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16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4章 秘密扣押,无诏回京

孙传庭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不解与焦虑。

身旁,是他的亲随侍卫们,同样被不明所以的状况搞得神色凝重。

城门口,本该是畅通无阻的地方,如今却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屏障。

侍卫们手持长枪,面无表情,将孙传庭一行人拦得严严实实。

只得到一句冷冰冰的回应:“有人吩咐,孙大人不得入城。”

孙传庭心中一沉,他从未想过会在自己会被如此无礼地阻拦。

他试图与侍卫们交涉,但他们的眼神中只有冷漠。

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任由这些不明身份的侍卫引领,穿过繁华的街市,拐进一条幽静的小巷,最终来到一座看似普通却又透露着不凡气息的宅院前。

宅门紧闭,两旁的石狮威严地守护着这片未知的天地。

孙传庭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但已经没有了退路。

随着一阵沉重的木门开启声,他被带入了宅内。

厅堂宽敞,布置简约而不失雅致,正中摆放着一张案几,两侧各有几把雕花木椅。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却难以掩盖那股隐隐的紧张气氛。

孙传庭被引领至案几前,与那位蒙面之人相对而坐。

为首之人坐于主位,面容被一张精致的面具遮掩,只露出一双深邃的眼睛。

他轻轻抬手,示意孙传庭坐下,声音低沉而有力:

“孙大人,久违了。听闻你在陕西推行新政,颇有成效,本该是功在社稷,民之福祉。然而,有一事需向你求证。”

孙传庭心中虽有千般疑惑,但仍保持镇定,缓缓坐下,道:

“何事需如此神秘?但说无妨。”

蒙面之人沉默片刻,似乎在斟酌言辞。

然后,他缓缓开口:

“你可曾记得,在陕西之时,是否杀过一个名叫刘祈的人?”

孙传庭闻言,眉头一皱,思绪迅速回溯。

刘祈这个名字,在他的记忆中确实有所印象。

那是一个因阻挠新政实施而被依法惩处的地方豪强。

他沉吟片刻,正色道:

“确有此事。刘祈抗拒新政,欺压百姓,证据确凿,按律当斩。此举乃为维护法纪,保护更多无辜之人。”

蒙面人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

他似乎对孙传庭的回答既有所预料,又略带意外。

他轻轻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孙大人,世事纷扰,你所做之事,或许在你看来是正义之举,但在他人眼中,却可能成为复仇的种子。今日之事,便是一个警告。”

孙传庭闻言,心中一震。

他意识到此事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纠葛。

他站起身,直接看向男子说道:

“我孙传庭一心只为大明,为民请命。若真有冤屈,我自当查明真相,给所有人一个公道。若是没有,杀了也就杀了。”

蒙面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孙传庭身旁,低声道:

“孙大人,你的决心和勇气令人敬佩。但你要明白,这个世界并非总是黑白分明。有时候,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模糊得让人难以分辨。”

孙传庭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怒意。他转过身,直视着蒙面人的眼睛:

“我不管这个世界有多么复杂,我只知道我要做的是为了大明。如果有人胆敢阻挠我,无论他是谁,我都将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蒙面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未曾料到孙传庭会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他沉默片刻,然后缓缓开口:

“孙大人,你的决心令人敬佩。但你要明白,有时候,权力并非万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你无法掌控的力量。”

孙传庭闻言,心中一震。他明白蒙面人所说的“无法掌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心中所想和圣人之言,就一定能够为民请命,为大明做事。”

男子听后并没再说什么,只是起身离开了此处。

临走之时,还不忘叮嘱下人安排好他。

夕阳的余晖已经彻底消散,宅院内渐渐沉浸在一片深邃的宁静之中。

孙传庭环视四周,只见厅堂内的烛光摇曳,映照出一片片昏黄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茶香,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典籍,显然这是一个文人雅士的居所。

他心中虽然焦急,但也明白,此刻的焦急无济于事。

他索性走到书架前,开始浏览那些书籍。他的目光在书脊上扫过,最终停留在一本《资治通鉴》上。

他轻轻抽出这本书,坐在案几旁,开始细细品读。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孙传庭沉浸在书海中,忘却了身外的困境。

他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着书中的智慧和历史的教训。他深知,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性的光辉和阴暗。而此刻的他,正需要这样的智慧来指引自己。

夜色渐浓,宅院内的烛光也变得更加昏黄。

孙传庭却没有丝毫的倦意。他继续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从《论语》到《道德经》,从《史记》到《唐诗宋词》。

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个新的世界,让他忘却了身外的纷扰。

在这个过程中,孙传庭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原本焦急、愤怒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和淡然。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自己所坚守的正义和真理。他意识到,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路途舟车劳顿,夜里睡得很沉。

第二天,晨光初破晓,黑衣男子再次踏入宅院,步伐稳健。

孙传庭正沉浸在《资治通鉴》的篇章之中,书页翻动的声音与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专注的画面。

黑衣男子的到来并未立即打断孙传庭的思绪,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落在孙传庭手中的书籍上,似乎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

孙传庭翻页的手指忽然停住,目光定格在了“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一篇章上,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共鸣。

片刻之后,孙传庭合上书本,抬头望向黑衣男子,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你来了,正好,我对这书中的吕端有些感悟,想与你探讨一番。”

黑衣男子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缓缓走到孙传庭身旁。

“吕端?此人确是历史上的有名气、有智慧的人物。不过,孙大人,你我之间的立场似乎并不那么一致。你推崇的新政,我可是持反对意见的。”

孙传庭微微一笑,并未因黑衣男子的反对而动摇。

“我明白你的立场,但我想,即便立场不同,我们也能从历史的智慧中找到共鸣。吕端在大事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正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吗?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智慧,是对历史的借鉴。”

黑衣男子沉吟片刻,不得不承认孙传庭的话有些道理。

“你说得没错,吕端确实是个聪明人。但你可知道,他之所以能在大事上不糊涂,是因为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判断。而你推行的新政,我认为并不符合当前的时局。新政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大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我担心的是,新政可能会给大明带来不必要的动荡。”

孙传庭点头,表示理解黑衣男子的担忧。

“我明白你的顾虑。但我认为,新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来逐步完善的。吕端在面对复杂局势时,也是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黑衣男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尽管他仍然反对新政,但他欣赏孙传庭的坦诚和勇气。

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整天的深入探讨。

他们从吕端的智慧谈到新政的推行,从历史的经验谈到现实的挑战。

孙传庭详细阐述了新政的理念和目标,以及他对于大明未来发展的设想。黑衣男子则提出了自己对于新政的担忧和反对意见,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辩论。

起初,他们的讨论还颇为平和,彼此都试图以理服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逐渐变得尖锐,两人的语气也开始变得激烈。

“孙大人,你所说的新政,不过是纸上谈兵!”

黑衣男子的声音突然提高,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不满,“你根本没有考虑到大明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追求改革!”

孙传庭闻言,眉头紧锁,他没想到黑衣男子会如此激动。

“我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对大明未来的深思熟虑。我相信,新政能够为大明带来长远的利益。”

“长远的利益?哼!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却忽略了背后的风险!”黑衣男子的语气更加激烈,他的手指紧紧地扣着桌沿,“一旦新政失败,大明将陷入更深的困境,人民也将承受更多的苦难!”

孙传庭的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他无法理解黑衣男子为何如此固执。

“风险总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放弃改革。只有勇于尝试,才能找到适合大明发展的新道路!”

两人的声音越来越高,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

他们彼此都试图说服对方,但却发现对方的立场如此坚定,无法动摇。

“你简直是在胡闹!”黑衣男子猛地一拍桌子,怒视着孙传庭,“你的新政只会让大明陷入混乱,让人民受苦!”

孙传庭也拍了一下桌子,站起身来,与黑衣男子对视。“我并非在胡闹,而是在为大明的未来负责。我相信,新政能够为大明带来繁荣与安宁!”

两人的情绪都达到了顶点,他们彼此都无法容忍对方的观点。

黑衣男子冷冷地看了孙传庭一眼,转身离去,留下孙传庭独自一人在原地,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懑。

又过了一天,晨曦初露,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早朝的大殿上,气氛异常凝重,群臣列队而立,神色各异。

孙传庭无诏回京的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朝臣间迅速蔓延,此刻,终于有人将它带上了早朝的议程。

一位身着华服的大臣,手持笏板,步伐沉稳地走出队列。

“陛下,臣有本要奏。”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清晰而坚定。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面容威严,但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他并未料到,今日的早朝,竟会有人弹劾孙传庭,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回来。

“说吧,何事?”朱翊钧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陛下,孙传庭大人无诏回京,此乃大忌。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大臣岂能擅自行动?此风不可长,否则,朝堂之上,将无人再遵规守纪。”

阎凌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朱翊钧闻言,心中一沉。他确实未曾料到孙传庭会如此行事,但更令他担忧的是,朝臣们对此事的反应。

他深知,朝堂之上,风起云涌,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契机。

“孙传庭为何无诏回京?此事可有缘由?”

朱翊钧的声音依旧沉稳,但眼中却闪过一丝疑虑。

“陛下,缘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孙传庭大人违反了朝廷的规矩。若此风一长,朝廷将何以立足?陛下又何以服众?”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朱翊钧沉默片刻,,朝堂之上,规矩大于天,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破坏。

但孙传庭,这位他一向倚重的大臣,究竟为何会如此行事?

“此事,朕需要调查清楚。在事情未明之前,不可妄下结论。”

朱翊钧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然而,大臣们却并未因此而退缩。他们深知今日之事,关乎朝堂的规矩。

“陛下,规矩不可破。孙传庭大人无诏回京,已是事实。若陛下不加以处置,何以服众?何以维护朝堂的规矩?”

另一位大臣也走出队列,赶紧跪下。

朱翊钧感到压力倍增,朝臣们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他们要求他处置孙传庭,以维护朝堂的规矩和他的权威。

“此事,朕会慎重考虑。在事情未明之前,任何人都不得妄下结论。”

朱翊钧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无奈。

早朝继续进行,但气氛却愈发凝重。朝臣们各怀心思,朱翊钧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日之事,关乎重大。

他必须做出明智的决策,既要维护朝堂的规矩和权威,又要考虑孙传庭的立场和感受。

随着早朝的结束,朱翊钧回到了御书房。

他坐在龙椅上,凝视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陛下,您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陈矩原本不想冒犯,但是还是问了出来。

朱翊钧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

“朕会调查清楚此事。在事情未明之前,不可妄下结论。但无论结果如何,朕都会维护朝堂的规矩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