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脊柱相关疾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脊柱疾病不断增多,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缘学科逐渐被认识和研究。1976年秋,中医骨伤科专家韦贵康、张长江牵头的中医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脊柱相关疾病”的名称;1978年韦贵康发表了《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性血压异常37例初步观察》;1979年张长江发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所致失明4例报告》;1980年李起鸿报道了“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颈椎病与冻结肩”;此后许多的中医骨伤科名医名师陆续发表了不少与脊柱相关的病种。1984年4月“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代表介绍了54种脊柱相关疾病,涉及神经、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1991年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讨论会介绍的脊柱相关疾病达40余种,并建立了脊柱相关疾病学科,随后对脊柱病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此同时,随着脊柱与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专著陆续出版。代表性著作有段俊峰、魏征、龙层花的《脊椎病因治疗学》,韦贵康的《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相关疾病学》,张长江、董福慧的《脊柱相关疾病》《临床脊柱相关疾病》,钟士元的《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等,这些专著从不同层次和角度阐述了由脊柱病变引起的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中医治疗,特别对手法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确立了“脊柱相关疾病”的概念,拓展了“脊柱相关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外延与内涵,补充了新的病因学说,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向。
为了推广“脊柱相关疾病”这门学科,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牵头,广西中医药大学周红海主编,来自全国1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着手编写本教材。该教材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推进新医科建设。本教材特别邀请国医大师韦贵康主审,并以韦贵康教授与王守东、张俐教授编著的《脊柱相关疾病学》为蓝本,以全国名中医孙树椿的《清宫正骨手法图谱》等相关代表性著作为重要参考,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特定学制、特定专业方向、特定对象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体现学科发展及学术成果,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编写形式,突出特色,契合相关临床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本教材适用于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用。
参与本教材编写的均为长期从事教学及临床一线的骨伤科专家。本教材共十一章,第一章概论由周红海编写;第二章脊柱相关疾病应用解剖由陈超编写;第三章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由宋志靖编写;第四章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由陆延编写;第五章手法治疗由陆延、韦坚编写;第六章其他疗法由张军、何心愉编写;第七章护理由秦明芳编写;第八章颈椎性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周红海、宋志靖、陆延、何心愉编写;第九章胸椎性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赵长伟、关智宇编写;第十章腰骶椎性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熊勇、卢建华、关智宇编写;第十一章脊源性亚健康由黄俊卿、刘俊宁编写。全书由周红海、韦坚、何心愉统稿。
编委会成员本着创新求实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竭尽心智,精益求精,力求编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院校专家、同道、广西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韦贵康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表深深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教材中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诚望各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脊柱相关疾病学》编委会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