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企业界正在见证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转变,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使原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得到优化和升级,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外部知识获取成为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开展创新的重要选择。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增强,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绿色创新成为企业应对绿色趋势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虽然已有研究已证实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和提升绩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如何作用于企业绩效?企业如何通过实施绿色创新将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绩效,进而实现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双赢?在中国新兴经济背景下,绿色动态能力对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绩效如何影响?本章将重点介绍研究背景,分析研究意义,界定研究问题,进而介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全球创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逐渐从“封闭式创新”模式转变为“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知识流入和流出快速跟踪创新,进而从流程和产品创新中获取利润的认知框架(Kumar et al., 2019)。开放式创新鼓励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加强知识流动,充分利用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外部知识获取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使原有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得到优化和升级,进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并提升企业绩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单个企业知识积累有限,仅靠自身知识积累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一些企业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在知识和技术水平方面难以提升,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一些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闭门造车”,在面对创新挑战时缺乏可选的解决方案,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忽视了外部市场知识中客户需求偏好的快速变化,导致大量的技术因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无法获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开放式创新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有三个关键词贯穿其中,即开放、创新、包容。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分子,应思考如何紧随时代潮流,将开放式创新做到极致。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主动创造机遇。在2019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指出,面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升级趋势,企业应通过“搭平台、创模式、聚人才”等方式推动开放式创新,以“集智”成就“极致”品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外部知识获取成为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开展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需要突破边界,充分利用好外部知识源(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从外界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例如,2014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阿鲁尔(Allur)汽车工业集团正式开始合作研发、组装、销售诸多车型;2018年12月,江淮汽车联合中机公司收购阿鲁尔集团,对提升销量和盈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全球一流资源和智慧,为平台用户提供前沿科技资讯以及超值的创新解决方案;截至2018年3月,海尔开放创新平台达成的技术合作已有200余例。例如,海尔集团开发的智能空气产品“空气魔方”不是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在实验室内规划和研发出来的产品,而是通过与内外部专家、学者团队以及不同类型用户交换意见,筛选出粉丝们最迫切的产品需求,以此作为海尔研发空气魔方的设计出发点。可见,外部知识获取逐渐成为企业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重要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非洲沙漠蝗虫成灾等。人类为追求经济增长不顾一切地开发和消耗水、煤、天然气等各种资源,导致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短缺问题趋于恶化;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使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酸雨、沙尘暴、水体污染、白色垃圾等问题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后,许多国家成立环境管理机构,日益重视整体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中的基本单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有深远影响。企业应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目标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动实施环境管理。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依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较多,浪费也较为严重,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201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义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观;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将“绿色”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被视为相互矛盾的概念(Shrivastava&Tamvada, 2017),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导致环境退化的加剧,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将导致企业的利润降低。然而,最近的研究开始关注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经济绩效相关的环境管理。企业面临日益严格的环境规制,政府环境监管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环保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超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杜绝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升级。此外,公众对环保事业日益关注,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加速演变,许多企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将环境管理作为其企业目标和战略的组成部分(Charg, 2011)。在可持续发展诉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绩效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是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Kumar et al., 2019)。作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两大国家发展理念的结合点,绿色创新成为企业应对绿色趋势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环保管理就是企业将环保问题纳入运营的一种创新机制。这可能是由于环保管理的重点是考虑企业在减轻环境负向影响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创新正好有助于支持这些需求并可以通过多种知识、技能和资源来开发新产品和流程。绿色创新推动企业实现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其结果除具备创新特质外,还有益于环境。波特假说(Porter et al., 1995)和生态现代化理论(Zhu et al., 2012)都指出,绿色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商机。与传统创新不同,绿色创新不仅能够获得产品、工艺、流程和管理方面的创新,还可以通过塑造绿色形象和产品差异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Cai&Li, 2018;Li, 2014),引导企业以一种环保有效的方式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绿色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成为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并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一种重要战略工具(Cainelli et al., 2012)。

绿色创新本质上是组织、市场和技术问题的综合(张钢&张小军,2017),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与一般创新相比,绿色创新通常需要更多的知识投资(Liao, 2016)和更广泛的外部资源,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研发难以有效地实现绿色创新,需要从外部寻求知识和资源。可以说,企业能否顺利实施绿色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开展有效的外部知识获取。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外部知识获取有利于拓宽企业现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专业知识。相关研究证实,缺乏知识(包括环境知识和非环境知识)是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障碍(Rothenberg&Becker, 2004;Worthington&Patton, 2005),因而企业只有具备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信息(Simpson et al., 2004),才能解决绿色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顺利实施绿色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可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对取得绿色创新成功具有积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外部知识获取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但很少有研究结合可持续发展背景来分析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鲜有研究从绿色创新角度进行分析;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所涉及的企业绩效大多集中于企业经济绩效,缺乏对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关注。因此,在开放式创新实践过程中,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否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有效转化为绿色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成为目前亟须研究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从绿色创新角度出发,以“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为逻辑框架,探讨企业能否通过实施绿色创新将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如何适应日趋多变的市场环境成为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有必要从动态能力视角考察外部知识获取影响组织创新和企业绩效的情境因素,但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事实上,在动态环境背景下,培育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管理体系变革,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例如,连锁企业苏宁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天梯”打造了一流的信息反馈机制,提高了企业掌握信息的准确度和市场反应速度,从而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餐饮企业海底捞在面对市场变化时,通过打造双元(两栖)能力实现了企业的服务敏捷性,进而获得了竞争优势(郑晓明等,2012)。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承载环境管理理念的绿色动态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绿色动态能力作为企业洞察环保机会、配置环保资源和优化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和知识管理等方式使企业在应对外界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市场竞争形势时更具前瞻性,从而促进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的有效转化。由于绿色创新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绿色动态能力成为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果缺乏绿色动态能力的支撑,企业难以及时感知外部的环保知识资源,也难以通过调整自身能力迅速响应从外部获取的一系列知识,进而无法将外部知识有效地整合和应用于绿色创新。换言之,即使从外部取得较多的环保知识,如果企业缺乏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未来优势的动态能力,外部知识获取也难以实现向绿色创新的有效转化。因此,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在“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研究框架中,有必要纳入绿色动态能力来考察影响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发挥作用的组织情境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本书进一步提出研究问题:在中国新兴经济背景下,绿色动态能力如何通过调节外部知识获取对绿色创新和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在开放式创新理念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诉求日益加剧的双重背景下,本书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理论模型,探讨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具体来说,探讨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绿色创新的角度揭示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检验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从动态能力的角度探明绿色动态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对绿色创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外部知识获取通过绿色创新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使影响过程的边界条件更加清晰,以期对我国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开放式创新、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厘清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绩效的路径机制,识别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和绿色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为企业有效开展外部知识获取和实施绿色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将环保管理理念融入动态能力的概念中,明确了绿色动态能力的定义,划分了绿色动态能力的维度

已有文献对环保管理中动态能力的研究较为缺乏,对绿色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绿色动态能力的定义尚不明确,维度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且国内大多数研究忽视了对绿色动态能力维度中动态配置能力的探讨。本书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环保管理的相关文献,形成绿色动态能力的构念;考虑到维度划分的多样性,并结合研究目的,将绿色动态能力划分为绿色学习能力、绿色整合能力和绿色动态配置能力三个维度,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研究结果探明了绿色学习能力、绿色整合能力和绿色动态配置能力在理论模型中所起的不同调节作用,揭示了外部知识获取作用于绿色创新的边界条件,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范围。

(二)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厘清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尽管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工作外部化并重视通过组织间关系获取知识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现有文献所涉及的企业绩效大多集中于企业经济绩效,忽视了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本书揭示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理论上深化了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推进了外部知识获取在企业响应可持续发展诉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验证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均具有积极影响,强调了外部知识获取在实现“环境—经济”双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树立绿色形象、促进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三)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揭示了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

已有学者探讨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学者发现外部知识获取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Zheng et al., 2014),也有学者指出知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不一定总是正向的(江旭等,2008),还有学者发现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可能会对企业绩效造成损失(Bloodgood, 2019),因此,要厘清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必要将中介及调节机制纳入研究框架。现有研究较少从绿色创新角度关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且鲜有文献探讨绿色动态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提升企业绩效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本书将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相结合,构建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绿色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识别不同的绿色动态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有绿色动态能力调节的绿色创新能够起到的中介作用,从而丰富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通过开展外部知识获取来有效提升企业绩效提供新的管理视角和预测思路。

二、实践意义

(一)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升企业绩效提供思路

认识到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直接正向影响,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技术知识获取和市场知识获取的重要意义,为企业了解不同类型外部知识获取对提升绩效的作用提供实践指导,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结构和流程,促进外部知识的获取进而提升绩效;有助于国家和政府机构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具备开放式的思维,为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创造条件。通过探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利用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绿色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为企业通过外部知识获取有效提升绩效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二)提高企业对环保管理的重视程度,调动企业实施绿色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匮乏的加剧,企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可以通过绿色创新来强化外部知识获取向企业绩效的有效转化,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绿色创新不仅仅是政府强制企业实行的一种反应性行为或被动的环境战略,而且是企业实现“环境—经济”双赢状态的主动性战略;国家和政府机构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推动企业实行绿色创新,为我国企业促进绿色创新和政府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三)引导企业识别绿色动态能力不同维度的作用,将提升绿色动态能力纳入长期战略

将绿色动态能力引入理论模型作为情境因素,有助于管理者识别企业绿色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在外部知识获取向绿色创新转化进而提高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作用,促使企业将绿色动态能力的理念纳入其长期环境保护战略,对企业培育绿色动态能力、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提升企业绩效、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书的核心问题为:企业能否通过实施绿色创新将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并由此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书提出以下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研究问题1: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提出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在整体理论模型框架下,探讨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直接效应的客观性和显著性,从而为进一步厘清变量间关系及作用机理奠定分析基础。

在开放式创新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开放式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外部知识获取逐渐成为绿色创新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外部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内部研发成本的增加,企业单纯依靠内部研究开发无法获取所有领域的知识,必须通过从外部获取有价值知识与技能来弥补内部研发能力的不足,增强创新能力,进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在可持续发展诉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企业绩效中的环境绩效也成为衡量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通过控制和管理生产运营活动,在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等方面产生的能够测量的环境管理成果。因此,本书重点关注企业绩效中的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外部知识获取能否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都产生正向影响成为有待研究的问题。根据知识性质的不同,外部知识获取可被划分为技术知识获取和市场知识获取两种类型。具体而言,技术知识获取能够增强知识储备的多样性,促进原有内部知识的转移和互动,提高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市场知识获取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加丰富的市场信息,加速知识积累,降低内部知识学习与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两种外部知识获取是否对企业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作用效果有何不同,有待进一步考察。

本书将技术知识获取和市场知识获取整合在同一框架下,分析两类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研究问题2:检验绿色创新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回答“外部知识获取能否通过影响绿色创新作用于企业绩效”这一问题。

本书从绿色创新角度探究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提高企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增加企业识别和把握机会的潜力,有利于企业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与一般产品相比,环保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对技术的要求高、难度大,因此,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比传统创新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单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十分有限,要想有效实现绿色创新,需要更广泛的外部资源供应,要求企业跨越组织边界,不断从外部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和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效的外部知识获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比传统创新更加显著。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创新可以成为企业减轻环境负担、提高竞争优势的商机。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既能减少排污量、节约资源能源、树立形象、提升品牌声誉进而最大限度地带来收益的增加,又能减少违规处罚成本和故障维修费用,实现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共同提高。因此,绿色创新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高绩效的重要战略方式,而外部知识获取为绿色创新提供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储备,是企业顺利实施绿色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换言之,绿色创新促使企业将外部获取的知识应用于环境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经营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此促进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进而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至于绿色创新是否在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书将从绿色创新的视角探究外部知识获取通过影响绿色创新进而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厘清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机制。

研究问题3:在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基础上,检验绿色动态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关系与“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的调节效应,从而明确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边界因素。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有必要考虑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需要构建动态能力,以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绿色化”的绿色动态能力在企业实现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其环境管理方面所体现出的组织学习能力、内外资源整合和动态配置资源的综合性能力,是企业应对行业环境变化的关键。外部知识获取为绿色创新提供了知识来源,增强了企业知识体系的多样性,但绿色创新的实现不仅依赖知识储备的丰富性,还需要借助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动态能力。这是由于绿色创新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企业积累的“静态”资源(如技术资产和专业人才的存量)不足以确保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绿色创新的成功,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够对内部及外部的资源与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和重新配置,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对绿色创新进行创造和部署。绿色学习能力、绿色整合能力和绿色动态配置能力影响着企业对知识资源的识别、转化、吸收和利用。绿色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和组织惰性,更新和改进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基础,使企业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作出积极响应,提高外部知识向绿色创新的转化效率。因此,绿色动态能力能否对“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关系与“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关系发挥调节效应,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由于外部知识获取向绿色创新的转化过程存在不同的转化效率,本书旨在探讨绿色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在外部知识获取影响绿色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外部知识获取通过绿色创新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因此,本书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基于绿色创新和动态能力的视角,对剖析绿色创新在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及绿色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调节效应。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书在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从绿色创新和动态能力视角研究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基于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阐述,本书首先对研究变量和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评述。相关理论包括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用于解释外部知识获取通过绿色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动态能力理论用于界定其中的边界条件;研究变量包括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内涵、维度划分、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本书明确研究变量的定义和维度,将外部知识获取划分为技术知识获取和市场知识获取两种类型,将绿色动态能力划分为绿色学习能力、绿色整合能力和绿色动态配置能力三个维度,将企业绩效划分为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两个维度;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整合,本书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归纳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提出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绩效、外部知识获取影响绿色创新、绿色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以及绿色动态能力调节效应的研究假设。

(三)假设检验

通过借鉴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相关量表,结合研究的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而设计出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无反应偏差检验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通过计算Cronbach's α、CITC、CR值进行信度检验,通过开展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计算AVE值进行效度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对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和绿色动态能力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运用拔靴法(Bootstrap)对绿色创新中介效应的显著性以及有绿色动态能力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四)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对得到支持的假设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中的理论贡献,也对未得到支持的假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的管理启示,建议企业注重跨组织边界的外部知识获取战略,加强与外部组织合作与交流,注重引导外部知识应用于绿色创新,加强对绿色创新活动的支持;建议政府政策制定者为企业外部知识获取提供支持,完善现有环保法律法规等,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创新和提高绿色动态能力,将外部知识获取有效转化为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借助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广泛收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和绿色动态能力等研究的前沿动态。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梳理和归纳,对以往文献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进行评述。

(二)专家访谈法

为保证问卷质量,成立调查小组,基于相关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企业在知识管理和绿色创新方面的现状,听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的建议,深化理解核心研究变量(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完善问卷题项,使样本数据更加真实客观。

(三)问卷调查法

为验证理论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小样本预调研和大样本正式调查。在梳理已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初始问卷,听取多所高校本领域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然后,随机选择受访者进行预调研,经修改完善后形成最终测量量表,并随机选取分布在陕西、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区的运输、电气机械、化工与石化、制药与医疗、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正式调研。

(四)数学建模法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和AMO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无反应偏差分析等;借助层级回归分析和拔靴法对本书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其中,拔靴法被用于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第五节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本书技术路线如图0-1所示,结构安排如下:

图0-1 本书技术路线

首先是绪论。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阐述研究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核心研究问题和子问题,进而介绍研究方法、明确研究内容并梳理技术路线。

第一章为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评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广泛研读,围绕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等几个重要变量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明确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根据前文对主要变量文献进行综述,逐步明确变量之间的联系,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框架,提出主要变量之间的研究假设。

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对已有较为成熟的量表进行梳理,结合中国企业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和修订,得到最终测量量表;设计正式调研问卷并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和AMO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正式调研取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信效度检验等。

第四章为假设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层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对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汇总。

第五章为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对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从企业和国家层面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知识获取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和企业经济绩效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书的创新点,明确本书的不足之处及外部知识获取和绿色创新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