人”,让师生在集体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气氛;他不仅重视校园的阅读环境,还重视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他说:“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人们有什么智力兴趣?读些什么书籍?……你要告诉学生的家长:‘孩子的智力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什么地位。’”43

阅读的生态性。正如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种元素,人的精神发育也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阅读的多样性,以期通过阅读的生态平衡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他要求学生必读以下几类书籍:一是共产主义教育类书籍,二是名人传记,三是科普书籍,四是文学书籍(包括童话),五是其他书籍。这些书籍,有苏联的,也有国外的。而且他强调不同年龄学生应该阅读不同程度的书,因此不同年级的楼道会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图书。

阅读的选择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书籍之多,浩如烟海”,一般来说,“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能读的书,也不会超过2000本”。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给学生阅读的指导具体而明确:“这就要求我们严格地去精选书籍,准确地给青年人指出通向这些生活‘绿洲’的途径。我们努力让青年人在这个‘思想之室’里,不要错过这些‘绿洲’中的任何一个。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合适的书,这本书能拨动他的心弦,使他精神振奋,并在他的心灵中终生留下痕迹。阅读这本书应当成为他精神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44

阅读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两套大纲”是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中的材料”是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许多并不需要记忆的材料”才能实现的。阅读不仅与课堂学习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应善于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与读书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他说:“如果你想有足够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每天至少要阅读两页你所喜爱的学科(即你的选修课)的学术著作。你的一切阅读,都是在为你的学习打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学习就越容易。你每天读书越多,你储备的时间就越多。这是因为,你阅读的东西与你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就是我们所谓的记忆之锚。这些锚把必须了解的知识系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45

3.终身性

终身性是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思想的第三个重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代科学发展非常迅猛,“知识运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的速度如此之快,无论学校多么有远见,它也不可能授予学生足够积极生活三四十年的知识。科学、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是,如果一个人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那么,他在学校毕业五六年之后就会见绌”。因此,他主张,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要“使完成中学学业者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求,视读书为其重要的精神需要之一”。46他说:“知识、教养、书籍——这一切应当成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精神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不应当是终结性的,而是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全面教育的开始,智与美日臻完善的开始。”47尽管他的终身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讲的终身教育思想还有差距,但其毕竟是终身教育思想的胚胎。我们知道,终身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来的,1965年郎格朗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论终身教育》中第一次对终身教育做了描述性的说明,1970年在《终身教育导论》出版时,他在序言中对终身教育又做了进一步说明。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两段言论出自他的《人民教师》和《我的教育信念》,这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66年的《共产党人》和1968年的《青春》。他与郎格朗对此问题的看法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苏霍姆林斯基终身阅读的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实践性

实践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整个教育思想的特征。对于任何想法,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因此总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而他的理论正是来自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绝不苍白,有血有肉且丰富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思想也是这样,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他的阅读思想源于他的教育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并在与教育实践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在《论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文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就是建立技能和知识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当学生善于观察、思索,善于表达思想,善于读、写,善于边想边读和边读边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成功地进行学习。阅读的技能在这里具有特殊地位。二十多年来我们对有意识地快速阅读这一教学法曾进行过研究。最终结果是:孩子们通过三四年的训练,就能瞬间通过视觉将几个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每一行作两三次目视停顿);由于这个,他不仅能够理解所阅读的内容,而且有暇思考其他,从知识的储备库中取出别的念头。这样的阅读同时也是发展和加强记忆力的重要刺激力。”48

怎样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呢?他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工具。“我挑选一个美好的时刻把孩子们引到花园里。看吧,灰蓝色的带雨的浓云遮住了半边天空,太阳点燃出一道彩虹,苹果开满了鲜花——有的乳白、有的微红、有的深红,蜜蜂在花丛中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吧,把你们感到激动、叹赏、惊奇的东西说出来吧!”当发现孩子们对于自然的描写词穷,怎样教他们描述所见所闻的这一切和自己的感受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我的桌子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关于实物课的教育文集、各种词典、植物学、鸟类学、天文学、花卉学的著作。我常在春天的清晨来到河岸上、树林里,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我的本子里出现了许多‘小作文’:写一棵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的彩虹……”苏霍姆林斯基先自己将阅读和观察结合,向书籍学习用最合适和最美的语言描述自然,进而也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为了使老师和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帕夫雷什学校的“基洛夫格勒图书博物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收集了许多带有著作者亲笔签名的乌克兰作家的作品。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收到许多著作者寄送给他的书,他生前一直想用这些书组建一个博物馆。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希望将现代乌克兰作家所有最优秀的作品摆到书架上,以便使这个房间成为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一个小小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苏霍姆林斯基的愿望得以实现,图书博物馆的藏书也在陆续增加。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要求学校建设图书馆,还鼓励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图书馆。他的个人图书馆就建在他的办公室边上,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包括学生家长,都可以随时借阅。学校来了新教师,他总是会举行一个赠书仪式以示欢迎,学校的各种竞赛活动的奖品也是书。正是这些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帕夫雷什中学成为一个“书香校园”,而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思想也深入人心。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离开我们也有50多年了,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祖国乌克兰。我一直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真正从教育的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是他作为一个父亲、教师和校长,从家庭、教室和校园里体悟出来的。对于父母亲、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他的教育思想,是鲜活的、生动的,教育实践是易行的、可操作的。他本身是一部巨著,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值得我们好好精读细啃。


1 王义高:《充满哲理的“活教育学”——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译本》,《读书》,1983年第4期。

2 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3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29页。

4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67页。

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

6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7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78页。

8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1页。

9 同上书,第217页。

10 同上书,第221页。

11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12 同上书,第545页。

13 同上书,第451页。

14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15 同上书,第535页。

16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16页。

17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16页。

18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寄语后来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97页。

19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寄语后来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96—597页。

20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21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休叫心灵空荡荡》,《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79页。

2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49页。

23 同上书,第561—562页。

24 同上书,第631—632页。

2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秋长译:《人民教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63—364页。

26 〔苏〕阿·泽韦林著,王义高译:《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1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27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163页。

28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29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47页。

30 同上。

31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6—67页。

32 同上书,第146页。

33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79页。

34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3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94页。

36 同上书,第522页。

37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66页。

38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64页。

39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秋长译:《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80页。

40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91页。

41 同上书,第688页。

4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05页。

43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52页。

44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85页。

45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90页。

46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秋长译:《人民教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62—363页。

47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刘伦振译:《我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84页。

48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王义高译:《论个性的全面发展》,《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