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10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孙坚发迹

孙坚作为底层人物,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和他自身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据《吴书》记载,孙坚“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他不仅容貌不凡,而且心胸宽广豁达,还有着奇特的节操,具备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

也正是孙坚的这个特点,才让他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于家乡之外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后来孙氏的两代领袖孙策和孙权也都有着类似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有乃父遗风”了。不过,虽然优点明显,他也只能从小吏做起。从小时候起,孙坚就明白一个道理:自己这种人若想出人头地,就得立下战功。

孙坚十七岁那年,有一次和父亲乘船去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看见海贼胡玉一伙从附近的匏里上岸,抢夺商人财物。机会来了!想从吏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恩主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闯出名声,这群海贼正是最好的垫脚石。

于是,孙坚跟身旁的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结果他不出意外地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去挑战一群杀人越货的匪徒,这不是自寻死路吗?父亲回答道:“非尔所图也。”对此,孙坚有不同的看法——父亲的一番好意没错,但他的出身、眼界不高,他的意见也是有局限性的。

孙坚决定为前途拼搏一次。说干就干,孙坚手提尖刀,单枪匹马地上了岸,但他却不是一味蛮干,而是用了计策。他做出指挥部属包围过来的样子,结果真把海贼给吓住了,海贼以为官兵来围剿,立刻望风逃散。见贼寇狼狈逃窜,孙坚趁势追杀过去并斩首一人,最终凯旋。

十七岁的少年孙坚有勇有谋,杀贼除害,这下他彻底名声大噪,当地官府任命他做假尉。假,是指代替、代理;尉,就是县尉——县令手下负责治安的小官,虽然是官员中的最底层,但至少脱离了吏这个阶层。不过,孙坚只是个假尉,也就是临时的县尉,还没有正式的编制。尽管如此,孙坚也算半只脚踏进官场了,以后可以拥有更广泛的人脉,对他的前途大有好处。

很快,新的机会就来了。第二年,当地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孙坚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会稽人许昭(又名许昌)自称大将军、阳明皇帝,又封其父许生为越王,再加上其子许韶,祖孙三人煽动了数万人马,在会稽郡句章(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城山渡)起兵叛乱。

这场叛乱声势浩大,单靠会稽一郡之力无法平定,会稽太守尹端也因剿匪不力被朝廷革职,险些丢了性命。为了迅速平乱,朝廷任臧旻(mín)为扬州刺史,统一指挥临近的会稽、丹阳和吴郡,集合三郡之力平叛。

这是孙坚第一次正式踏上战场,不过吴郡的地方官府还是没给他正式编制,而是让他以一个临时设立的郡司马的身份统兵。就这样,孙坚招募了千余名乡勇,加入了臧旻的队伍。扬州刺史臧旻是臧洪之父,是汉末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扬州刺史之后又任匈奴中郎将、太原太守等职。臧旻是个实干派,孙坚的优异表现他都看在眼里。

苦战三年后,许氏之乱终于被平定了,臧旻上奏孙坚之功,朝廷任命孙坚为盐渎(dú,今江苏省盐城市)县丞,这也是他第一个正式的官职。之后十年里,孙坚又历任盱眙(今属江苏)县丞和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县丞。在此期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西晋虞溥所作的《江表传》记载:“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无论是乡里的名宿,还是有志青年,孙坚对他们都像对子弟亲友一样,孙坚在群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这十年,孙坚虽然在仕途上没有什么进展,始终徘徊在官场底层,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人望。盐渎、盱眙和下邳三县都在江北淮泗一带,孙坚在这里积累了最初的创业班底,而之后的孙策也同样在这里起步,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足以影响东吴政局的淮泗集团。

如果是太平盛世,孙坚凭着剿匪之功慢慢熬资历,或许最终做到太守就是极限了。不过,孙坚这样的人注定就是为乱世而生的,汉末的大乱为他打开了机会的大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真正的考验来了。这一年,孙坚三十岁。

朝廷火速调集军队镇压,右中郎将朱儁(jùn)征召孙坚随军作战,并表其为佐军司马。之前那些被孙坚深深折服的乡里少年都愿意随他从军,此外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淮泗精兵,共计千余人。临行前,孙坚将自己的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其中就包括年仅十岁的孙策。恐怕孙坚当时还想不到,这个孩子将来建立的功业要远超自己。

孙坚率领这支人马踏上了讨伐黄巾军的征程,他在朱儁麾下作战极其勇猛,连战连捷。但这同时也暴露了孙坚的一大问题,那就是他太热衷于带头冲锋了。身为主将,身先士卒确实有激励士气的一面,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会让自身陷入极大的危险。

在汝南郡西华县(今属河南)的一次战斗中,孙坚由于过于深入,受伤堕马,和军队失散了,他只好藏在草丛里。幸亏他的战马跑回军营,高声嘶鸣,士卒们跟着马找过去,才在草丛中发现了孙坚。他回营休养了十几天后,又重返战场了。这一次,孙坚的运气很好,捡回了一条命,但他能一直有这么好的运气吗?这个问题恐怕他从来没有想过,很快他就将这次的预警忘在脑后了。

随着官军连连获胜,黄巾军在豫州已经支撑不住了,逐渐撤往荆州南阳郡。几个月后,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战中,孙坚又立下了先登之大功,晋升为别部司马。这个别部司马和之前的佐军司马相比,独立性更强,可以掌管的部曲数量也更灵活,相当于实权更大了。不过相比起来,更大的收获是在这期间,孙坚的部队先后有韩当、黄盖、程普、朱治等名将加盟,再加上妻舅吴景,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小集团。

收复宛城后,黄巾军的主力基本覆灭。但此时正值汉灵帝末年,东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除了中原爆发了黄巾之乱以外,凉州(今甘肃、宁夏及陕西、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爆发了大乱。这场动乱是汉朝在凉州的力量无法应付的。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叛军杀入关中。西汉的皇陵受到严重威胁,朝廷大震,令左车骑将军、冀州牧皇甫嵩前去平乱。

皇甫嵩虽然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功臣,但他太过耿直,之前得罪了宦官赵忠和张让,偏偏这两人又都是汉灵帝面前的红人,随后皇甫嵩因久战无功遭二人弹劾,被贬官,朝廷让车骑将军张温接替他。

张温没什么军事经验,他的副手袁滂也是半斤八两,这两人的指挥水平远不如前任皇甫嵩。故而,张温想找个专业人士做参谋,结果一下就想到了孙坚。当初,朱儁攻打黄巾军占据的宛城,三个月都没攻下来,有人提议换将,是张温力保,汉灵帝才同意再给朱儁一点时间。在此期间,张温肯定密切关注着宛城战局,毕竟他在皇上面前作保,一旦战局不利,他也有连带责任。幸好朱儁不负众望打下了宛城,而在此战中表现极其亮眼的孙坚,自然引起了张温的注意。

这次张温亲自挂帅,表孙坚为参军,一同出征关中。于是,就在长安,孙坚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