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关于图表符号嫁接到正文,孟老师也作了讲解:“这个问题,也有些作者不注意,机械地照搬,对着图纸在正文中照葫芦画瓢。图有图语,文有文法。两者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图中数字单位是有约定的,尺寸用毫米,高程用米,不写单位,如果写上,图上就密密麻麻的,既不清爽,也容易搞错。如高程100米,图上用▽100表示,一看就明白,如果表示成‘高程100米’,是不是别扭?同样的道理,文中用了‘▽100’,同样别扭,不符合表达习惯嘛!”
孟老师又讲起了表文的差别:“表中的表达也自成体系,不能与正文混淆。比如,表中文字,最末处,是没有标点的,而正文中就必须有。表中日期,如7月28日,表示为‘7.28’,而正文中,则表示为‘7·28’,如7·28唐山大地震,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一个在下边,一个居中。两者混用了,就不伦不类了。”
璩东才突然觉得,编辑的工作对象就像一个河流水系,不仅有宽广的干流,还有无数条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支支汊汊——一级支流、二级支流、三级支流……每条支汊都熟悉了,才能做好编辑。眼下自己的情况,恐怕连二级支流都未熟悉。
璩东才将这一心得跟孟老师讲了。孟老师听了,心想赞叹道:这孩子还真动脑子啊。
孟老师想了想说道:“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支流太多了,虽然十级八级未必有,五级六级总是有的,都熟悉了也不现实。”
徐兰插话道:“那样的话,我们都做不成编辑了。谁能知道那么多?”
苏维雄也附和道:“那是。如果什么都知道,我们就成了神了。神就是全知全能嘛。”
大家纷纷赞同。
孟老师接着说道:“就说地名吧。在国际,重要国家名应该知道,一些小国,不知道名字也没关系,碰到了,会在《世界地图》中核对就行了。在国内,省名是要知道的,省会等知名城市也要知道,中小城市、县城,会核对就行了,至于乡镇、村名,不知道也就算了,没办法嘛。”
大家都觉得孟老师的话在理,重要的知识要知道,较为重要的要有数,知道在哪里查询,不常见的,不知道也就罢了。
孟老师堪称室里编辑业务的定海神针,他的意见有见底,有定调作用,有他在,大家心里踏实。
孟老师又对璩东才说:“小璩呀,你不妨找一个笔记本,把编稿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怎么处理的,一一记录下来,权当是熟悉各级支流吧。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咱们做编辑的,处理问题,是要有坚实依据的,这样才算把问题砸实了,才能心里踏实,不怕推敲。有些问题以后还会遇到的,有了记录,就省得再费周折了,就会省下好多时间,算得上一劳永逸。记录的问题多了,各条支流就熟悉了。”
璩东才兴奋地答应道:“这个主意好。今天就开始执行。”
编辑属于文化群体,其特质之一就是一视同仁地尊重别人,包括编辑系统以外的人员,并以此为荣。因此,编辑给人的印象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有礼貌,堪称是“四有”群体。对于那些对领导和群众两幅嘴脸的同类,无论是年轻的年长的,都会视其为势力之徒,内心是鄙夷和排斥的。
编辑间的利他行为,也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的,师徒之间也是如此。孟老师传授给璩东才的宝贵经验,也是以“你不妨这么做”的方式提出的,这样璩东才接受起来最为情愿。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即使对方礼貌地答应,行动上并不接受,彼此也不失情面。如果采用直接要求的方式,如“小璩,你找个笔记本,将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至少就有高高在上的意味,容易引起璩东才的心理排斥,甚至赌气式的事实上的拒绝。此后双方心中就会结下芥蒂。
对此前的学生,孟老师都给出了如此的建议,但他们都没有很好地坚持,这从各种迹象中,如向自己请教的问题是否“无贰过”,别人对他的反应中,都能折射出来。对此,孟老师心里虽有丝丝惆怅,却也释怀,毕竟每人悟性和目标不同,并非是对自己不敬。
孟老师接着嘱咐道:“关于依据,最好版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权威著作中的例子;如果找不到,就找其他图书中的例子。”
璩东才践行了孟老师的经验,将《土壤侵蚀》从孟老师那里借了过来,把今天的请教的问题和处理依据及所据图书中的页码,都一一记了下来。
不久,璩东才又前进了一步,除了记录了问题,还不断补充完善,看到新的证据,也摘录下来,使依据的案例越来越丰富,由此也内化入心中。此外,对于读书中发现的容易误解或写错的问题,尽管在书稿中尚未遇到,如“玛𤧛脂”“聚氨酯”,也记录下来,预先消除遇到的未知。
随着时间推移,璩东才记录的问题越来越多,内容逐渐渗透到了四级、五级支流。由此带来的直接收获是,看稿时遇到的问题少了,看稿速度快了,质量好了。
璩东才由此想起了高一时,班主任胡老师的口头禅:“养成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无穷。”璩东才第一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妙处。自打养成记录问题的习惯后,每条记录,确实能够终身受用。胡老师这句话是针对住校生说的,意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自己家住学校附近,是走读生,无从验证这句话的功效,似乎住校生也无感,因为每逢老师讲这句话,大家的神情都是不以为然。也许是按时睡觉、起床,并没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功效,因而学生心里只是好笑。
璩东才踏实而出色的编辑工作,经由复审、终审、签发各环节的扩散,渐渐在各编辑室中传扬了开来,大家都知道他书稿看得好,在编辑中积累起了声望,大家在编稿中遇到问题,都爱找他解决。
与编辑的互动,加速了璩东才业务提高的进程。多人遇到的问题,总比一个人遇到的多。有些问题,是自己遇到过的,当即就能给出处理意见,对于寻根问底的,就将记录下来的依据给他看;有些是自己没有遇到过的,对于这样的问题,璩东才就记录下来,多方查询甚至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再反馈给当事编辑。如此循环,璩东才的记录越来越多,业务渐趋精湛,成为了“社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