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枸杞的历史与文化
枸杞历史的最早记载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卜辞载:“癸巳卜,令登赉杞。”《说文解字》曰:“杞,枸杞也。从木己声。”
在《诗经》小雅的74首诗中就提到过6次“杞”。诗句中的“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所描述的就是人们在宁夏中宁县和海原县种植和采摘枸杞的场景。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根,食之宜子孙。”
《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耐老。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过于蒲桃。今兰州西去,邺城、灵州、九原并多,根茎尤大。”这是宁夏枸杞最早的文字记载。
600多年前,元代《饮膳正要》记载了枸杞叶用茶、枸杞果实做粥和酒的实例。明宣德年间,宁夏第一部地方志《宣德宁夏志》物产部分列有枸杞。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将枸杞分为7节进行说明,列出了32个传统医药方剂,通篇约5000字。书中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子:(气味)苦,寒……主治坚筋骨,耐劳,除风,去虚劳,补精气。”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十六子朱栴被册封为庆亲王(宁夏王),朱栴将枸杞向朝廷进贡,从此朱元璋将中宁枸杞敕令为“贡果”。(见《弘治宁夏新志》)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 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植物分类学中将宁夏枸杞列为茄科枸杞属宁夏枸杞种(拉丁文为Lycium barbarum Linn),正式收录于《世界植物志》中。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银川小志》记载:“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民国《朔方道志》记载“枸杞宁安堡者佳”。(注:宁安堡是中宁县的古称,现称宁安镇。)
清代乾隆时期的《中卫县志》称:“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近500年来,该地区生产的枸杞一直被认为是“药用级”枸杞。中卫知县黄恩锡《竹枝词》:“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说明枸杞在明清时期在宁夏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种植,并逐步成为道地药材枸杞产区。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枸杞与西医结合治病提出了新的探索,为枸杞的西医应用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药工作的开展,枸杞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提高,宁夏的科技工作者对传统的枸杞栽培技术进行提升,改变了传统分散栽培模式和高大树冠树型,采用大冠矮干和大行距的栽培模式,引入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枸杞连片、集约化的种植栽培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枸杞产业迎来专业发展阶段。1950年,宁夏省人民政府拨专项枸杞生产贷款,扶持中宁茨农发展。1951年,枸杞改由国营商业(供销社)独家经营。20世纪60年代,枸杞从宁夏传出,实现大面积栽培。1961年宁夏中宁县被国务院确定为枸杞生产基地县,并成立中宁县枸杞生产管理站,同时中宁枸杞先后向全国各地引种。1963年,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枸杞、地骨皮,从来源、性状、鉴别、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和贮藏等进行了规定,明确规定:“枸杞,宁夏枸杞、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1964年,国务院商务部和卫生部颁发的《五十四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将1949~1964年使用的特等、甲等、乙等、丙等和等外几个等级,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5个验级标准。1983年,国家将枸杞改为三类物资,市场全面开放,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经营的局面至今。1985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枸杞研究所,拥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科技队伍。1998年出版《中华本草》将枸杞、地骨皮、枸杞叶的品种、栽培、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制剂、药性理论、现代临床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
至今,宁夏枸杞是《中国药典》“枸杞子”的唯一用药来源,已被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和欧洲部分地区列入药典,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和良好的声誉。
科普小知识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宁夏枸杞是药典记载的道地药材。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学专有名词。
性和味是中药性能的特殊表现。药物都具有一 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性是指药性,即中药所表现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叫四气。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例如大黄性寒,生姜性温。
味是指药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是指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