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疫
“听说许多官员要求刘宏严惩宦官,说黄巾之乱就是因为宦官而起,但刘宏并没有听从,反而还处死了不少进言的人。”
“诸君,以上就是如今黄巾起义后的大体情况。”
戏志才说完行礼后归座了。在场的众人一时纷纷议论了起来,一时间乱哄哄的。
张安等众人稍微冷静些道:“诸君,我也认同志才的看法。当初我曾经认真的考虑过是否加入黄巾,但正是因为预想到了他们会采取如今的战略而放弃的。”
“后来我曾与黄巾的渠帅有过交谈,我劝他们不要和汉室正面大战,而是化整为零去到乡里帮助百姓打击士族豪强,跟百姓一起对抗汉室。我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胜利的可能。”
“不过如今看来黄巾并没有采用我的建议,可惜啊!”
乐进上前道:“若黄巾真能使用将军的良策则大事可为啊,可惜他们实在迂腐。我听说张角如今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也许他们等不及了吧。”
“可叹!不知道有多少黔首百姓会因此而亡。”张安感叹道。关于黄巾起义这件大事他曾经思考了很多,有很多的方案。
众人讨论了一阵,达成了共识,都认为黄巾照如此发展恐怕不能长久。
张安接着和戏志才道:“志才,请你说一下我们当地的情况。”
“唯。”戏志才起身重新行礼,然后让人挂上了一副大地图,只见上面用字写的地名和勾画的一些河流与山脉,比较简单,但也能让众人一目了然。
“诸君,如今我等目前还算安稳。西边是安风侯国那边比较残破,不值一提。周围也都没有什么势力,因为这里地处庐江郡和九江郡边界,没什么人管理。东边就是芍陂了,如今这边方圆400里都是三不管地带,任凭我等施为。”戏志才在地图上芍陂的四周画了一个圈说道。
“不过再往东北边就是寿春了,那边开发的比较成熟,人口众多地方大族也不少。南边是六安,那边人口还不到一万人,地方上也没有什么大族势力。再往西南边就是大别山了。”戏志才在大别山那里大大的画了一个大圈。
张安听到这里暗自点头,难怪前世东吴和荆州战争总是在柴桑和江夏了。这柴桑就在长江口,北边就是大别山,南边是罗霄山脉也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井冈山就在那边。
他看着大别山心中的规划也逐渐清晰,只听戏志才继续说道:
“诸君,这些就是我们周边的情况,总体而言我们的形势很好,周边没有什么强敌。不过最近几年我们这里发展的不错,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何氏曾派人来传信说如今的庐江太守已经知道了我们,只是还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办法。”他说着用手一直向下顺着六安往西南点在了舒县上。
乐进看戏志才说完他接着说道:“凭我等如今的兵力已可以横扫整个庐江郡,诸君不必担心。”
张成担忧的问道:“如果我等发兵攻伐这些郡县将来如何面对朝廷大军呢?”
戏志才接道:“伯安所考虑的很对,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趁着汉室应对黄巾时大肆发展,但等几年汉室回过神就要专心对付我们了。”说着他在芍陂周边一指接着道:
“这芍陂周边都是平地无险可守,到时只能正面对敌!”他接着又重重对着这芍陂一点道:“如果碰到那些狠辣的统兵之人在此掘开芍陂……”
众人听到这里纷纷大惊,有许多人都离座站了起来,不自觉的走进地图看着芍陂面露恐惧。
张安大声道:“凡事总是福祸相依,此事我当初就明白的。诸君,我早已有安排,请不要惊慌!”
众人听到张安这话才重新找回主心骨,都看着张安。
张安起身来到地图前,让众人坐回去。他用手指着大别山说道:“此天险矣,是上天赐给我们抵挡外敌的天险。”
“这大别山东西800里南北400里,阻隔了西边和南边。如果将来真的诸事不顺,我们就去这里跟汉军打消耗战,如今汉室气数已尽,不出数年自会崩溃矣!”
戏志才看到刚刚他的话让众人士气低落,也赶忙说了些好消息:“诸君,鄙人刚刚所言只是最坏的局面。如今这汉室黄巾八州皆反,自顾不暇。而剩下的益州有蛮族反叛,荆州军的蛮族也都在造反,前段时间我还听说交州也是变乱不断,有个“柱天将军”扣押郡长占领了好几个郡县。”
“还有那北方的幽,并,凉三州边郡自从当年的大败就一直在被鲜卑不停地抄掠,地方官府也没什么办法只能不断地后退。还有凉州有一群义军已经在攻打三辅地区(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这些地方跟洛阳只有一郡之隔,汉皇帝现在恐怕每天觉都睡不好了,怎么会有功夫管我们呢?”
戏志才让人重新拿出一副简略的大汉地图,把每一州上面的叛乱都标了出来。
众人只见那地图上面居然没有一块太平的地方,不由得都吃了一惊,心中暗叹“这四百年大汉真的快不行了啊!”
张安接着道:“这汉室的皇帝只是暂时跟士族和解而已,将来等黄巾平定他们必然还要争执,到时候这些叛乱只怕是有增无减呢。”
众人见此才放下心来,不复刚才的担忧。
张安见此心中暗叹,也没有问计考量的想法了,他来之前就早和戏志才通过气,商议好了。当下他直接说道:
“鉴于如今的情形,我军未来1-2年将会把发展重心放到西南边。未来的这几年我们将不会在明面上和汉室对抗。但我们会不断的蚕食这些地方。”他边说边在地图上的六安和安丰这两个地方重重的点了点。
会后,张安把戏志才单独留下来问道:
“志才,我还想领兵去汝南郡迁移百姓你看可以吗?”
戏志才劝道:“将军,如今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合适的土地开垦了,如果再迁移百姓过来不好安置啊!”
张安叹道:“可我眼看着那些无辜百姓被黄巾裹夹再被汉军充做军功,我实在是不忍心!”他每每想到因为连绵的战乱死了几千万人就心痛不已。
戏志才道:“将军,其实两军征战虽有伤亡但也不会太过。只有我们早日恢复天下秩序,那时候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张安听到伤亡不会太过先是一愣,然后心有所悟。他也是被往日的习惯给影响了,总觉得是因为战乱导致那么多人死亡,这时候终于明白过来,战乱虽然导致很多人死亡但并不是大头。
真正导致众多人死亡的原因应该是瘟疫和饥饿。每逢大战之后必有大疫,如今这汉室官府自顾不暇,哪有什么能力去管理地方,这也是导致最后很多地方十室九空的原因。
想着这里他悚然一惊,他忽的站起身拉住戏志才的手道:“大疫!志才,大战之后必有大疫!”
戏志才见此也是一般的惊恐,他们这个年代的人对疫病没什么好办法,每次得了疫病只能等死或者自愈!
张安见戏志才比他还慌张,他反倒冷静了下来,他毕竟是后世而来知道些疫病的情况。他在心中理清了思路说道:“志才勿优!我有计矣!”
戏志才一愣,他大为意外,这也能有计?不过鉴于张安一向的信誉他专心听起了张安的计策。
“以前我的老师也曾经和我提起过疫病的问题,可恨我资质愚钝,竟然遗忘至今矣!”
戏志才见张安说起了他的老师他目光一亮,登时心中大定,这位神秘的奇人十分传奇,博古通今,甚至还有预知的能力。
只听张安接着说道:“老师曾言,疫病并非无解,是有办法医治的。”
“老师说这疫病其实是很多微小看不见的小虫跑到了人的身体里面为害所致。”
戏志才听到这里如听天书他反问道:“看不见的小虫子?”
张安点头道:“老师曾言万物都是由很微小的东西构成,一碗水里就有无数的这种小虫子。这也是为何我一直要求大家不能喝生水,吃生食的原因,因为高温能够灭杀这些小虫。”
戏志才闻言不明觉厉,只好回道:“唯!往后我会严格遵守张安此言。”
张安接着道:“每次大战之后会有大疫,就是因为那些人和动物的伤口和尸体腐烂,就会生出很多危险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会污染其他人和水源、土地、物资等事物,随着这些小虫子不断的增长,最终造成了大疫病。”
这话戏志才听懂了。他问道:“那治理这疫病就是消灭这些小虫子吗?”
“然也!老师曾言可以用高温来灭杀这些小虫,还能通过开水来清除。至于已经进到人体的小虫老师说这些伤不到他,他就不曾研究,不过他说将来如果出现大疫病可以去找一个人,他会有办法!”
戏志才连忙问:“这人是谁?”
张安答道:“南阳人张机张仲景!”张安记得张仲景还当过长沙太守,不过现在应该还不是,因为此地离长沙并不太远,但他并没有听说过张机的名字。
戏志才摇头道:“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不过此人既然是圣贤提到的人,想必十分不凡。”
张安点头道:“可派人去南阳打探,这人医术不凡,应该不难打探。”
戏志才道:“我这就派人去安排。”
张安此时也听进去戏志才的劝说,不再想着去汝南郡搞群众运动了,他决心安心修炼几年内功。
“志才,跟何氏的商谈你要多上心,现在汉室虽然衰弱但还不是正面对抗的时候。”
戏志才回道:“我已经写好书信请那何玉来此商谈这个事情了,想必近期就会有结果。”
张安点头道:“这样就好,如果何氏行不通还可以再找其他的家族合作,也可以找当地的官府合作,不用吝惜银钱。”
“唯!”
张安把戏志才送出房屋后,自己也在周边散了两圈步,锻炼了一下身体,顺便理了理思路。
回到房屋,他拿出书信开始给郭嘉写信,先是礼貌的问好,介绍了如今芍陂这边的情况,然后他表示现在非常缺乏人才,很多事情都积压拖延着,希望郭嘉赶快过来帮他。最后他说了疫病的问题,让他一定要小心。并且说已经找到了良医,不日就能把对方请来,让郭嘉放心带着父亲过来,还把他所知的防疫办法整理了份一起派人送了过去。
写完信,他思考起来人才的问题,他用心回忆了一下,想找出目前可以拉拢的人才。最终发现在如今的庐江郡和九江郡,能够记得的文官人才都不是他目前能拉拢的。
前世记得的几个文官应该都是江东那边的人,这边能想起来的人就两个周瑜,刘晔。
可周瑜如今是舒县的大族,从祖父和从父都位列三公,他父亲也官至洛阳令,将来是敌是友还难说。想到这里他又感觉很奇怪,这么一个根正苗红的汉室官宦子弟居然死心塌地的跟孙策造反?
不过他随即醒悟,事随时移。周瑜跟着孙策那会是董卓之乱以后的事了,那时候汉室已经彻底被人扒下了遮羞布,没有什么尊严了。
随即他又想到了这孙氏,当真是英才辈出啊,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还有这孙十万孙权。他心里有预感,这孙氏应该是他的大敌。
他从来没有担心过董卓这个事情,因为随着这些年自己组建势力,阅历和政治能力的提高,他对目前汉室的政治本质多了点认识。
如今汉室这块权利的蛋糕被皇帝和宦官刮分了大半,只剩下一点点给了士族。这是从恒帝刘志诛灭梁翼就开始的事情,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初士族曾经在刘宏刚刚登基的时候反抗过,不过那时候的窦武不给力,被宦官给平推了。也就有了后来的两次党锢之祸,和如今的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