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第四次工业革命(套装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信息化改变一切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革命广泛发生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在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科技革命,覆盖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化学等诸多领域,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突破的信息技术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当然离不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深化。基础科学一连串的质变飞跃,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玻尔等伟大科学家的无数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家们所提出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都对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原子物理学揭示了原子核裂变的奥秘,人类认识到世界本源是由特定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并研究开发原子能(核能)。

利用核能发电,就是核电;将核能用于威慑,就有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比如1945年美国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到日本,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体现。

与核能研究一样,计算机的发明最初源于军方需求,最终都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比如,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其研究初心是用更强大的算力来精确计算武器的弹道轨迹,以便更精准有效地命中目标。

参与研究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对ENIAC进行了改造,提出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来作为现代计算机的基本规范。时至今日,全世界的计算机,都仍然遵循冯·诺依曼设计的一系列规则,他也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但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则是艾伦·图灵。他假想的“图灵机”理论模型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发展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也基于硬件技术的创新。最早的ENIAC有近两万个电子管,还有成千上万的电阻电容和开关,占地约140平方米,重达30吨。今天常见的面包车,每辆载重也只有1吨左右。

计算机核心电子元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性能越来越好,体积也越来越小。

无法想象今天随便一台智能手机,算力都碾压当时几十吨重的计算机,甚至超过当时“阿波罗11号”登月航天飞船的计算机。

由英特尔(InteI)创造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就翻一番,性能也会提升1倍。

今天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并且有手机就能上网。这个“网”就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Internet),最初来自20世纪中期美国军方主导秘密研发的阿帕网(ARPAnet),后来发展为全世界企业和个人实现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

现在,中国也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信息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空间探索、航空航天等技术也令人瞩目。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时,留下了人类第一只脚印。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地外星球。

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是认知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也是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

从蒸汽时代的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信息化,这次信息技术革命塑造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也产生了无数造富神话。比如科技巨头英特尔、IBM、微软、谷歌等公司,以及科技至高地美国硅谷,都崛起于本次信息技术革命并引领了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