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汉:从抱紧女皇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0章 最懂天子,两季明和

此刻,尹勤在天子一侧安静地候着。

他看着一言不发坐在椅子上微闭双眼天子,大气都不敢出一个。

刘隆平静的表情,犹如一汪清泓,不起一丝波澜。

看不出喜怒。

那无形当中的帝王气息,隐隐显现。

帝王之心更是莫测!

这一刻,刘隆其实正在思考自己目前身边的可用之人。

外朝之中,除了这几位郁郁不得志被自己推举上来的官员,其余之人他都不是很了解。

对于不了解之人,按照目前的形势,他万万不可以随意任用。

永乐宫中的母后虽说与他没有丝毫芥蒂,但作为一个刚刚冒出嫩芽的小天子,刘隆所做的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稍有不慎,可能会坠入深渊。

刘隆明白,权力的异化,可以让人疯狂。

上一次尹勤搞出的谶纬之言,濯龙园内邓绥的话,刘隆一直记在心中。

哪怕是至亲至爱,哪怕是亲密无间,只要染指王权,那都是不值一提。

如同现在,虽然看起来他刘隆和邓绥亲如母子,但是这一切都是有前提。

母子情和君王权之间的界线!

刘隆内心无时不在提醒自己,别越界。

人间至尊权力的背后,哪一个不是从鲜红的血中升起来的。

如履薄冰,兢兢战战,刘隆已经深有体会。

目前关东之地的阴家、梁家、窦家等世家大族,还有皇亲宗室万不能随意联系,他们和邓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半响后,刘隆缓缓睁开了眼睛。

“叔梁,朕听闻颍川士子颇为有名,足智多谋,常有栋梁之材。”

尹勤闻言,内心有些好奇。

他不明白为什么天子突然说起颍川,但有一点他内心明白,这话里肯定有话。

“陛下英明。颍川郡历史源远流长,谋士更是多不胜数,韩非子、张良、晁错等皆都是。”

刘隆嘴角一笑。

“叔梁,前些日子朕听闻颍川的荀家以及钟家很是支持朝廷的书坊开设,朕十分欣慰。”

“如此忠君爱国之人,难得可贵啊!”

尹勤若有所思,内心有些糊涂。

“荀家......我怎么不知道......钟家我倒是知道一些......”

他在心里使劲摸索着,实在是想不起颍川郡还有这号家族人物。

说起来也不怪尹勤,这个时候,颍川荀家只能算是地区性的望族,谈不上世家豪族。

实际上,他们成为豪强大族,那得等到东汉末年了。

刘隆扫了一眼尹勤,继续道:“叔梁,你说是不是嘛?”

尹勤猛然回过神来,立刻揖礼道:“陛......陛下英明!”

“哪里英明了?”

“如此拥护朝廷,忠于陛下的家族,臣觉的是可用之才!”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尹勤也是立刻反应了过来,明白了天子的用意。

如今,永隆书坊的任命乃是天子亲自指派之人,桓郁的六子桓良,更是杨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加上前阵子桓良去往下属州郡办理分坊一事,虽不知道期间发生了什么,但尹勤也是逐渐理清了一切。

他知道,这荀家和钟家必然是桓良提到的。

不言而喻,天子是看上了这两个不知名家族的人。

“陛下,臣以为,对于这种有才德的族人,应该提拔任用,如此才能彰显朝廷恩怀。”

刘隆目露精芒,淡然一笑:“既然叔梁都这么讲了,朕觉得倒是有些道理,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办吧。”

尹勤脸上一震,立刻笑道:“陛下放心,这件事情臣一定办妥。”

“叔梁真乃朝廷重臣,朕心甚慰。”

“多谢陛下夸赞,臣一定办好差事。”见天子如此说话,尹勤内心明白,自己体会到了圣意。

跟随天子这么久,尹勤对刘隆的心思也是颇有了解。

“还是我最懂天子......”

他明白当今天子深爱有才能之人,他下定决心日后定要好好征辟一批士子。

————

与此同时,颍川郡长社县。

钟家。

钟氏自从二世祖钟宴开始便是名门望族,其父亲钟宝官居光禄大夫,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

家中世代研习《春秋》,精通儒学、刑律,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名望。

此刻,钟家府内,迎来了一人。

正是荀淑,字季和。

荀家本就在颍川郡颍阴县,两地距离不是很远。

早些年前,荀淑曾在钟家听学,和钟皓颇为聊得来,两人便结为好友,一直保持着联系。

钟皓,字季明。

其人,学识渊博,谨慎笃志。对于入学的造诣甚高。

一个季和,一个季明,两个人也是十分明和。

钟皓看着风尘仆仆到来的荀淑,脸上掩饰不住的欣喜。

“季和,没想到你今日到访,倒是颇让我意外,你也不知道早些来封书信,我好为你接风。”

荀淑揖礼一笑道:“都是老友了,不必如此隆重。几年不见,季明还是如此风度翩翩。”

“季和也是不落下风,气质更盛了。”

很快,在钟皓的安排下,酒宴便安排到位了。

两个人在席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诉说着心里话。

“季和,你今日如此急匆匆到访,肯定有重要的事情。”钟皓干了一杯酒,红着脸问道。

荀淑也是一饮而尽,放下耳杯,点了点头。

“季明,上个月有个朝廷派人来颍川让我们建立造纸工坊,开设分坊,我觉得此事不简单。”

钟皓闻言,也是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这不是朝廷研制出了新法,推广纸张以及字典,才让我们配合的么。”

“朝廷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难道还敢抗命?”

荀淑摇了摇头,继续道:“我们自然是不敢抗命朝廷,但你忘记了那个叫桓良的小子了?”

“桓良......你说的是永隆书坊的那位?”

“正是,此人我打听了,他父亲可是桓郁,师兄杨震可是名震关系的四知先生。”

钟皓若有所思。

“你想想,少府开设永隆书坊,却让一个不为官之人担任重任,这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钟皓问道。

荀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喝了一口酒,说道:“当今天子的《天子赋》你拜读过了吧,你觉得怎么样?”

钟皓闻言,也是脸上露出佩服之意。

“忧国忧民之心人尽皆知,实乃圣君之姿。”

“你说对了,天子年纪虽小,但为明君,但如今太后辅政,邓氏家族掌控朝廷,天子有何办法。”

钟皓眼神一凝,看了过去。

“那日我与桓良交谈期间,得知造纸术、字典乃是陛下的心血,必须大力推行。”

“季明,你想想,纸张和字典的推行,一旦普及开来,将会让万千百姓受益,也许会冒出更多的士子,总有一天,被垄断的经学,也可能会传播天下。”

钟皓也算是明白了,当下点了点头。

“如此重要的事情,天子竟然交给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子,这说明陛下不拘一格,还有一点,我觉得陛下是在刻意绕开朝廷之人。”

听到荀淑如此有模有样的分析,钟皓也觉得有些道理。

“难道说,天子这是在为自己选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