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经验济世良方》,明·陈仕贤辑,成书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一、作者生平与年代
陈仕贤,字邦宪,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杭州知府、浙江左布政使等,终仕都察院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其为官清廉,瘠己勤民,仕宦之暇,颇留意医书,搜集验方。陈氏认为,医为仁术,然文博理微,且僻壤难睹,故搜辑简要,广求验方,考订医官孙字所集群书及所录良方,参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类精为要,会通纂定,而成此书。因以经验简捷、济人利物为旨,故名“经验济世良方”。
二、内容结构
凡十一卷,仿《摄生众妙方》篇卷结构,原四十七门扩为五十三门。书前有陈氏自序、目录,书末附寇阳跋。正文前附以乾集,有“医指”“脉诀”“本草要略”三篇。正文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统贯诸卷。卷首始列通治诸病门,次述五十二门病证,包含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元集,卷一,通治诸病门、灸痨瘵法门、救危病门;卷二,虚损门、补养门、自汗盗汗门;卷三,诸风门。亨集:卷四,首为伤寒、伤风、暑、湿、热之外感诸门,次为消渴门、诸血门、肠风门、疟门、疫瘴门,卷五至卷六,霍乱门、痢疾门、泄泻门、脾胃门、腹痛门、积滞门、痞满门、鼓胀水肿门、痰嗽门、癫痫门、哮喘门。利集:卷七,淋浊门、遗精门、大小便秘门、痔漏门、黄疸门、胁痛门、腰痛门、心气门、疝气门、脚气门、头痛门、须发门;卷八,外科诸疮门。贞集:卷九,眼目、耳、鼻、口疮、牙齿、咽喉之五官科诸门,及体气门、折损门、诸毒门、妇人门;卷十,子嗣门;卷十一,小儿门。各门之下,先为医论,详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备举治疗大法,辨证施治之方,或列其常用之药,析其随症加减之法。医论之后,汇列诸方,载其方名、主治、组成、煎服法。
三、版本情况
(一)底本与校本
此书现存版本有5种。
1.嘉靖三十七年(1558)初刊本,藏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三册,缺卷一、二、三。据陈仕贤序当另有乾集“医指”“脉诀”“本草要略”三部分内容,今本因残未见此部分内容。)
2.福建建邑书林杨德泉刻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四册,缺卷七、八、九、十、十一。未见乾集“医指”“脉诀”“本草要略”)。
3.嘉靖三十九年(1560)沈宏序刊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十一册,十一卷。未见乾集“医指”“脉诀”“本草要略”)。
4.朝鲜覆刻嘉靖四十年云南布政使司刊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六册,缺卷一、七、八。在元集之前,载有乾集之“医指”“脉诀”“本草要略”)。
5.日本江户医学馆抄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十一册,十一卷。未载乾集“医指”“脉诀”“本草要略”)。
本次整理,以嘉靖三十九年沈宏序刊本为底本。版式特征:白口,四周单边,每半页10行,每行20字。国家图书馆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版式、字体、内容相同,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主,日本内阁文库本作为参考补充。以嘉靖三十七年初刊本(简称“嘉靖三十七年本”)为主校本,以建邑书林杨德泉刻本(简称“建邑书林本”)、朝鲜覆刻嘉靖四十年云南布政使司刊本(简称“嘉靖四十年覆刻本”)、日本江户医学馆抄本(简称“日本抄本”)为参校本。
(二)他校本
《摄生众妙方》: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自刻本。
《丹溪心法附余》:明嘉靖十五年(1536)序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
《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朱崇正补遗本(藏日本内阁文库)。
《新刊勿听子俗解脉诀》:明正统二年(1437)序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
《图注脉诀辨真》:明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
《幼幼新书》:日本据宋影墨书真本手抄本(《中医经典古籍集成》之《幼幼新书》影印本,广东科技出版社,2018)。
《普济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医经大旨》:明嘉靖刻本〔中国本草全书(第29卷),华夏出版社,1999〕。
四、整理原则
本次校勘整理,以对校为主,四校合参。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重新句读。
2.原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文字原则上使用简体规范汉字。改为简体横排后,原书中代表前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
3.药名尽量规范统一。如班苗(毛)→斑蝥,白芨→白及,白藓皮→白鲜皮,蝉酥→蟾酥,川练子→川楝子(练树→楝树),海漂硝→海螵蛸,河沌→河豚,(胡)黄莲→(胡)黄连,黄耆→黄芪,姜(殭)蚕→僵蚕,金线重娄→金线重楼,芦甘(干)石→炉甘石,芦会→芦荟,蔴油→麻油,史君子→使君子,三稜→三棱,山查→山楂,桑葚子→桑椹子,射香→麝香,石苇→石韦,酥合油→苏合油,琐阳→锁阳,葳灵仙→威灵仙,稀莶→豨莶,莞花→芫花,等。统一规范的药名不再出校。
特殊情况保留原药名。如黄檗、黄柏不统一改作“黄柏”。
书中“丸”作“圆”者,统一作“丸”。
4.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写字、古体字等,统一以规范字律齐,除极个别情况需注明外,律齐规范字不出校。作为人名的异体字不改动。
5.通假字出校注说明。
6.避讳字一律回改,并出校注说明。
7.对书中难解字词加以注释。
8.底本中明显的错讹之处,径改;凡底本与校本不同,显系底本错误者,则据校本改;凡底本与校本不同而文义皆通,或难以判定何者为是,酌情出校记以存异;凡底本引用他书之处有删节或改动,不失原意者,不改动。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
9.底本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并在校记中说明“某书作某”。
10.底本无乾集“医指”“脉诀”“本草要略”的内容,今据嘉靖四十年覆刻本补足,出校说明。
11.底本无陈仕贤“经验良方叙”,今据嘉靖四十年覆刻本补,据建邑书林本校正。
12.底本无寇阳“跋经验良方后”,今据嘉靖三十七年本补,据嘉靖四十年覆刻本、日本抄本校正。
13.底本原无的药物而嘉靖三十七年本、建邑书林本、嘉靖四十年覆刻本、日本抄本及《摄生众妙方》俱有者,据四种校本及《摄生众妙方》补足,出校说明。
14.底本与嘉靖三十七年本、建邑书林本、嘉靖四十年覆刻本、日本抄本,药物排序不同,剂量表述不同,但药物组成与剂量相同,此种情况,不出校。
15.底本每卷前之“闽希斋陈仕贤辑医官孙字校”,以及每卷开首及结尾之“经验济世良方卷之某(或终)”,今统一省删。
16.底本目录有总目及分卷目录,今删分卷目录,据校定后的正文重新编排目录。若正文错漏而底本目录正确者,则据底本目录校正正文,正文处出校说明。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及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杨金萍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