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同行Ⅱ:中国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三

改革进程是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联动的过程,中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对市场经济的探索,这条道路,我们已走过了40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新的历史起点,这40年的历程里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教训与经验,都值得我们不断回顾并有所思考。这正是我推荐此书的原因所在。走过这条道路时历经的种种是不容我们忘记的,它需要我们拾起,重新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我们也需要被它们唤醒,看看怎么走接下来的路。我相信这样一本事件清晰、评论深入、资料丰富的著作,会受到学术研究者的重视,也有助于推进大家对中国改革问题的深入探讨。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方面发展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始,这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开始的。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中国改革的难度非常大,绝非是一代人的事业。

1980年年初,中国有了农民合办企业。乡镇企业出来以后,计划市场不再是唯一的市场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中国经济开始变化了。然而光有承包制不够,光有乡镇企业不够,必须要有乡镇企业市场。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

1986年下半年,中央想试试看股份制行不行,搞一些企业做试点,决定从四川开始。整个西南以四川为界,国有企业多,股份制必须从国有企业多的地方开始。其间,我去四川的几个企业视察,但是回来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于是股份制试点只好暂停。接着又回到了“放价格”论,可这一想法不能试点,因此,价格放开的消息一出来,全国物价开始上涨。大家一听说要涨价了,开始全民抢购,导致整个经济都乱了。在此情况下,中国走放价格的路行不通了。

到了1990年、1991年,邓小平再次讲话,中国的改革才又回到这条道路上来。所以,中国的改革并非易事,要经过试验,甚至挨批、撤职。最后邓小平再度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的经济情况有了变化。

邓小平二次南方谈话以后,股份制被推上了改革日程。这时碰到了一个问题,有些人,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干部说:“大企业一改我们的国有企业是不是都变成私有化的企业了?”在此情况下,经济学界提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增量先行;第二句话,存量暂缓。

什么叫增量先行?增量是指企业准备拿多少出来上市、出卖,而存量暂时不动。这样一来,股份制的主张开始有了根据,增量先行,存量不动,不影响大局。

股份制终于实行了,但是实行以后又有了矛盾:增量先行,100亿元的资产中拿20亿元出来上市,80亿元存量不动,存量依然占大头。增量先行以后董事会建立了,可是没人来参加董事会,20亿元市场卖5亿元、10亿元,这样没法掌握董事会的决策权。很多企业虽然做了股份制改革,但是董事会里没有名额,只有分散的小股东,所以增量先行变成了一句空话。必须动存量,这才是中国的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

在此之后,中国的股份制进入了“二次革命”阶段,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然后“解放”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将这一难题解决,就已经到了《证券法》公布以后了。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大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梳理这段经历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既要看到改革的艰难,也要看到改革在不断进步,不要悲观。

到如今,很多人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当前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担心改革太慢。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过去那种数量型、速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型、效率型。然而,发展方式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一定要走改革的路,但是这条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若仅仅靠以前的就业政策、发展方式,很多新的问题都没法得到解决。我们怕中国经济停滞,那么就应该对中国的发展有新的认识。

转变成质量型、效率型发展方式的过程,一定不要去追求高速度,继续追求高速度只会自己给自己设置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中高速增长在当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的发展方式不改变的话,将来产品依然会积压,依然会走旧路子,依然会不停攀比经济增长率,这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我们要冷静下来,根据情况走创新的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步子更稳,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改革一直没有停止,经过这样那样的困难,回头一看,我们又上了一层台阶。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