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鉴赏力:西方美术怎么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艺术=美”的终结
——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详见第二章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奥林匹亚》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

截至巴洛克为止的西方美术史,都是以意大利为主轴,而巴洛克之后,美术史的中心舞台则来到了法国。17世纪时的法国,处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绝对王权之下,盛行赞颂国王威望的奢华艺术,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即为代表。

文艺复兴之后,法国为了提升因作品素质和创作者地位低下而落后于意大利的艺术地位,成立了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拉开了法国作为艺术中心的时代序幕。

进入路易十五、十六的时代之后,法国的艺术风格终于从过往强大的王权中解放出来,逐渐转变成以贵族为主、轻盈且女性化的洛可可(Rococo)风格。在这个时代里,就连男性服饰也会使用大量华丽的蕾丝或是刺绣作为缀饰。

法国在大革命之后进入了拿破仑时代,十分崇尚古罗马的拿破仑,对把古希腊艺术视为理想艺术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充满兴趣。此后,在共和制、王制和帝制快速轮替的时代洪流里,以诉诸感性的方式细腻地描绘战争、冲突与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开始勃发。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兴起,法国的工业革命也进入尾声,经济急遽增长,铁路与电报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推进。现今的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的都市构造,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进入第二帝国末期之后,巴黎已经成为人口规模高达180万人的大都市。整座城市可说是瞬间迈向现代化,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人际关系扭曲、妓女充斥等人性的“阴暗面”也日益浮上水面。

在这样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之风吹进了西方美术史,古斯塔夫·库尔贝、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和爱德华·马奈等画家皆为其代表人物。

此前的古典主义风格,描绘的都是“理想化的世界和人物”,而库尔贝或米勒则是以极客观的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社会”。对他们而言,最值得记录的,既不是神话里的神,也不是圣人,更不是英雄,而是生存在那个时代里的劳工、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

古希腊延续下来的“艺术=美”的图式,随着现实主义的兴起而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