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救正 先发制病
人体很多疾病的发病和转归,都可以看作正邪相争的结果,在温病领域内尤为如此。因而治疗的策略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祛除邪气、救助正气。
祛除邪气有两种方法:让邪气外出与直接清除邪气。这可以借助用药如用兵的观点来理解,对待敌人有两种办法:一是驱敌出境,如同解表透邪外出;二是就地歼灭,如同清热解毒,与西医直接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极为相似。
救助正气也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扶正与祛邪救正。通过祛邪的手段达到救正之目的,是谓祛邪救正。同样以兵法为例:假若敌兵围城,此时的方案,一是全城动员,坚壁清野,与敌周旋抗争;另一种是以援兵直接打掉围城的敌兵,城市被围的问题也解决了,这种办法就和祛邪救正相类似。
如果从正邪虚实角度,可以简单将温病分成邪气亢盛、正气尚可,虚实夹杂,邪去正虚三种状态。温病发展迅速,常有燎原之势,邪毒引起高热,易灼伤津液,耗伤正气。温病初期或极期,此时若邪气亢盛、正气亦不虚,当把好气分关,及时祛除邪气,使邪去而正安,方为上策。在具体过程中,惠伯先生倡导先发制病,先安未受邪之地。
为更好地理解惠伯先生先发制病这一学术思想,此处从四个方面加以讨论:什么是先发制病?为什么要先发制病?为什么可以先发制病?什么时机可先发制病?
所谓先发制病,是指在温病的治疗中,对温病可预期的即将损害的层面先用药物干预。如邪在卫分兼清气,及早重用清热解毒药物。邪在气分兼凉血,及早运用凉血开窍药物。腑实未备,及早运用苦寒攻下药物。其目的在于防止传变,保护未受邪之地。这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要先发制病,关键在于部分温病传变迅速且后果严重。比如瘟疫,邪毒炽盛,如野火燎原。这种速度能快到什么程度呢?假设一患者,就诊时为气分证,按气分证给药,等处方、煎药、服药到药物发挥作用时,病情可能已经到营血分了,气分药发挥的作用也就很有限。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但能反映其本质。又好比明知道敌人将从某个地方打进来了,还不调兵遣将增援这个地方吗?因此,在那些邪毒炽盛、可能迅速传变的温病治疗中,不能仅仅见症施治,“尾随敌后”,而必须迎头痛击,先发制病,防其传变。正如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言:“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
为什么可以先发制病?其间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叶天士那句著名的话:“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越层次用药可能会“引邪深入”。
要厘清这一问题,得回顾一下明清温病的历史,涉及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
温病学家叶、薛、吴、王的主要成就是新感温病学说方面。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层次,吴鞠通又据此构建了三焦、卫气营血纵横交错的立体辨证系统,以此来认识温病的传变,指导温病的治疗。叶天士等温病学家主张按层次顺应调节治疗:“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而吴又可、戴北山、杨栗山、陆九芝、俞根初、何廉臣对伏气温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就。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一书中提出较为完整的伏气温病理论体系,主张“握机于病象之先”,针对病因“伏火”,采用攻下逐邪、清热解毒来治疗。
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温病体系中的伏气温病治疗没有强调卫气营血层次。新感温病的病机是由表入里,而伏气温病是由里出表,伏气常兼表证,但其病位主要在里。故治疗伏气温病用“清里泄热”的方法,常使里清表和,而不是见到表证来解表,这是审证求因的推理。惠伯先生认为临床上部分温病应使用伏气温病来解释和指导治疗,虽见表证,但直清里热,握机于象先,先发制病,此其一也。
其二,先发制病会不会引邪深入?惠伯先生认为只要把握得当是不会出现的。现代名医严苍山有一段描述可为佐证:“夫温病之邪热亢盛者,每致热乱神识,而令神昏谵语,治之者便须预识病机,先事预防,不令邪入,否则鲜有不偾事者矣。当其夜有烦躁,睡则梦语,醒则清明,或高热而见舌质红绛者,即须于大剂清热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品。或谓早用此等药,有引邪入脑,犹如开门揖盗之说。但据余经验,绝无此事,用后即获热退神清之效。若必待谵语神昏痉厥时始用之,已作焦头烂额之客矣,此护脑法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惠伯先生并非否定卫气营血之说,而是认为临床上部分温病治疗上不能拘泥于按卫气营血层次治疗。
以上所论,非纸上谈兵,而是惠伯先生借鉴先贤理论,经临床大量实践后所证实的。
接下来阐述哪些情况治疗不拘泥卫气营血层次,即先发制病的时机。惠伯先生常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使用先发制病:外感热毒亢盛有内传之势、瘟疫、伏气温病。此类病邪不外毒、热、瘀、滞四字,把病邪控制在热实阶段,先发制病、祛邪救正,使病情不继续恶化,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最后举例介绍惠伯先生祛邪救正、先发制病思想在选方遣药上的具体运用。
邪在卫分,银翘散为其代表方剂,无论是否兼有气分证,惠伯先生常于方中加入柴胡、黄芩、青蒿、大青叶、野菊花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作用。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有言:“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正发汗之理。故伤寒以发表为先,温病以清里为主……里热一清,表气自透,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者。”说明表证是温病初起,温邪侵入人体内脏而在体表所出现的症状(如肺炎初起寒颤),直清里热,有助于祛除产生表证的根源,表证可解。现代多数医家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总倾向是清热解毒,只要感染有效控制,作为毒血症反映出的“表证”即可消失。
高热在卫气分,除重用清热解毒药物外,无论有无大便秘结,及早加入大黄,以釜底抽薪,排泄邪热。常用银翘散、升降散、白虎汤合方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柴胡、黄芩、大青叶、野菊花、石膏、知母、蝉蜕、僵蚕、大黄、甘草。此方汗、清、下三法综合运用,外疏通、内畅达,给邪热以出路,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气分热炽、高热不退者,除了仍然重视清热解毒、苦寒攻下药物的选用外,无论有无营血分、心包症状,及早选加凉血开窍的药物,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角、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等,可根据病情选用。据惠伯先生数十年临床经验,早期选用这些药物,易获热退神清之效,不必等待谵语、神昏、痉厥时才用之。
惠伯先生曾于1981年同时治愈两例急黄(重症肝炎),邪在气营阶段,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开窍醒脑法,取得满意疗效。而凉血、化瘀、醒脑又都是治血之法,这是“先发制病”之体现。用泻下法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利疸退黄。急黄用下法,未便秘或便泻者,均可使之,“通因通用”排出毒邪,亦是先发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