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清四类沟通对象
很多朋友说自己不会察言观色,不知道怎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自己明明很认真,很用心,很坦诚,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第二节要讲的就是如何快速学会跟不同的人沟通。
这种沟通困难很常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就是很困难。因为我们要面对不同的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背景不同,认知不同,成长方式不同,脾气性格也不同,真的是千人千面。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人,我们要分别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朝着有效达成沟通目的的方向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但是,我们不可能掌握一千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向科学家学习,把一千种不同的人简化。我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即借助两个维度,把人分成四类。我们认清四类沟通对象,分别掌握对应的沟通方式,就足以应付大部分职场沟通了。掌握一千种沟通方式太难,但掌握四种沟通方式就比较简单了。
第一个划分维度是关注点,他是关注人还是关注事。
职场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有的人更关注事,有的人更关注人。根据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类。
什么叫关注人?就是在交往、沟通的过程中,相较于事情本身的对错和结果的好坏,有些个体更关注人。他们特别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注重和其他人关系和感情的好坏。这样的人通常比较感性。还有一种人是非常理性的,他们更在意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更注重做事的结果,更看重能不能从这样的结果中受益,而不是对方会有什么感受。
第二个划分维度是性格,他是外放型还是内敛型。
外放型的人似乎浑身都是能量,并且不断向外释放能量,所以他们看上去比较自信。这样的人在沟通中会比较主动。在各种场景下,他们都是愿意出面控场,而且善于控场的人。他们往往比较果断,做决策比较快,但是性子会比较急。
内敛型的人正好反过来,在沟通中不是特别主动,比较关注细节。他们往往是含蓄、谨慎的,在做事情、做决策的时候会比较沉稳,所以效率会低一些。这类人不会轻易全面展示内心的真实想法。
根据上面两个划分维度,我们可以把职场中的沟通对象分成四类,如图1-1所示。
图1-1 职场中的四类沟通对象
(1)控制型:“关注事+性格外放”
既关注事情本身又性格外放的人,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是理性和热情的结合,我们称其为控制型沟通对象。
控制型沟通对象能量充沛,又不太关注人,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一般会比较强势。他们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又特别自信,特别喜欢坚持,总是牢牢占据主动地位。这种人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不太在意过程中的某些细节,特别注重结果。
跟这种类型的同事沟通,我们一定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他们更关注结果。无论我们在细节方面准备得多么充分,都应该将其放在一边,简洁明了地说清楚事情的结果。这其实也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另外,我们也不要总想说服他们。他们在意的是结果,我们不可能说服他们放弃本来就已经计入自己囊中的收益。多谈事情的结果,以及能给团队带来的收益,才会让他们更感兴趣。
和这种类型的同事交往,我们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注意忽略对方的态度和语气。这种类型的人控制欲强,有时候会过于强势。我们不要觉得他们是在看不起或专门针对自己。其实,他们没有这样想,因为这些细节根本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之内。我们要做的不是花费大量的精力跟这种态度对抗,而是忽略他们的语气和态度,然后拿出结果和收益打动他们。我们不必太玻璃心,不必争论和指责,坚持自己的立场,拿出自己的诚意,贡献自己的才能,让团队达成目标,大家一起分享收益就可以了。
遇到这种类型的客户也很好办。我们不要绕圈子,而要尽快想办法准确了解对方的需求。我们可以直接问:“您是不是有什么顾虑?您是不是有什么要求?”直接让对方说出自己的顾虑和要求,然后给他们一个结果,正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总之,在和控制型沟通对象交流时,我们不要太走心,不要总生气,用高效的沟通方式,把握好结果就行。
(2)分析型:“关注事+性格内敛”
如果一个人既内向又倾向于关注事情本身,我们称其为分析型沟通对象。
分析型沟通对象一般比较沉稳、严肃,喜欢严谨地分析,总是就事论事,即使泰山崩于眼前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甚至有些冷漠。他们不喜欢主动凑上前,和其他人表现得特别亲近,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他们可能不会主动提出某些意见,但是心里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非常坚持。
跟这种类型的同事交流,我们首先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节奏,不能急于表现。因为对方看重的是事,不是我们这个人。对方注重理性分析,我们表现得热情如火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加分项。正确的做法是适当保持距离,没必要上赶着套近乎。
既然对方是严谨的人,我们也要谨言慎行。对于其他大大咧咧的人,我们说错点什么没关系,大家笑一笑就过去了。但对于分析型沟通对象,如果我们这次说的话和上次说的话对不上,或在某个关键的专业细节上露了怯,对方就会在心里觉得我们不靠谱。如果明明知道自己哪方面不严谨或哪部分有所欠缺,而对方又是严肃认真的分析型沟通对象,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藏拙。
要想说服分析型沟通对象,我们要在细节和事实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分析型沟通对象既注重细节,又注重事实;既要求条理清晰,又要求准确严谨。所以他们肯定比较严格和挑剔。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那些严格和挑剔并不是专门针对我们的。
(3)表现型:“关注人+性格外放”
把“关注人”和“性格外放”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第三类人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表现型沟通对象。
表现型沟通对象一般都比较自信,而且非常热情。一方面,他们好交朋友,喜欢交际,和人交往时很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关注,比一般人对这种关注的需求更高,这也意味着他们肯定会爱面子。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要对其表现给予肯定和认可,他们就会很高兴,也很愿意和我们交流。和表现型沟通对象在一起时,我们要多给对方创造表现的机会,多给自己创造夸奖的机会。聊天的话题要尽量积极一点,注意回避消极、负面、伤感的话题。
表现型的人通常比较粗枝大叶,有时候说话不太讲逻辑,办起事来也可能丢三落四。作为和他们平级的同事,我们在享受对方积极阳光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宽容他们不靠谱的一面。
还有一点要注意,特别外放的人的状态起伏会更大。他们高兴的时候当然情绪高昂,不高兴的时候不仅自己心烦意乱,还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外放出来,而且他们的负面情绪比一般人更强烈。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的定力了,“他乱由他乱,他哭由他哭”,那都是他的事,我们不必为此负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过不了多久,他那边自然会雨过天晴。
如果身边的同事是表现型沟通对象,那其实挺好的。对方大大咧咧,双方的相处也是有说有笑的。这时候如果我们再对他多加表扬和宽容,双方的关系自然是好上加好。如果双方同在一个小团队里,当对方因为粗心大意而犯了错误时,我们应该适时地予以提醒,别让团队的事情受到影响。
如果领导恰好属于表现型沟通对象,我们就要给他最想要的赞美和认可,而且要给最具体的赞美和最由衷的认可。要多多夸奖表现型的人并不意味着要刻意地吹捧,而是要有意识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并真诚地表达出来。
如果客户是表现型沟通对象,那就更好办了。我们就保持一个原则:使劲夸。这类客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往往比较冲动,只要我们能让他们心情愉悦、面上有光,一切都好说。
(4)友善型:“关注人+性格内敛”
把“关注人”和“性格内敛”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第四类人的特征,我们称其为友善型沟通对象。
在四类沟通对象中,友善型沟通对象是最敏感的。友善型沟通对象在和别人沟通时会表现得比较善解人意。他们往往不会非常主动,给人的感觉可能不够积极。他们不喜欢大场面,不适应一堆人的交流发言,更喜欢一对一的交流。他们也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但内心深处又非常敏感,可能会有很多感触。
和这样的人交流,我们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强势地压制他们是得不到什么好结果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慢一些、缓一些,但一定有自己的节奏。另外,我们也不要觉得这类人不主动、不积极,就可以很容易被说服。正相反,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原则和立场,反而不容易被说服。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积极地表现,不能太急切地争取他们的信任和认可,而是要和他们一样放慢节奏,自己少说,多鼓励他们表达。
如果领导是友善型沟通对象,可能有人会觉得特别好。领导对谁都不太管,看起来特别宽容。但我们要知道,友善型沟通对象内心的原则是非常坚定的,他们通常不会直接说出来,显得挺宽容,而要想真正获得他们的信任,我们还需要更耐心地与之沟通,更频繁地好好表现。
如果身边的同事是友善型沟通对象,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人缘好的人,一定要注意争取他们。他们不会特别积极地对外输出观点,不会攻击别人,也不会直接强烈地支持某个人,往往只是保持中立。那我们应该怎么争取呢?其实也不难,只要多关注他们的感受就行了。虽然他们表面上不说,实际上也很在乎别人是不是关注自己。多跟他们聊聊天,就可能给他们带去温暖,然后互相建立信任,自然可以慢慢走得更近。
跟友善型沟通对象打交道时,我们不能太强势。首先,人家内心有自己的原则,我们强势了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其次,我们太强势带给其他人的感觉肯定不好。一个所有人都觉得友善、不怎么表达自己观点、也不怎么反对别人的人被我们强势对待了,其他人会觉得我们在欺负人。
如果客户是友善型沟通对象,我们也不要掉以轻心。实际上,这样的人一方面内心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嘴上又不忍拒绝。这会把双方的沟通周期拉得特别长,我们花费了时间,最终可能还是难以说服对方。和这样的客户接触,我们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原则上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如果没有,我们就趁早放弃;如果有,我们就认真考虑一下目前的障碍是什么。如果我们暂时解决不了障碍,就多一点耐心,多理解对方的顾虑,想办法鼓励他们直言相告,这样反而会节省很多沟通时间。
我们不仅可以把其他人划分为这四类沟通对象,还可以审视自己。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自己每种类型的特征都符合一点,这完全可能。因为四类沟通对象只是简化之后的大致画像。所谓千人千面,我们不可能被完全精准地划分到某种类型里。要识别某人属于哪种类型,我们要看最主要的特征。抓住主要特征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足以应对主要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沟通对象后,除了可以按照对应的沟通方式沟通,还要注意一个基本认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感觉自己不喜欢对方的沟通方式,讨厌对方的态度与表达,甚至能感觉到对方也不喜欢自己,其实问题不一定出在双方身上。这可能只是双方所属类型的特征决定双方会存在冲突。我们与其在担忧、猜疑中不断琢磨,不如从这种狭隘的思维中跳脱出来,看看对方有没有可能并不是在针对自己这个人。如果我们能明白对方不是在故意针对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愁找不到更合适的沟通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