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鲶鱼效应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船长的秘密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爱买活鲜的,鲜鱼的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
渔民们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都想让其活着抵港,但只有一条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该船的船长一直严守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只好跟着鲶鱼一起游动,这样就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抵达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的由来,“鲶鱼效应”的道理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人们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启动内部的活力。
引进好动的“鲶鱼”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鲶鱼效应”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能充分发挥两大作用。
一为带动作用。因为那些“鲶鱼”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个人感召力,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着他们,不管他们手中有没有权力,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会通过言行去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群,使周围的人群在不知不觉中能够仿效并追随。
二为刺激作用。“鲶鱼”的活动能力会打破现有的平衡,会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压力,会刺激周围人群的自尊心,在“你能我也能”的强烈意识支配下,引导得当,则会出现“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因此,每个用人部门每年都应对一些岗位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的配置,特别是对长期固定做同样工作的员工,要适时地在“沙丁鱼”群里,放进一些“鲶鱼”。
孙悟空与“弼马瘟”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中外读者再熟悉不过的了,其中的活泼好动、除恶扬善的孙悟空形象,相信也是大家最喜欢不过的了。
为什么小说中的玉皇大帝要将“齐天大圣”封为“弼马瘟”一爵呢?“弼马瘟”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些养马的人就在马厩中养猴,以避马瘟。
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倒休息。
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在马厩中养猴,以“辟恶,消百病”,养在马厩中的猴子就是“弼马瘟”,“弼马瘟”所起的作用就是“鲶鱼效应”。
想来想去,玉皇大帝还真是个了不起的领导呢,他居然是最会懂得养马和用“猴”之道的。当然他可能还未曾想到,“此猴”非“彼猴”,这个猴子太不一般,岂是一个“弼马瘟”一职能够容纳得了的。
话说回来,在你所管理的团队之中,也应多招纳一些“弼马瘟”式的人物,以增强员工的活力,避免疲沓和懈怠,进而增进整个组织的活力。
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
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
其实这句话本身所包含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人,天生是懒惰的,而只有外部条件“狼的出现,”才会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才有“英雄本色可显”。
人们之所以天生懒惰或者变得越来越懒惰,一方面是所处环境给他们带来安逸的感觉,另一方面,人的懒惰也有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由于每个人都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贪图享受在所难免。
此时,如果引入外来竞争者,打破安逸的生活,人们立刻就会警觉起来,懒惰的天性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节制。
加拿大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好几名长跑冠军,所以很多人都向他探询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仅在于一个神奇的陪练,而这个陪练不是一个人,是几只凶猛的狼。
因为这位教练给队员训练的是长跑,所以他一直要求队员们从家里出发时一定不要带任何交通工具,必须自己一路跑来,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而他的家并不是最远的。教练甚至想告诉他改行去干别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知道他离家的时间,算了一下,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打破世界记录。他见到这个队员的时候,这个队员正气喘吁吁地向他的对友描述着今天的遭遇。
原来,在离家不久经过一段五公里的野地,他遇到了一只野狼,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
从此,这个教练聘请了一个驯兽师,并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便把狼放开。没过多长时间,队员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柏拉图曾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
人类大约有90%—95%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发掘。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释放自己的潜能呢?
要释放人的潜能,就需要进行潜能激发,让人进入能量启动状态。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能量都处于启动状态,那么它可以带来核聚变效应。
潜能激发的前提是相信所有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这些潜能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开发潜能,但更可靠、更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带来能量的释放。因为自我激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而外因的启动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且它的激发本身带有一种竞技游戏的效果。
“鲶鱼效应”是最经典的潜能激发案例,所以一个组织中需要带有几条“鲶鱼”,“鲶鱼”本身未必有多大的能量,但他可以给整个组织带来能量释放的连锁反映。
“鲶鱼效应”不是真理
“鲶鱼效应”不是真理,它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是要经过科学评估与运作的,如果不能将“鲶鱼效应”放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之中全盘考虑,不仅不能实现良好的人才效益,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管理者不能在团队整体状态还很好时引进“鲶鱼”。这个时候引进“鲶鱼”,将会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会导致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的降低,他们会认为公司对他们失去了信任或存心想“整”他们。这时候员工的反映将会是:把对工作的积极性转化为破坏性行为,故意和公司对着干;骨干员工失去对前景的希望,离职;消极怠工,变成“休克鱼”,在工作中表现出“让能干的人(鲶鱼)去干吧”的心态。
对此,公司可采取以下方法应付:
缓行“鲶鱼”提出的各项措施,特别针对人的措施;
迅速找骨干员工谈话,告知引进“鲶鱼”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稳定情绪;
提高骨干员工的待遇,表示虽然引进了“鲶鱼”,但公司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
“鲶鱼”数量不可过多
“鲶鱼”数量过多,刺激过度,将会引起全体员工的恐慌,各种流言出现,小道消息、猜疑增加,加重员工心理负担。并且员工在工作同时还在提防“鲶鱼”,戒心增加,显然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对企业良好的文化将会造成破坏。
如出现这种情况,公司应做到统一政策的出口,“鲶鱼”的良好措施也要有公司固有的途径向员工传达,而不是通过小道散布。还应安排员工适当休假,缓解压力,减轻心理负担以及组织“鲶鱼”和“休克鱼”进行团队活动,增进工作之外的感情,减轻抵触情绪。
不难看出,“鲶鱼效应”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是出现了员工普遍不思进取的现象。例如你所在的部门员工已经形成龙腾虎跃、锐意进取的“鲶鱼效应”气氛,可是你依然我行我素地坚持引进超量“鲶鱼”,便可能造成“能人扎堆”,引发内讧和矛盾,以至效率低下。
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能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儿。
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都配备精明强干的人。道理很简单,假如把10个自认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每个人都有其坚定的主张,那么10个人就会有10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无法落实。但如果10个人中只有一两个才智出众,其余的人较为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那一两位有才智者的领导,工作反而可以顺利开展。
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三个能力很强的企业家合资创建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且分别出任董事长、总经理和常务副总经理。一般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企业非但没有赢利,反而连年亏损。
其原因是不能协调,三个人都善决断,谁都想说了算,又都说了不算,结果管理层内耗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发现这一问题后,董事会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敦请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退股,该到其他公司投资,同时免掉他总经理的职务。
有人猜测这家亏损的公司再经历撤资打击后,必然会垮掉,没想到在留下的董事长和常务副总经理的通力合作下,竟然发挥了公司最大的生产力,在短期内使生产和销售总额达到原来的两倍!而那位改投资其他企业的总经理,担任那家企业的董事长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卓越的经营才能,也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三个都是一流的经营人才,可是搭配在一起却惨遭失败,而把其中一个人调离,分成两部分,反而得以成功。问题的关键就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
总之,配置恰当,一加一会大于二,可能等于三,可能等于五。如果配置不当,人员失和,一加一可能等于零,也可能是个负数。
防止“鲶鱼”未到,“沙丁鱼”开溜
公司在运用“鲶鱼效应”,决定是否引进“鲶鱼”时,一定要看有没有实际需要,是否可以将本公司内的一些有作为的“沙丁鱼”提升为“鲶鱼”。如果盲目引进,就可能使一些有抱负的“沙丁鱼”由于看不到希望而另谋高就。
许多公司都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人才大量流失。问题出在哪里?
人才引进的盲目性是首要原因。用人单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一定要引进高学历人才,那样会造成人才的高消费,而应该按需而取,寻找对自己最适用的人才。
如何防止“沙丁鱼”开溜,充分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公司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操作方式:
认可员工的业务佳绩,并给予相应的奖赏;
针对员工个性的成熟度和他的事业发展计划,给个人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
将企业规划与个人事业发展计划结合起来,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及利益相匹配。
比如可以通过再教育和一些特殊项目来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将员工的绩效与组织的绩效挂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忌将“鲶鱼”错划成“沙丁鱼”
“鲶鱼效应”能否科学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地评价“鲶鱼”与“沙丁鱼”。如果将本公司的“鲶鱼”错划成“沙丁鱼”,就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如果此“鲶鱼”流失到竞争对手的公司,由于深知本公司的“根底”就会造成公司的被动。
有一位外企公司的宣传策划助理,三年以来,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多次为公司创下佳绩。后来,该公司企划部经理岗位空缺,员工们都以为这位助理是最佳人选,然而后来公司领导却做出了“让猎头公司为自己寻找‘更为合适的高级策划人才’的决定”。
于是,这位能干的助理只好辞去公司的工作,并受聘到一家民营企业,从此名声大振。这个外企公司的领导听说后,不禁扼腕长叹,悔恨不已。
目前许多公司在内部出现职位空缺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找猎头公司,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其实,当一个公司出现职位空缺时,应优先考虑公司内部的员工。公司应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个发展计划,在适当的时机给优秀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员工知道公司关心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再者可以节省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避免出现高价收购人才的现象。
所以,利用“鲶鱼效应”时,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