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时代的争霸:《左传》里的春秋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本书以春秋时代争霸为主线,讲解整部《左传》记载的二百四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事。这些史事在《左传》原书中是按照编年一年接一年排列下来记载的,头绪纷繁,内容离散,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书则在完全忠实于《左传》原文的情况下,将相关史事的分散记录抽绎出来重组综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阐释和重述,不仅使史事的完整得到凸显,而且还试图揭示历史事件彼此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书不同于纯粹讲述春秋历史的著作,也不同于《左传》的白话直译。全书以《左传》的记事为基础,同时也参考其他文献,如《国语》《史记》以及诸子著作中的相关内容,将《左传》记载的春秋史事,以霸主为依托,基本按照时间先后,归纳综合为二十讲,既自有起讫,又彼此联系。希望本书能为愿读《左传》原典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为想一览整个春秋时代历史风貌的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那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为各国这些记载历史的书,基本都采用了按照年代、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的方法来书写历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编年体”。年代有先后,一年之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先后,于是错举春、秋二季之名,用来通指一年。历史也是一个春夏秋冬之后,紧接着又一个春夏秋冬,于是“春秋”成了史书的代称。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期(西周之前),一年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所以用“春秋”来指一年。

记载鲁国历史的这部《春秋》,很早人们便认为它经过孔子的删定和整理。这个说法开始于战国时候的孟子,其后许多学者也这么认为;现代有学者认为《春秋》这部书其实本即鲁史,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至多孔子曾把它作为教材来教过学生。

《春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所以钱穆先生说它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但是,《春秋》记载历史十分简略,缺漏的地方也很多。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一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的文字总共也只有一万六七千字,记载一件事最短只用一字,最长也仅四十余字。《春秋》的措辞比较隐晦,这种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写方法,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例如,同是记载征战,有伐、侵、战、围、救、取、执、溃、败等不同的措辞,有时很不容易读明白,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解释、阐发《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春秋》也就被称为“经”了。如前所述,这样的“传”流传到今天的有三部,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合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传》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成书;《谷梁传》中有大量转录或增添《公羊传》的内容,成书较晚一些,这二传大概都是到了汉代才写定。《公羊传》和《谷梁传》常常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释《春秋》,喜欢从中阐发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义,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此二传在汉代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经”,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学官,设有博士,成为当时的官方“《春秋》学”,尤其是其中的《公羊传》,特别受到重视。

《左传》的成书比《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要早,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有资料表明,《左传》在战国就已开始流行,许多战国时代的上层人物都喜爱《左传》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汉代,《左传》并不流行,只在民间个别流传,和《公羊传》《谷梁传》是官学不一样,它是民间的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