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统兵白帝城
几日后,李渊正式的诏命下达,李靖被任命为江南道行军总管,辅助赵郡王李孝恭主持攻打江陵萧铣的战事。
李靖得诏,与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马上就骑着快马取道汉中前往成都赴任。多年的军人生涯,养成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他催动着千里马很快就来到了成都。
一路走的是官道,等他到达成都的北门,李孝恭已经在此等候。赵郡王李孝恭早就备好了马车,一路将李靖接往自己的王府之中。
李孝恭的府邸非常气派,金瓦青砖、亭台楼阁、池鱼假山、檐牙高啄,就连王府之中的童仆都显得雍容。
这赵郡王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如今四十余岁,与李靖年纪相仿。他生的一副慈眉善目的菩萨模样,总是以微笑示人,加之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李靖初见李孝恭,感到他十分健谈,他性格豁达,言语幽默而又犀利,思想明睿又透彻。他已经担任益州的最高长官长达四年时间,于巴蜀的治理,多有贡献。在任上保境安民,体恤民生,又能激励士气,为大唐征战四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和粮草物资,功劳卓绝。
巴蜀有鱼盐之利、茶米之腴、丝帛之秀、竹木之貌、铜铁之器,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李孝恭在任上,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兴办学府,这些年来安定祥和,成为这乱世之中难得的一方净土。
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李孝恭对都江堰的修葺和岷江水系的疏浚。李渊自建立大唐伊始,就将兴修水利作为国策,李孝恭在执行这一国策上可谓不遗余力。仅仅是对于岷江水系的疏浚,就可以每年增加稻米的产量几十万石,足可以供养一支数万人的军队连年征战。
李靖初次来到益州,李孝恭执意要带他来到都江堰看一看。李靖拗不过他,只好随他快马赶去,心里却一直在惦念着出兵的事情。
此时正值初夏时节,一路上莺歌燕舞,杨柳青青。农家的稻田、果园、桑林和鱼塘,都显现出茂盛和繁忙的景象。李靖路过绿油油的稻田和连绵不断的桑树林,不由得赞叹:“巴蜀的富庶,我今日算是见识了!”
李孝恭忙回答:“这里的百姓安定,全赖李冰父子之功。时至今日,八百多年来蜀中的水利工程,大多还是李冰父子所营建。”
“农家之关键在于水,这灌溉之功,功莫大焉!”
“是啊!良田万顷,无水则荒。控水有方,沙地亦可种粮。”
“我们这些军士,其实也是农人们养活的.”
……
正说着,二人不觉之间已经来到了岷江之畔。不远处,都江堰堤坝之上的江水倾泻而下,哗哗作响。
李孝恭先是带着李靖去了蜀王庙上香,然后亲口为他讲述这座庙宇的来历。原来,这蜀王乃是水工李冰。在八百多年前的秦昭襄王时代,巴蜀地区水患严重,秦王令李冰前来巴蜀治水。
李冰来到蜀地之后,经过全方位的勘察,发动十余万民夫凿山开渠、疏浚河道,在岷江、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多条河流修建灌溉河航运工程,巴蜀的水患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从此以后,巴蜀渐渐富庶起来,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的功劳,集资为他修造了这座蜀王庙。
而这都江堰,则是李冰最为杰出的水利工程。八百余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江堰都在默默地灌溉着巴蜀的万顷良田,滋养着千百万的稼穑和农夫,使巴蜀享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李靖听罢,啧啧称奇:“世上还有如此圣贤之人,这工程能够造福百姓八百多年,真是了不起啊!”
接着,李孝恭带领李靖来到玉垒山的一座木塔之上,二人拾阶而上,一直爬到木塔顶端。
李靖极目远眺,眼前鸥鸟阵阵飞过,江上的渔民正在撒网捕鱼,江风徐徐吹来,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鱼腥。耳中依稀传来鸡鸣狗吠之声,远山近水间的蜀中犹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李靖想起那句‘少不入扬,老不出益’的谚语,讲的是少年时代不能来到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容易被物质迷乱了心志;而老年时代不能离开益州,因为再也找不到这么安逸的颐养天年的地方了。
李靖已经人到中年,他的儿女也已成年,他也曾与老妻商量过他们夫妻二人的老年生活。看着眼前的美景,李靖不由得心驰神往,这里真是世外桃源一般。
短暂的惬意之后,李靖突然想到王命在身,于是追问道:“赵郡王只是带我看风景,怎么不说陛下准备何时发兵?”
李孝恭哈哈大笑起来,说:“李将军果然是急性子。不忙,待到江中的鲈鱼肥美,田中的稻米垂穗,陛下的诏命自然就会到来。”
李靖颇为疑惑:“难道巴蜀也缺粮吗?”
李孝恭收起了笑容,郑重地说:“实不相瞒,府库中已经没有一粒存粮,全部支援了洛阳。那里需要重建,而且陛下诏命往那里迁徙了十万民户。此外,紧挨洛阳附近的州县也有许多新迁的移民,都是巴蜀在供给口粮……”
“哦!原来如此。不过江陵的萧铣倒不算雄主,也不怎么会用兵,攻他也犯不上那么着急。”
“陛下正是此意。萧铣统御无方,将士离散,目下已经多有部众归附我大唐。待我大军一旦兵临城下,他撑不了多久的。”
边说着,李孝恭已经给李靖斟满了酒,招呼李靖坐下。然后缓缓地说道:“陛下此次用兵,名义上虽然直指萧铣,但意在整个江南,此次用兵恐怕会历时长久。估计少则两三载,多则五六载。今后多有仰仗李将军的地方,还望李将军多多担待。”
“我李靖不过一介武夫,但效死冲锋,把握兵机,我还是可以辅助赵郡王一二的!”
“李将军莫要过谦,陛下已有密诏给本王,兵机权变之时,让本王听从李将军的决策。本王之责主要在于供应粮草,管理占据的城池人口等方面。故此,每临兵机,将军可以独立决策,本王定当鼎力相助!”
李靖心下有些惊讶,赵郡王身份尊贵,竟能如此礼待于人,如此气度与胸襟,着实让李靖钦佩。在欣赏之余,李靖也就不再谦让,他慷慨地说道:“既然赵郡王如此说来,那我定会不辱使命。为了大唐,即便是马革裹尸,那也是我李靖的荣耀!”
李孝恭哈哈大笑起来,说了声:“爽快!来,我们干了!”
李靖也大笑了起来,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双方在蜀中各地又游历了几日,彼此间渐渐熟悉,心无芥蒂。这其实是李渊的特意安排,既然需要二人通力合作,便不能因为彼此间的陌生感而导致心有嫌隙。
之后,李靖快马来到白帝城下,这里的江面之上停泊着上千艘战船,数万水军在此待命。李靖走马上任,统领并操练水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白帝城下的水军士兵,大多来自巴蜀一带,他们自小生长在水乡,水性极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巴蜀地区因为有鱼米之利不曾发生大规模的饥荒,所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而大唐立国数年来,李渊一直注重拓殖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所以巴蜀地区的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
为了感念大唐仁政和皇帝的仁德,巴蜀地区的老百姓参军的积极性非常高。故此,他们操练起来也就格外卖力。李靖遇到了如此淳朴敦厚的水军队伍,心生欢喜,他也乐意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支水军队伍进步很快,以至于李靖常常有无可教习的困惑,只好将常规训练反复演练。
这支庞大的水军在等待,等待着大唐皇帝出兵的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