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攻略:构建长效的投资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合理的投资预期

一、投资预期的误区

本书给各位投资者的第一条建议:制定合理的投资预期。

关于投资预期的误区,先说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大概十几年前曾有位女士私下找我教她炒股,说是准备拿出30000元,希望能通过投资股市让自己每个月都挣上3000元生活费。关键她还自认为这个要求并不高,不知她是不是听了网上某位“股神”的吹嘘,甚至觉得每月稳赚10%只是一个很小的目标。如果谁有能力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滚起财富雪球的话,稍微懂些投资常识的朋友自然会一笑了之。

但凡四处兜售快速致富方法的人,几乎无一例外会是个骗子。但我们至今仍能在网上找到很多教你如何每天挣1%、每月挣10%、每年翻倍之类的炒股课程,可见这类高收益预期始终自带热度,市场中从未缺少不切实际的参与者。

另一种情况就更加普遍了:从未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投资预期完全随着市场行情而变化。比如,当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时候,他会计划赚个30%就走,真来了一波疯牛之后,市值翻倍居然如此轻松?看来自己的确是一块做投资的料,那么索性继续加大投入,想着今后每年再赚50%~100%也不过分吧,这也是为何在大牛市中很多中小散户会裸辞去炒股的原因。随后市场迎来深度回调,股价在价值回归后被深套了几年终于情绪崩溃,这时已不再奢望盈利,而是只求未来能给自己机会回本走人。等到解套后便一卖了之拿回本金,完全忘记了“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这回事。待若干年后牛市再度降临,再一次重蹈覆辙。

我认识一位早在1994年就已入市的老股民,他完整经历了中国股市的五轮牛熊行情,始终没有战胜贪婪和恐惧,在每一轮周期中都重复着大牛市追涨,熊市深套后等到解套就出局的操作,在见到下一次市场赚钱效应之前,他绝不会回来。你很难想象上证指数500点就入市的投资者,在投资了20多年后上证指数已经3000多点时仍是大幅亏损的。这样的投资者,身边屡见不鲜。

市场短期暴涨后的收益并不会持续,如果据此去制定未来投资目标的话,就会带来一系列错误的投资行为。同样,过低的投资预期会走向另一个误区。1995年深圳一名国企职工在卷走公司37.7万元后开始潜逃,24年后被抓捕归案时他不禁感叹道:“曾经以为这几十万元就够我花一辈子了”。这30多万元在当年可谓是一笔巨款,即便按定期利率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每年收入也已强过当时打工收入的好多倍了。可现实很残酷!存款利率持续走低,这笔钱的实际购买力也在连年折损,简单存定期储蓄吃息的方式压根就维持不了几年。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自己能有一笔吃息就够日常开支的本金,那么把它存在银行或者买个低息理财就等同于财务自由了,显然他们大大低估了通胀的威力。

综上所述,一个靠谱的投资预期首先必须是相对理性的(保值增值且未来有很大概率可能实现),其次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目标,这些都是你设计投资策略和理财规划的基础。以下继续探讨个人投资者应该如何使自己的投资预期合理化。

二、对标通货膨胀率

各位读者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做投资?投资的初衷是把当前的劳动力成果进行储存,在实现保值的同时,去积累更多财富,待以后我们更需要它的时候再把这部分购买力释放出来,让自己和家人在未来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做长期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便是跟上通货膨胀,这应该是首先需要对标的锚。

众所周知,现在的100万元的购买力和10年前的100万元已经相差甚远,这就涉及一个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衡量通胀水平?建议可以先从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以及更详尽的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国际金价)着手,通过与之前数据的比较,就能大致判断近期的物价走势,甚至预测通货膨胀水平,但它们都有局限性。以CPI为例:作为衡量居民物价水平的主要指标,其并没有充分体现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涨跌水平。其构成仍会相对偏重于食品等基础生活必需品,同时未包括城市居民刚需的房产购置等开支。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在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大众消费结构的升级。今后,我们必然会负担更多较高人力成本附加值的相关消费,比如休闲娱乐、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养老护理等,这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预期,是会显著高于其他消费品的。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年都在变老,但CPI并没有及时去逐年调增这些老龄化消费的配比。这也是为何大家总感觉CPI指数会略低于自己日常真实感受的主要原因,因此若把CPI指标作为自己的投资预期收益目标,显然是不足的。

接着再说GDP和M2两者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通俗理解就是在国内生产及销售的所有商品或服务的总和,这是一个最直观了解经济增长的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Broad Money,俗称M2)则体现了全民实际的购买力。投资也是为了可以同时分享到时代进步的成果,理论上当全社会生产效率有效提高之后,商品的供应(GDP)也会增加,此时若货币供应总量(M2)持平,那么商品价格就应该走低。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快速提高生产力去创造更多的商品,让大众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商品,从而提高生活水准。正所谓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当M2的增速显著大于名义GDP时,说明同期货币供应总量已经超过了全社会创造的财富,物价上升将无法避免,这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常态。因此你也可以把同期M2减去GDP之差理解成“货币变毛”的速度,当然这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算,由于两者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仍旧不足以体现最真实的通胀水平。

或许我们始终无法最精确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或者说符合自己家庭消费结构的通货膨胀率。但衡量商品价值还有一个简易的标准,可以去看一个普通人获取它所需花费的时间,所以另有一个现成的关于“时间价值”的数据可拿来借鉴:全社会的动态工资水平。作为一项更能够贴近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可观察指标,它代表了当前一个普通劳动力的最新工资收入水平,其长期涨幅也和我们真实感受的物价水平大致符合。不论你正当青年在通过打工努力赚取工资,还是已年老需要聘请家庭保姆或者护工,全社会的实时工资水平数据总是相对比较容易了解到的,而且不会有较大的失真。

对于普通的年轻人而言,自己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可以通过工作去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同时每年赚取的工资性收入(人力资本)也会相对容易跟上全社会经济增长和实际通胀的水平。每年的二季度末,国家统计局都会定期公布上一年度全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数据,若您长期定居在某座城市,可以找来所处省市统计局同期公示的历年普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作为一项实用指标去跟踪和大致参考。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甚至为以后的财务自由做准备,那么建议长期目标投资收益率应该至少跟上这个人力成本的实际涨幅。

以某位长期定居上海的投资者为例,假设他在2004年时投资了10万元,那么到了15年后的2019年,这笔钱增值到多少才是相对合理的投资收益呢?经至上海市统计局官网查询,上海市2004年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2033元,2019年时该数据已增至9580元,累计增幅为371%。以此类推,这笔10万元的投资,同期增值至47.1万元(折合年化收益率10.89%)甚至更多时,就应该是一笔不错的投资收益了。

2004年时这笔10万元相当于普通职工49个月的工资(100000元/2033元),假设到了2019年时增值至18万元(折合年化收益率4%),虽然该笔投资在名义上实现了盈利,但货币价值却已贬至同地区普通职工19个月的工资(180000元/9580元)。实际可兑换的人力资本在投资了十几年之后遭遇了大幅的缩水,显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见表1-1)。

表1-1 GDP、M2、CPI和上海市平均工资涨幅数据(1990—2019年)

(续)

三、基于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

远期目标挂钩通货膨胀率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大致的方向,最终我们还是要基于资本市场历史数据,去制定更为有效、可行的投资预期和具体资产配置策略,首先来看国内股市的长期回报率。

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简称上证综指、上证指数、沪综指等)是国内股票市场历史最悠久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指数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初始基日指数100点)。截至2020年12月18日上证指数3394.90点,整整30年时间累计涨幅30多倍,折合年化收益率为12.47%。但由于上证指数未囊括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且其编制规则是按总股本市值加权计算的,并未采用更合理的按自由流通股本作为权重,长期走势会与A股全市场的真实收益存在一定偏差。

既然上证指数比较失真,那么我们把它当作投资中国股市的长期对比基准显然有失公允。“全市场指数”则涵盖了A股几乎所有股票的整体走势,便于投资者去迅速了解A股历史数据和当前真实水位,也可以当成一把衡量长期投资能力的标尺。

如图1-1所示,以全市场指数“国证A指”的历史走势为例,将2005—2020年这15年期间的四次市场底部区域为轴,画出一条底部趋势线。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底部每隔几年就会逐级抬高,并按着年均10%以上的增速上升。类似的全市场指数还有很多,例如万得全A、申万全A、中信标普A股综指、通达信流通市值指数、中证A股、中证全指、中证流通等,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图1-1 2005年2月至2020年12月国证A指走势

为什么股票指数的长期底部区域会逐级抬高?正因为股票市场指数本身就是个一揽子的上市公司组合,即便其中有部分企业亏损,甚至个别公司最终退市,但整体仍是一个长期实现盈利的公司组合,每年的净资产也会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厚而往上抬升。

除此之外,还有一块收益很容易被投资者忽视,即主流指数(包括上证指数、沪深300、上证50、创业板指数等)在成分股派息时并不会像股票那样进行除权,而是任其自然回落、不予修正。整个市场的股息率每年少则1%,多则3%,综合下来还能年均增厚2%左右的收益。由此可见,在过去15~30年期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资产回报率在年化10%~15%,若坚持股息分红再投的话,那么你的财富将增值得更快。

历史数据并不代表未来,过去的市场收益率是基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的,随着我囯经济体量的变大,今后经济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放缓,通胀水平也存在一定变数。但以上数据至少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把目前所持投资组合未来的净资产增速叠加股息率,或者全市场指数的ROE(代表指数成分股的综合盈利水平),理解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预期。

如今可供个人投资者参与的金融资产已经非常多了,早已不局限于股票市场,其他大类资产的历史也可以通过数据回测去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够设计出个性化的投资策略了。例如处于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对于风险和收益有着不同的解读。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前会长洪磊2017年时公开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偏股型基金此前19年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18%,债券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64%。建议年轻的投资者不妨更积极一些,通过超配股票资产去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建议年长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更小的波动率,对未来的预期收益做出一定的妥协,去配置一定比例的债券或现金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