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管理基础(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过程

(一)创新的基本内容

1.目标创新 创新目标就是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在企业创新思想指导下,为解决企业创新问题,由市场调研确认的创新机会推论出对企业创新活动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1)创新目标要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在确立企业创新目标时,必须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为长期发展战略是企业创新的来源。创新目标是从属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子系统,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保证目标,不能偏离或背离战略目标而自行其是。

(2)创新目标要尽可能具体 在确立企业创新目标时,应使抽象的创新目标分层和细化,基本含义必须用词准确,概念清晰,时间和范围明确,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而抽象的创新目标执行起来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一般要求:一是创新目标要单一并且可以测量;二是创新目标要分层并且能确定责任;三是创新目标要明确其约束条件。

(3)创新目标要考虑实现目标的轻重缓急和力所能及 在确立创新目标时,对于具体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优先考虑哪些是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性、紧迫性、非解决不可,而且是力所能及和可能性很大的目标。这是根据层次目标的轻重缓急而量力而行的原则。

2.技术创新 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发现的基础之上,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技术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成分。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另外,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产品创新;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3.制度创新 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范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

4.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不仅是劳动分工与协调的需要,也是运用组织方法调整相关行动者的行为,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和文化结构是组织结构最主要的3种形式。

(1)制度结构 作为规范组织各参与者之间权力与利益关系规范的总和,制度结构是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是一种权力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它规定了不同参与者应当承担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在由工业社会蜕变而来的知识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中,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在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转变,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转向“知识逻辑”。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2)层级结构 是对个体成员在组织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的规范。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1938—2015年)把组织内部不同任务单元信息加工活动的分配(认知劳动的分工)称为组织层级结构。实现组织层级结构化包括命令等级链、确定内部汇报和负责关系、划分不同岗位职责、确定组织个体成员的基本行为等。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认为,一个有效的层级结构要达到6种机制的建立:相互调试、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技术(技能)及知识标准化和规范标准化。

(3)文化结构 是指一定文化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的有机联结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深层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是最难改变的层面。组织文化通过行为导向、行为激励及行为协调三个方面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使他们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趋向协调一致。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改变了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使企业文化出现了四个方面的调整:①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②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成果。③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④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5.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一般是指“创新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的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组(GREMI)对欧洲一些地区和美国硅谷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区域增长问题,被认为是关于区域创新研究的开创性工作。GREMI对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环境创新的概念,它将人力资本、地方经营文化、教育体系、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和体系质量等都置于创新环境之中。不过GREMI所提出的创新环境不是区域创新条件的支持性条件,而是区域创新的空间模式,与产业区和地方生产体系的概念相近。

目前认为,环境创新是指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条件,包括可控的和非可控的。它既包括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经营文化、社会网络等软性因素,也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力、技术与经济存量等硬性因素,大体可分为包括物质技术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制度、历史传统、社会氛围、经营文化在内的制度环境;以及包括人力资本、资金、技术在内的资源环境。

(二)创新的基本过程

1.寻找机会 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就系统外部而言,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主要有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就系统内部而言,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生产经营中遭遇到的瓶颈、企业以外的成功和失败等。

2.提出构想 敏锐地观察到不协调现象,要透过现象探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变化趋势,估计可能给组织带来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将威胁转变为机会,将危机转变为商机,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 创新成功的秘诀在于迅速行动。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4.忍耐坚持 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