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夜话

“哥哥也想你。”

张旭揉了揉张媛的脑袋,揽着妹妹进了屋里。

张旭家两个房间,里面一间杨红梅和张媛住,外面是他和弟弟张远住。

高低床,五斗橱,写字台,外加一张八仙桌,既当餐桌,又当茶几。

放下行李,张旭把卤鸭交给妹妹。

“拿去让妈切一下。”

张媛打开卤鸭的包装纸,忍不住闻了一下,眼睛笑成月牙:“好香啊!”

“快拿出去,来吃三角粑和大白兔。”

“好的,好的。”

张媛忙不迭的把卤鸭拿出屋,交给杨红梅,“妈,我哥买的卤鸭。”

说完又风风火火冲进屋里,开始品尝三角粑和大白兔。

张旭看着妹妹眯着眼睛高兴的吃着三角粑,目光看到张媛那略微发黄的头发,心酸不已。

张媛都十二岁了,还小小一只,头发黄焦焦的,这是营养不良啊!

现在我回来了,作为家中的长子,家里的担子就由我来扛吧。

“没酱油了,去打一斤酱油回来,再打一斤醋。”

杨红梅一把薅住张媛,塞了两个瓶子给她,“醋我要拌凉菜,别又路上偷喝。

上次一斤醋,被你偷喝了一半。”

“嗷!”

张媛十分不情愿的接过瓶子。

打醋的时候,偷喝醋是好多孩子都做过的事。

纯粮酿造的醋,那是真香。

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就会抿几口。

张旭小时候也干过这事,结果没注意,把醋瓶子打碎了,回家为此还挨过打。

等杨红梅做好晚饭,张远也下班回家。

十八岁的张远,穿着机械厂的工作服,看起来成熟不少。

见到哥哥回来了,张远十分高兴。

嘘寒问暖,把知青招工回城的信息向张旭诉说。

谁进了哪个厂,谁找人办了回城,谁又装病返......。

兄弟俩聊了一阵后,张远正色道:

“哥,你这次回来就别再回去了。我工资都存着,有三百块钱,加上爸的抚恤金,咱们花钱托人。”

“我返城的事你不用管了,我心里有数。爸的抚恤金要留给妈。”

张旭知道弟弟关心自己。

一年前,父亲因公牺牲,单位发放了五百元抚恤金,为张家解决一个接班名额。

张远那时也在下乡插队,考虑弟弟毕竟年龄小他一岁,插队的地方条件十分恶劣。

张旭就和母亲商量,把接班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现在张远把工资存起来,让他去找关系,张旭很是欣慰。

“小旭,你爸的抚恤金本来就是给你们用,要是真能返城,你爸也会安心的。”

杨红梅听张旭这么说,不禁插话道。

“妈,小远,返城这个事情,我是这样想的......。”

见不说清楚,晚饭都没法吃,张旭只好把自己这段时间来的所作所为,告诉家人。

“你参加了高考?”

“你写了小说?”

“大哥要当大学生,要当大作家了!”

杨红梅、张远、张媛听了张旭的介绍,三人震惊不已。

“小旭,有把握吗?”

作为母亲,杨红梅自然希望儿子前途远大,但那时候上高中,能学到的知识屈指可数。

对张旭考大学这事,她心里难免有点不踏实。

真要考不上大学,又把返城的时机耽误了,以后想返城可难了。

“把握肯定有。而且,就算考不上大学,依靠写小说,我也能过好日子的,你放心好了。”

张旭耐心的给杨红梅解释,“能不能考上,最近半个月就知道了,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虽然心里始终落底,可儿子不经才回来,杨红梅压下后面想说的话,给张旭碗里夹了块烧白。

“先吃饭,多吃点肉,你在村里光吃红苕洋芋,想顿肉都不容易。”

“妈,你也吃。小远,媛媛,大家都吃......。”

“大哥,我要吃卤鸭。”

刚才老妈和两个哥哥谈事情,张媛盯着桌上的饭菜,早已不知吞了多少口水。

看老妈动筷子,马上嗷的一声夹了块卤鸭塞嘴里。

“慢点,莫噎到!”

“嗯,嗯,嗯......。”

张媛媛嘴里塞了鸭肉,用鼻子哼哼着答应。

杨红梅嗔怪的瞪了女儿一眼。

这年月难得吃回肉,看到张旭回来,她才临时出去买了一碗烧白(梅菜扣肉)。

已经7月底,这个月的肉票早用光了,想吃肉得等下月了。

杨红梅有些发愁,儿子好不容易回来,得多弄些肉给他吃,肉票肯定是不够,实在不行只能去黑市买。

不过这些话她闷在心里没说出来,儿子刚回来,她不想用这些事情烦他。

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一起吃了顿久别重逢的团圆饭。

第二天一大早,张远准备出门上班。

张旭让他到了厂里给大姐和二姐单位打个电话,告诉一下她们,他回来的消息。

此时,杨红梅已经拉着张媛,开始糊火柴盒。

杨红梅没有工作,每天糊火柴盒贴补家用,糊1000个火柴盒有两毛钱。

一个月下来能挣个几块钱。

张媛学校放假,正好给杨红梅打下手。

喝了一碗杨红梅熬的红薯稀粥,张旭掏出五十元钱递给杨红梅。

“妈,这钱你拿着,经常买点肉吃,媛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缺了营养。”

“我有钱,......。”

杨红梅内心是不情愿拿儿子的钱,张旭还在插队,靠工分卖体力换来的收入,她不忍心拿。

不过看着旁边张媛黄焦焦的头发,心里叹了口气,还是接了过来。

张旭与母亲和妹妹说一声,便出了家门。

在他看来,家里现在的情况并不比村里好多少。

居住环境、生活水平都不好,只是大家都穷,对比起来不明显而已。

两个姐姐虽然时不时的帮补家里,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张旭记得两个姐姐上班的棉纺厂,已经是最后的余晖,红火不了几年。

到了84年就会承包给私人。

所以,要想改变家里的条件,让家里人的生活好起来,只有尽快赚钱。

张旭边走边想,很快便来到中山三路,一条隐秘的巷子尽头,找到文联办公楼。

楼不大,二层旧式砖木结构公寓楼,坐落在树荫下的草坪中,一栋陪都时期达官贵人留下的居所。

算得上城市中难得的一块清净处。

《洪岩》期刊社在二楼一大一小两间相通的办公室,走廊的白墙上挂着洪岩文学杂志社牌匾。

张旭在虚掩的门上敲了敲。

“请进。”

张旭推门而入,屋子里摆着六张办公桌,每张桌子后面都坐着人,桌面上堆着成堆的书籍、稿件。

“同志你好,我是张旭,收到通知过来改稿。”

面对屋内几人询问的目光,张旭说明来意。

靠近门口的办公桌后面,一个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张旭面前伸出手。

“你好,张旭。欢迎来到洪岩编辑部。我是编辑杨小凡。”

张旭连忙和他握了握手。

杨小凡推了下眼镜,笑道:“真是人不可貌相,看小说我以为作者是中年人呢,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

“我是下乡知青,在农村这几年经历比较丰富。”

张旭笑着把解释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