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重塑水资源时空格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经过半个世纪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形成了“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三个调水区,建设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筑‘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大水网”的中国水资源配置总体方案。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2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3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4亿,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北方地区、黄淮河平原供水格局,受水区生态环境明显修复,水资源承载力显著提升,水质大幅度提升。“南水”已成为众多受水区的主流水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多次专题视察、调研、召开座谈会,科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并要求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也是受水区,工程在河南省境内有731公里,是施工难度最大、战线最长、投资最大、移民最多、占地最多的部分;供水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和43个县(其中多个城市主城区100%使用“南水”),成为多个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受益人口达2600万。对物价水平稳定、就业率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经济增长、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水和谐度较低等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将工程的外生冲击转化为内源发展动力,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担负着一渠清水永送北京的政治责任。南阳师范学院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高校,始终以服务南水北调国家重大战略为己任。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水源地生态保护等重大需求,成立了南水北调学院,拥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南水北调水安全院士工作站、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水生态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在水源区水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水土保持及特色产业创新升级和转型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南水北调重大战略质量,以创新引领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水产业核心竞争力,南阳师范学院将围绕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效能,深入思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开展全方位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与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驱动的规律性认识,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为国家南水北调重大战略实施和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
张宝锋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