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黄忠独子,开局挖曹操墙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8章 战略收缩

诸葛玄给皇帝刘协的上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国家的忧虑与忠诚。

他首先回顾了汉室衰微、群雄割据的现状,指出当前国家面临的外患内忧,强调了统一与安定的紧迫性。

接着他巧妙地引出了自己对于治理国家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包括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

这些建议不仅切中时弊,更展现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在上书的后半部分,诸葛玄着重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他列举了历史上因重用贤才而兴盛的朝代,以及因忽视人才而衰败的教训,强调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只有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才能汇聚天下英才,共谋国是。

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自己的侄儿诸葛瑾及其好友鲁肃。

他高度评价了诸葛瑾的忠诚与才能,以及鲁肃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才华,并恳请皇帝能够给予这两位青年才俊施展才华的机会,共同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诸葛玄也给侄女婿黄叙寄去了一封书信。

这封信的内容与给皇帝的上书截然不同,它充满了私人情谊和对未来的憧憬。

“子康,你和兰儿最近可好!”信的开篇便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诸葛玄首先询问了黄叙和诸葛兰的近况,随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了自己最近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近日,子瑾归来,携一友名鲁肃者,其人才情出众,见识非凡。与之交谈,如沐春风,实乃当世之奇才也。”

诸葛玄在信中详细介绍了鲁肃的才情与品性,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位年轻才俊的赞赏与喜爱。他相信像鲁肃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够得到重用,定能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这片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土地上,每一股势力的崛起,每一位英才的汇聚,都如同星辰般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当黄叙得知诸葛瑾前往叔父诸葛玄处,并携同鲁肃这位大才一同前往时,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慨。

黄叙仿佛看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强强联合,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这一刻,黄叙深刻体会到了“英雄相惜,志在千里”的真谛。

他明白在这个乱世之中,只有像诸葛瑾、鲁肃这样既有才华又有抱负的英才,才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改写历史篇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句感叹,不仅是对诸葛瑾、鲁肃等英才的赞赏与期待,更是黄叙内心深处对于天下局势的一种乐观预判。

在他看来,随着诸葛瑾、鲁肃等人的加入,豫章郡的势力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这些英才的汇聚,将为豫章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徐州广陵郡作为战略要地,频繁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袁术自视甚高,早在乱世之初便已显露其野心勃勃的一面。

他凭借手中强大的兵力,不断扩张势力,企图问鼎中原。

而刘备虽出身贫寒,但凭借仁德之名和智勇之将,在徐州站稳了脚跟,成为袁术扩张路上的绊脚石。

袁术为了一举消灭刘备,扩张势力范围,决定对占据徐州的刘备发起攻击。

然而战争的筹备并非一帆风顺,袁术虽然兵力雄厚,但粮草供应却成了他的一大难题。

江淮地区虽物产丰富,但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使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袁术虽然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军队需求。

他的军队驻扎在水网密布之地,虽然可以通过捕鱼、采摘浆果等方式补充部分食物,但这些远不能满足大军长期作战的需求。

面对粮草供应的困境,纪灵作为袁术麾下的大将,决定采取兵分两路的策略。

纪灵率领两万大军,作为主力部队,直接从广陵郡的正面发起进攻。

他利用兵力优势,层层推进,并派遣精锐骑兵进行骚扰和突袭,以牵制刘备的主力部队。

同时纪灵还派遣了一万精兵,由副将率领,沿水路悄悄迂回至刘备的后方。

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粮仓、劫掠粮草,并伺机切断刘备的补给线。

纪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又能迫使刘备因粮草不继而溃败。

刘备这位以仁德著称的诸侯,在得知纪灵奉袁术之命,率领三万大军压境,并意图通过兵分两路来切断其补给线的阴谋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与决断力。

面对袁术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刘备没有选择盲目应战,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富有远见的决策——主动放弃江都、舆国等外围城池。

将兵力集中至广陵城,意图通过空间换取时间,收缩防线,以此拖长袁术大军的补给线,从而寻找反击的良机。

刘备的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当前局势的深刻分析与长远规划的结果。

他知道在兵力对比悬殊、粮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与袁术大军硬碰硬只会加速自身的消耗与崩溃。

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战略——战略收缩。

首先,放弃江都、舆国等城池,可以大幅减少防守面积,使有限的兵力能够更集中地部署在广陵城周围,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这样一来,即便袁术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刘备也能凭借地利之便,以逸待劳,逐一瓦解其攻势。

其次,通过收缩防线,刘备实际上是在主动拉长袁术大军的补给线。

江淮地区虽物产丰富,但长途运输粮草却极为不易。

袁术大军若要维持长时间作战,必须依靠稳定的补给线。

而刘备的这一策略,正是要利用这一弱点,通过拖延战术,逐渐消耗袁军的战斗力与士气。

然而刘备的这一战略决策,在徐州内部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些徐州本地的豪强与士族,对于刘备的主动退让感到不解甚至不满。

他们之中,不乏有贪恋土地、短视近利之人,认为刘备放弃城池是作战接连失利的表现,更是即将全面溃败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