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适应既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心理素质。大学校园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进入憧憬已久的大学,是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但是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校园适应不良问题,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群体较为常见。对于新生来讲,大多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的面孔和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对初次远离家乡、长期依赖父母和熟悉家乡生活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与行为不适,表现为对将来如何独立生活、怎样适应新的环境等感到担忧与不安,并伴有明显的焦虑、苦闷和孤独等心理问题。适应问题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烦躁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症状,个别学生甚至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主动提出休学或退学申请。
(二)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处于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冲突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扩张、自我萎缩、自我封闭等负性认知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毕竟还只是在校大学生,不同于社会上的成年人,尽管也被赋予特定的社会任务,但这个任务是要求他们未来去完成的,而不是现在立即去做。也就是说,“天之骄子”“社会栋梁”这些社会赋予他们的称号是指向未来的,是一种社会期待,而不是一种社会地位。此外,大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所处的是理想化色彩较浓的校园环境,他们阅历尚浅、缺乏实践,现实中所具备的能力与所期待的社会责任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容易产生认识误区,形成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改变中学时期被动学习的方式方法,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科学用脑,掌握正确的方法,以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与中学有明显差异,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专业兴趣缺乏,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考试焦虑,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想法。不少学生在中学时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较高的学业期待,但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却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变得茫然无措。部分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内驱动力不足,从而出现紧张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厌学、弃学等问题。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具社会性。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也更加重视,并渴望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但受自身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发展不充分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从而产生诸多心理不适,具体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技能等。例如,进入大学后,因为远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部分新生在经济消费、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最终影响到个体人际交往潜能的发挥。
(五)恋爱与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爱情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年轻的恋人也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大学生对于自己该寻找什么样的爱情、爱情与喜欢之间如何区分、如何面对性心理等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期,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心理的发展促使其渴望了解异性,向往爱情。但在享受恋爱甜蜜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与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失恋痛苦等。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和自我孤独,结果出现了“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攀比期恋爱”等现象;还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除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性知识匮乏,导致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也有的学生因为性自慰行为而产生强烈的自责等。
(六)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常以稳定、乐观的心态为主,成年个体对于不良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但对于大学而言并不容易。因为青年人的情绪、情感往往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感丰富而强烈,但生理性情绪容易波动起伏,好冲动,情绪自控力不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妒忌等不良情绪、情感,进而影响其整体心理健康。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一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但同时也会为一次考试失败或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有的学生长时间情绪低落,但不善于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时间一长导致自我否定,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等问题。
(七)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个性发展不良导致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猜疑、偏激、孤僻、抑郁、自私和任性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很容易上升为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明显差异,性格内向的人较性格外向的人心理状况要差,情绪不稳定的人比情绪稳定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要差。总之,性格内向、自卑、偏执、冲动、不爱交流、不合群、想法极端、自我中心、争强好胜、完美主义、高焦虑等性格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不适,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
(八)求职择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与准备,往往会碰到择业渠道不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有的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盲目进行择业;有的过高估计自己,造成就业困难等。这些问题往往引发毕业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而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懂面试礼仪及技巧,不知道怎样才是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现状不能正确分析,产生担忧和逃避的心理。这些心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择业与就业,甚至对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