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给孩子留下完整的人格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清晰理解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所说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为什么要治愈他的童年?你给孩子留下一套房子,这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但是我认为就算给孩子留下10套房产,都不如给孩子留下完整的人格。因为没有完整的人格,孩子驾驭不了这10套房产,反而可能把孩子毁掉。一个人拥有完整的人格,相当于家长给孩子存留了库存,长大后碰到“渣男”或“渣女”,受到诱惑,他(她)就有自己心中的库存来应对。相反,如果他(她)没有库存,别人一对他(她)好,他(她)感觉对方能看见我、能给我回应,就把所有东西都掏给对方。
这些库存究竟是什么?我们下面聊一聊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面,认为给孩子留下好的教育、好的家庭、好的事业、好的习惯、好的资产,就是库存,但其实真正的库存是完整的人格。完整的人格是心中无缺!心理学称之为完形。孩子该如何做到完形?我们每天去追求快乐,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是追不到快乐的,但是你要是快乐地去追求,你就能追得到。
家长该如何给孩子留下一些库存呢?我们先来看心理学的一句话——“温柔而坚定,和善而有立场”。很多人是暴躁而妥协的。家长叽里咕噜发了一顿火,完了一看,孩子哭了,又说好吧,下次不要这样了。于是,孩子就知道了:哭很有效,我只要一闹他就会妥协。我推荐给大家几本相关的书籍: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温柔而坚定,和善而有立场,对孩子的库存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孩子来说,有独立完整的自我价值体系很重要。这对孩子一辈子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库存,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焦虑感。这些家长焦虑孩子的事情往往是懒惰、拖延、玩手机、没有目标感、厌学、早恋等。这个世界仿佛永远都在跟我们开玩笑,有个妈妈做咨询时告诉我:她孩子15岁就早恋,现在到35岁了,却不想恋爱了,让人很揪心!各位,孩子在什么时间最难与父母互动,最让家长产生焦虑?是叛逆期!
如果家长活得很精彩,因为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是100分,所以要求孩子听你的,那我恭喜这个孩子。但是,问题在于,一些父母自己都活得很糟糕。因此,这些父母的孩子最好不要听父母的,不要复制父母,这样他才可能有好的未来。
有个妈妈婚姻不幸福、投资失败、身体出问题、每天抱怨,然而还要求孩子:你为什么不听妈妈的,妈妈养育你多不容易啊。我很心疼这个孩子,我的告诫让孩子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你可以不听你妈妈的!有的妈妈更可怕,她说:我要不是为了你,早就去死了,我摊上了你爹这么个不负责任的人,对这个世界早就厌恶了,就是因为你,我才委屈地活着。殊不知,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因此产生非常严重的愧疚感,他会顶着压力去生活。因此,哪里有什么叛逆期,有的只是家长无法控制的焦虑。孩子其实没有叛逆期,只有人格转折期和自我形成期。
孩子跟你说不上话时,你应该感到高兴:我的孩子长大了,认知形成了,判断形成了,价值观形成了,信念形成了,你不该高兴吗?你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你还想跟他存在一种关系——共生关系。
什么是共生关系?妈妈和0~18个月孩子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定会出现的,甚至会到什么程度:妈妈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孩子都会拉肚子。18个月以后,两者一定要进入合作关系,从此时起,你们就不能再共生了。我有个学生,孩子14岁了,他怕孩子擦不干净屁股,每天还要给孩子擦屁股!这样做,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是边界,不知道什么是拒绝,他被当作一个巨婴,就长不大,永远依附在妈妈身上。18个月之前,如果母亲过早地跟孩子剥离,孩子也会遭遇麻烦,会出现一个过渡客体。有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一个小枕头、小玩具、小毛巾之类的东西,并始终离不开这个东西。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妈妈陪伴的缺失,孩子用一个过渡客体来替代。
对于父母与孩子的共生关系,我们一般认为父母更爱孩子,实际上,只是父母更爱自己的父母身份。不管你渴不渴、冷不冷,我觉得你渴你冷,就要求你。你以为这是关心,其实只是你更爱自己。心理学有个专业名词——身份认同,即你只是更爱自己的身份。
一句听话懂事就可能把孩子毁灭,把他的需求、他的想法认知全部碎片化。去迎合所有人的期待和看法,如果这叫懂事,孩子哪来的创造力,哪来的人性张力。我们不允许他的自我形成,他只要形成,我们就毁灭了他;我们毁灭不了他,那就让他产生愧疚感。可悲的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我自己,其实到31岁才谈恋爱。曾经的我很自卑,因为我在母亲的要求下,连吃饭都不是用吃没吃饱来衡量,而是一定要把饭吃光,不能剩。我一旦剩下饭,我母亲就不高兴,只有我吃光我母亲才高兴。我吃饱或是吃不饱,要以我母亲怎么认为来衡量。如果一个男人是这样子,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婴。那时候,我没有学过心理学,导致我一直没有办法跟异性交往,没有办法开启新的生活。我一个本科毕业、学心理学的人都克服不了原生家庭的控制,更何况其他人?当然,现在的我活得非常健康自洽。共生关系中,孩子表现得听话懂事,其实是满足了父母的身份认同。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了一些心理学,应该明白:当孩子跟你说不想做某事时,他不是叛逆,而是自我的形成。人,有三个“我”,第一个“我”是本我,为所欲为。为所欲为的最大尺度,是想干啥就干啥,想吃啥就吃啥。第二个“我”是超我,如果你对自己的胡作非为产生羞耻感、罪恶感,追求道德、家庭、原则之类的时候,就出现了超我。超我,是要灭本我的。那么:是超我好、还是本我好?你想活成超我的样子,还是想活成本我的样子?其实,本我和超我,没有高低之分,它们是共存关系。我站上讲台,为各位做分享,就是一名讲师,回到生活中就是别人的儿子、兄弟,不是同样的面貌,却是同一个人。如果你要一直活成超我的样子,那就麻烦了:你会出现偏执,这是精神疾病的象征。一个人要么神经一直是紧绷起的,要么每天都是“躺平”的状态,说人生就是这样,这就是偏执。两者之间,还有第三个“我”是自我,自我是有判断、有价值观、有能力的,它跟环境有关,它是有边界的。自我的形成,就是孩子真正要跟父母分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