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坐看皇都,亲临东观
刘隆远远就看到在永乐宫前等待的邓绥。
他小手拍了拍宫女的胳膊,宫女立刻明白了意思,弯腰蹲下,将他放在了地上。
“母后......”刘隆满脸微笑,如同是一位好久没有见到母亲的孩子,奔向了邓绥。
邓绥眼带笑意,缓缓弯下了身子,伸出了双手:“隆儿,慢点跑......”
同时她内心也是好奇,为何今日刘隆突然叫‘母后’。
小小的身体一下子就扑到了邓绥温暖的怀中,立刻一缕缕沁人心脾的特殊香味充斥他的鼻间,拂去了他一天的疲惫。
“小家伙,怎么今日叫母后了?”
刘隆笑着看向邓绥,缓缓说道:“太傅说了,儿为天子,阿母是太后,当称母后。”
“我儿真是厉害,记性真好。”
“母后,今日儿很认真......学知识......太傅夸......儿了”
“是吗?我儿勤学,母后甚为欢喜。”邓绥溺爱的摸了摸刘隆的小脑壳,抱起了他:“今日都学了什么?”
刘隆憨笑一声,抠着手指头道:“记住了好多字......儿还写了自己的名字呢,还有算术......”
“这么多呀!真棒!”邓绥轻笑,亲了一口刘隆的小脸。
他内心美滋滋,撒娇式的又侧着头说道:“母后,我还要亲亲!”
“你可真是个小淘气。”说话间,邓绥又亲了一口,随后说道:“好了,母后带你去玩,顺便考考你。”
一旁的蔡伦说了一句:“太后,鸾辂已经备好。”
邓绥点了点头,抱着刘隆走了过去,坐在其上。
此刻,夕阳西下,满天的橘色流淌在皇都之上,充满了深情。
微风轻柔,吹起了邓绥万千青丝,划过了刘隆的小脸,让其沉醉。
一对母子坐在鸾辂之上,有说有笑,十分欢愉。
刘隆的双眼不断扫视四周,一点点在脑海中记忆着北宫的布局。
“太后,已至北宫朱雀门,是否要上去?”蔡伦在一旁笑着小声问道,生怕惊扰到这对母子的嬉戏。
“嗯?这么快......”邓绥笑了笑望向刘隆说道:“隆儿,想不想上去看看?”
刘隆看雄伟高大的朱雀门,当下点了点头:“想去......”
“那就去吧,顺道去南宫转一圈,让陛下看一看。”
“诺!”蔡伦恭敬揖礼,立刻示意了身边的小黄门。
很快,鸾辂来到了连接北宫和南宫的复道之上。四下的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更有侍卫站于四周,十分威风。
此刻,远处的天边一片火红,光影肆意散落在天际,为宫城披上了一层金芒,美轮美奂。
邓绥抱着刘隆走下来了鸾辂,看向远处。
居高临下,整个皇宫的景色一览无余。
“真是瑰丽啊,这北宫自汉明帝建立,果然投入了许多,十分奢华。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古树假山,真是应有尽有......”
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宫殿,都如同一座艺术品,屹立在皇城之中,其中更是有许多宫殿以复道相连接,化零为整,层次感很是丰富。他更是看到了数座大约有七层高的楼阁,十分壮观。
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王当,雕楹玉碥,重轩镂槛,清琐丹墀,左城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
其中的精美程度,让刘隆也是震惊。
随后,他又看向了南宫。
南宫那是周公所建的周王朝宫殿,一直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的修葺,虽不如北宫奢华精美,但也颇有一番岁月流转中遗留下的沧桑之美。
邓绥看着怀中不断张望的刘隆,很是喜欢现在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他才能卸下面具,忘掉朝堂之上的争斗,变成一位温情的母亲。
这感觉,她十分喜欢。
邓绥也是凝望着宫城,思绪翻腾,眼中隐隐流出了一缕坚定之色。
“母后,去.....那边......”刘隆指了指南宫,眼珠子看了过去。
来都来了,他也想今天转一转,了解一下南宫。
很快,鸾辂再一次起驾,经过复道,来到了南宫的玄武门阙,顺着下来,就到了南宫。
刚一进入南宫,刘隆便看到了矗立在东边一座十分华丽的阁楼,有三层之高,在其最上层有十二高阁。
在其四周古树环绕,枝繁叶茂,很是清幽。
“母后,这是哪里?”刘隆指了指好奇地问道。
“这里是东观,乃是我大汉储经藏典的地方,也是儒士整理经书、修撰典籍的场所。”邓绥看着东观,眼中带着一抹追忆,缓缓说道。
在这里,她和班昭相识。
也是在这里,她跟随班昭学习,成熟了她的思想,造就了自己的今天。
刘隆凝望而去,内心震动。
这就是东观藏书阁!
东观之艺,孽孽洋洋,上承重阁,下属周廊。步西藩以徙倚,好绿树之成行。
历东崖之敝坐,庇蔽茅之甘棠。前望云台,后匝德阳。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采宜,包郁郁之周文。
班固编撰《汉书》于此,班固死后,班昭承其意,最终成书。
之后,马融、蔡邕等人在这里又完成了《东观汉记》。
“中兴之史,出自东观......今天我终于看清楚了它的全貌。
刘隆内心一动,看向邓绥认真地说道:“母后,我想去......”
“嗯?这里面都是藏书......”邓绥笑了笑,又好似想到了什么,摸了摸刘隆说道:“我儿如此喜欢读书......母后便陪你去一趟。“
自成为汉和帝的皇后,到现在临朝掌权的太后,邓绥已经多年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了。
如今,这一幕,也勾起了她的思绪。
......
此刻,东观之中,也是一片忙碌。
马融作为东观郎,负责东观校阅和整理典籍、档案,正带领五经博士和一行儒学士子在其内整理编撰经书。
一旁的校书郎中刘珍和刘騊駼也在其中。
这三人,均都是博学多才,因此被邓绥召入宫中校书。
尤其是马融,乃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长得十分俊美,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成为著名的经学家,之后被邓骘赏识推荐。
“季长,找到了,储副需要的诸子一篇在这里。”一旁的刘珍走了过来,递给了马融。
马融点了点头,拿着书,走向了东南角。
此刻,在这一片忙碌中,藏书阁的一角,一个约莫十二岁的少年正坐其下,长得十分儒雅,慈仁惠和,正认真看着手中的经书。
这位少年正是刘祜,历史上的汉安帝。
在他的身边还站了一位女子,正是他的乳母王圣,手中也拿着一些经书。
“储副,你要的书找到了!”
看到马融前来,刘祜笑了笑,立刻站了起来,十分恭敬地揖礼道:“辛苦马郎中,多谢!”
马融看着颇有风度的刘祜,脸上很是喜爱,回应道:“储副年纪轻轻,如此喜欢经学,真乃少年儒士,老夫佩服!”
“马郎中过誉了......刚好,我正有一些问题请教与您。”
刘祜说着,就将手上的竹简递了上去,让马融解惑。
就在这时,一道唱和声响了起来,传遍了众人的耳朵。
“太后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