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金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善本金融:读懂中国金融变革逻辑

对金融的争论源自现代经济发展中对金融的功能和作用的评价。西方经济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和金融上。资本逻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金融资本的逻辑,抑或金融资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探寻。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对金融提出特别的要求,最核心的是对金融的定位和站位的反思,并由此开启对金融理论的全面创新。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随后召开的省部级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班,释放了一系列重大信号,其要义就是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都呼唤着金融理论的创新。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方向决定道路,理论指引实践。当西方主流金融理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解释力减弱,就需要用中国视角、中国逻辑来总结和升华,这是金融发展史、现代金融本质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善本金融”的理论创新,从社会价值角度审视金融逻辑,明确金融本源并确立金融服务功能为第一性,由此导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上,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基本逻辑,使之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尺度,构建信贷“抑恶扬善”的评价体系,推动“金融向善”与“客户崇善”同向同行,营建以人民为中心、以善为本的发展生态,形成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第一,推进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是我们这一代金融人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大又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以此为指导,审视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校正其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思想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特别是共同富裕、精神物质的协调发展等目标,定格了中国金融的价值取向,也确立了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推进中国金融理论创新,既是责任担当,又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第二,推进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是基于金融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问题导向始终是我们理论研究的实践起点。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金融发展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这里不仅包括我国自身金融服务的问题,也包括西方现代金融的弊病,诸如逐利性带来的只有锦上添花而没有雪中送炭,以及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各类脱实向虚的伪创新,等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着重指出,“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都是金融理论反思和创新的切入口。

第三,推进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必须全面总结和反思现代西方金融理论。从西方金融理论发展中汲取教训经验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现代西方金融发展史走过三四百年的历程,从依附实体到脱离实体再到控制实体,其中有金融的内在逻辑的作用,更有资本逻辑的僭越。金融发展了现代经济,也分化了现代经济。尤其是金融资本形成后,大量社会财富以金融资产形式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手中,按照金融资本的逻辑独立运动。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无序扩张也几乎成为必然,并逐步控制西方社会。因此,如何从现代西方金融发展逻辑中汲取经验,是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

第四,推进中国金融理论的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赋予金融工作高度的政治性、人民性,强化“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使得金融服务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坐标。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并要求“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是中国金融理论创新的文化起点。自先秦时代起,中国人便有记叙和评价货币金融现象的传统,如管子的“轻重术”是关于使用金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论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金融思想,是金融学在中国“本土”重建的学术宝藏,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有待深度发掘其所承载的现代意义。

善本金融是理论创新,更是实践探索的提炼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更是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我们提出“善本金融”,与其说是一次理论创新演绎,不如说是系列实践探索的提炼,是一个来自实践一线的全新的范式创新。我们深知,这个创新只是个起点,难以承载金融理论大变革的宏伟使命,但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这一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金融创新探索,对于推动中国式金融变革有着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善本金融”的要义就是,从社会价值视角对金融的审视和修正,其理论逻辑基于金融发展史分析的金融功能性定位。金融具有产业性和功能性双重特性,“善本金融”首先建立在金融的功能性为第一性基础上,这可以说是整个体系创新的理论发轫。金融天然就有放大功能,服务好的社会主体,就是放大其社会价值;服务恶的社会主体,就是放大其社会危害。可以说,这是金融社会价值审视的关键,这是“善本金融”给出的金融导向和基因植入。金融是现代经济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工具。用好这个工具,并创新金融工具,是推动社会向善的重要举措,这可以说是金融对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工具创新的重要动因。金融助力资本向善、财富向善、科技向善、员工向善,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义,也必然是我国金融理论创新的重要内涵。

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从政府机关调任金融机构工作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践创新探索,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金融顾问制度的创设。借鉴我国法律顾问制度,找准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三大定位,为金融专业人士赋予社会化金融顾问角色,目的是推动金融以牌照为限制的专项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推动金融以融资服务向融资和融智并重的服务转变,推动金融专业服务的社会化提升。这项工作从2018年11月份开始,至今已经5年有余。2023年11月,我们举办了“金融顾问制度五周年图片展暨全省金融顾问技能竞赛总决赛”,到目前可以说结出了累累硕果,成为浙江金融勇立潮头的创新创举,也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二是区域金融综合服务生态提升试点。确切地说,这是县域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建设的探索,基本出发点就是想结合县域政府的职能,以政府、企业、社会三大场景为主,依托数字化等创新,整合金融服务的社会化功能,综合提升区域性金融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提升县域金融综合服务生态。这项创新从2022年年初开始,至今快两年,重点聚焦政府平台健康运营、企业综合成本迭代下降、金融意识整体提升三大目标,全面提升金融的落地能力和县域金融服务深度及金融水平,以综合服务提升综合生态。这项创新形成了临平综合金融生态指数和临平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于2024年年初正式发布。更重要的是,这项建设为金融迭代创新赋能打开了落地路径和广阔空间。三是开展金融助力企业家善行的善本信托创新。主要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推动资本向善,把慈善与企业发展生态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自主可感受地做慈善爱慈善,从而在推进共同富裕伟大工程的同时,推动企业家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实现。这项工作开始着手是在2021年,2023年才真正落地,第一批有30余位企业家围绕“三大场景”发起善本信托工程,设立体现自己慈善意愿的信托计划,推进自主可控可感受的慈善模式,探索走出一条企业家社会价值实现之路。2023年11月,全国首个善行资本公益联盟成立,其宗旨就是推进善本信托工程,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高光之路。四是金融服务的善本金融风控探索。目的是在金融服务风险把控上,注入对客户的社会价值评价,确立人的风险为金融第一风险的理念,让金融服务的经济功效与社会建设同向发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动其做善、做出更好价值。这项工作从2023年年初开始至今已经在浙商银行中全面推进,于当年发布浙银善标,并将“善标”落到客户准入、授信评审、服务定价等金融服务各环节,陪伴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成长。五是数智化下金融社会价值提升探索。这实际上是在前面几项创新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的营利机制进行全面评估和改革探索,推动金融收益回归理性。这里最重要的是财富管理的善本原则创设和数智化下金融“当铺思维”的突破。这项创新从2018年就开始,内容也不断拓展,价值不断呈现。

五方面的实践探索,其实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推动金融服务回归初心。这个初心就是金融的服务功能,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金融需求,其核心就是从社会金融需求的满足而非金融机构发展本身出发来探索金融创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位,金融服务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双重特性,其中功能性是第一性的。相对于营利能力一直很强的金融机构而言,我们的探索与其说是金融本身的创新,不如说是金融与社会价值的接轨。因此我们更愿意把这些探索划入“善本金融”的范畴。说是“善本”,其实就是想通过探索,让金融的社会价值全面提升,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探索金融创新。

回顾这5年多的历程还是很有感触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这样的探索一直在拓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善的力量。我们没有在西方金融理论体系的逻辑中去思辨,我们也没有回避如何维系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体系,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实践需求,才能真正推动理论变革。

全书共分8章,由我提出整体框架与撰写思路,并进行统稿和审定。写作创意和素材源于我多年的金融工作实践与理论思考,有个别文章已在《中国金融》《中国银行业》等杂志发表。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浙商银行发展规划部的杜权、叶志桂、庄瑾亮、钱小明、方圆、孙文祥、刘春华、杨博野、张文祥、温晓静、何驰霄、王妍、闫尊、戴逸明、田金寰等同事参与了讨论和撰写,我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我们深知,对善本金融的探索,还只是开始。中国式金融理论建设必定是个极其伟大而需要不断深化的工程。推进这个伟大工程,是我们这一代金融人的使命和荣光。未来,我们将不断拓宽实践场景,不断提升金融站位,以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动力和底色,持续推进善本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真诚希望我们的这些探索能得到更多的包括来自理论界的关注和批判,共同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贡献力量。

陆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