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治专病(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

(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1.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按:此条昭示胸痹心痛之病机——阳虚阴寒内盛。何以知其阳虚阴盛?以脉阳微阴弦故知之。寸为阳,尺为阴。寸微,知上焦阳气微;尺弦,为下焦阴寒盛,治当温阳。

若胸痹之脉为阳弦阴弱者,亦为阳虚阴盛之脉。阴弱者,即阳虚于下;阳弦者,阴寒逆于上,亦可致胸痹、心痛、短气,治法亦当温阳。凡阳虚阴盛之脉,如脉微细、脉弦无力、脉缓无力、脉拘滞无力等,皆阳虚之脉,皆宜温阳。本书所治之医案,阳虚者居多,因而温阳是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法则。阳虚,又可兼血瘀、饮泛、湿浊、痰凝、气结、气虚、血虚、阴虚等诸多兼证,可在温阳的基础上随证变化加减,因而形成了琳琅多彩的众多方剂,大大丰富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手段。

2.原文:“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按:此条告诫我们,胸痹、心痛、短气,虚者有之,实者亦有之,不可一见气短不足以息,即谓气虚,而妄予补之。何以别虚实?以脉别之,脉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此乃分辨虚实的紧要之处。实乃邪实,邪阻气机,致短气。何邪所阻,阻于何部,又当细辨。凡六淫七情,气血痰食瘀等,皆可阻遏气机;其病位,可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在脏在腑,皆可阻遏气机而致短气。其中又有兼夹之异、程度轻重之别,亦颇繁杂,若能丝丝入扣,切合病机,亦非朝夕之功,必刻苦学习,善于领悟,谨于实践,不断总结,方能渐臻成熟,舍此别无他途。

短气与气短当有别。气短,是气不足以息,故常太息,其呼吸并无滞碍,虚故也,其脉当虚。短气者,非气不足,自觉胸中窒塞,吸入之气不能下贯丹田,仿佛吸半截状,乃邪阻气机,呼吸不畅,此实也,脉当实。尚有肾不纳气或大气下陷而气浮于上者,此名息高,属虚。呼吸急促而短气者,名喘息,虚者有之,实者亦有之。

3.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按:本条是典型的胸痹证,既有肺经的喘息、咳唾、短气之症,又有心经的胸背痛之象。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紧密相关;且宗气居胸中,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助心行血。上焦病变,极易出现心肺同病。胸乃阳位,阳痹则阳不用事;阳不用,则气之上下不相通,前后亦不通,致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并见。

脉寸口沉迟,若沉迟有力为寒遏,当温散;若沉迟无力乃阳微,当温阳。本条证以方度之,乃涤痰通阳之剂,知其病机为痰遏阳郁,故此沉迟当有力,为实。关上小紧数者,小紧乃阴脉,为邪遏阳不宣达,数乃阳郁之象。

脉之迟数,俗皆以至数解之,寸口迟当一息三至;关上数,当一息六至,这是不可能的。脉的搏动,乃由心搏所引发,同一心搏,要数皆数,要迟皆迟。若以至数论脉,这是无法解释的。中医讲的是脉象,是脉的形象,而非脉的至数。若脉之来去皆迫急,虽至数不快,亦为数;来去皆徐迟,虽至数稍快,亦为迟。以脉象来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者,脉学皆有寸关尺分部而数或寸关尺分部而迟的记载,若以至数论迟数,同一血脉,气血一以贯之,何能寸数而关尺不数?何能尺迟而寸关不迟?所以,以至数论迟数,则难以解释,若以脉象论迟数,则疑窦冰释。

本条以方药脉象来分析,其病机当为痰遏阳郁。瓜蒌甘寒,宽胸涤痰;薤白辛温通阳,且除大肠滞气,《内经》有“心病宜食薤”之记载。白酒,《千金方》用白酨浆,即酢浆。《辞源》:酢,醋本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云:“今用米醋极验。”焦树德云:现今有用米醋、黄酒、白酒者,以醋为佳,黄酒次之,白酒无效。半夏苦酒汤,苦酒为醋,知白酒非醋,当为米酒或黄酒。日本有清酒,或为古代传入日本,此白酒或为清酒。

4.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按:此条胸痹之状较上条为重,是胸痛彻背,且不得卧,卧则胸痛憋闷,呼吸困难,乃痰阻胸中气塞甚也。尤在泾云:“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痰浊重,气塞亦重,故更加半夏以蠲痰饮。

冠心病由痰浊阻蔽者颇多,故此方为临床所常用。我常用生半夏10~15g,以增涤痰之力。本书中多例用温胆汤治之,痰浊重者,温胆汤加三子养亲汤,或更加皂角子、白金丸,甚至礞石滚痰丸。其法,皆缘于此。

5.原文:“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按:此上焦之病,已延及中焦,涉及胃肝,不仅胸痹,且已成痞及胁下气逆而抢心。同样一组症状,但有虚实不同。实者,气滞、气逆重,当急通痞结之气,去邪之实,加枳实、厚朴除气结,桂枝通阳。虚者,乃土虚木乘,升降悖逆而成痞,肝气上逆而抢心。土虚而木乘者,关键在土虚,故以人参汤温补中土,以御肝乘。

症状相同,而虚实有别,何以知之?当以脉决。脉沉取有力者为实,沉取无力者为虚。

6.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按:此亦气痹之证,症状相同,病机有别。以方测证,茯苓杏仁甘草汤,取杏仁宣上,通利三焦以化湿,茯苓淡渗以利湿,甘草培中,当属湿郁于上者。橘枳生姜汤苦辛散结降逆,乃治气滞为主者。

症状相同,何以别之?湿阻者,脉当濡且舌苔腻;气滞者,脉当沉弦或滞。本书例案中有以三仁汤、苓桂术甘汤、甘露消毒饮、菖蒲郁金汤等方治之者,有以益气培中治之者,理通于此。

7.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按:胸痹缓急者,当指胸痹之状有缓有急,正邪交争,互有往来胜复,阳气暂通则症缓,阳气暂闭则症重,故缓急交作。何邪使然?以方测证,当为阳虚寒湿痹阻,附子温阳,薏苡仁除湿,故知此证为寒湿所致,治当温阳除湿。本书中温阳化湿、温阳化痰、温阳化饮诸案,皆本于此。

方为散,且每服方寸匕,量较小,盖因湿性黏腻氤氲难以骤解,故小量缓图。

有湿何不选茯苓、白术、苍术等,而取薏苡仁?盖薏苡仁除湿,且可舒筋缓挛急。胸痹而痛者,因经脉绌急而痛,薏苡仁舒挛急缓其痛;而茯苓、白术长于健脾化湿渗湿,无舒筋缓挛急之功,故方选薏苡仁。

8.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诸逆,当指寒痰、水饮、厥气等逆而上行。心中痞,心悬痛,皆因诸逆使然。究竟本条为何气使然?枳实行滞气,桂枝、生姜通阳散寒降逆,推知此证当为寒饮气逆所致,法当通阳散寒,行气降逆。本书中多例采用此法,概源于此。

9.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按:心背痛彻者,阴寒凝闭重也,腧脏相通,内外相引,则心背彻痛。方取乌头、附子、川椒、干姜,共襄除寒凝开闭结之功,佐赤石脂以安心。据余所见,冠心病属寒凝痹结者多,余遵此法而广为应用,疗效确切。仲景用乌头者共五方,皆为寒凝而痛重者设。

(二)热郁

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img,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客气动膈,心中懊img,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按:此为太阳病误予汗、吐、下、温针,热邪郁于胸膈,出现下列五组症状:

热症状:身热、虚热、咽燥口苦、汗出。

神志症状:心烦、懊img、反复颠倒、不得眠、怵惕、心中愦愦、谵语。

气滞症状:胸中窒、心中结痛、身重。消化症状:腹满、心下濡、下利。

呼吸症状:喘。

这几组症状,乃冠心病患者常见之症。热邪郁于胸膈,不得外达,必上冲、下迫、内窜。上冲则咽燥口苦;下迫则腹满、心下濡、下利;内窜于心而见神志症状;迫肺则喘;热淫于外而身热,迫津外泄为汗,闭阻气机而胸中窒、心中结痛。凡此,皆热郁胸膈所致。

热郁胸膈者,其脉若何?脉当沉而数,热甚则沉而躁数。若闭郁甚者,脉可沉伏、细小、涩、迟,状若阴脉,然其中必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感,此乃热郁甚者,万不可误为阴脉而妄予温补。

栀子豉汤乃辛开苦降之方,辛以开郁,苦以泄热,为透泄郁热之良方,余治冠心病或心肌炎等病屡用此方。为增其透泄之力,常与升降散相合而用,确有良效,理缘于此。

气滞者,可加枳实、郁金,或合四逆散。

夹瘀者,加蒲黄、丹参、泽兰、赤芍、牡丹皮,或合血府逐瘀汤。

夹痰者,加天竺黄、贝母、瓜蒌、竹沥、半夏,或合菖蒲郁金汤、黛蛤散。

夹湿者,加佩兰、杏仁、白蔻、茯苓、菖蒲。夹阴虚者,加麦冬、百合、生地黄。

夹气虚者,加甘草、太子参、沙参。灵活加减,可纵横捭阖。

(三)少阳枢机不利

1. 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按:小柴胡证的本质是半阴半阳证,半阴是指正虚——血弱气尽;半阳是指邪实——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胆经下胸中,循胁里。少阳郁结,经脉不通,故见胸满胁痛、心病等,冠心病者亦可见此证。故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令春生之气舒启敷和,亦用于冠心病者。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此伤寒误下,邪入少阳、三焦,表里俱病。少阳枢机不利则胸满,少阳相火夹胃热上熏则烦惊、谵语,三焦不畅则小便不利,阳气内滞则身重不可转侧。诸症皆可见于冠心病患者,若见胸满烦惊者,此方可酌而用之,以疏利枢机,兼以安心。

3.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少阳证兼饮者。少阳枢机不利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饮阻见渴、小便不利、头汗出。诸症冠心病患者亦可见之,故此方可酌用于治疗冠心病。

(四)二阳并病

《伤寒论》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项强,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伤寒论》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太少并病,表未解且枢机不利,误下邪陷,与饮相结,而成结胸状,可与柴胡桂枝汤两解之,或刺大椎、肺俞、肝俞。虽成结胸状,然太少之邪未解,故慎勿下之。

结胸主症为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乃水结胸胁所致。既然水结在胸,则胸疼当为必有之症。二阳并病如结胸状,必亦胸脘硬痛,与冠心病心绞痛表现相符,故和解表里,疏达少阳,亦为治冠心病之一法。

(五)热入血室

《伤寒论》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严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按:热入血室,乃瘀热互结,瘀热阻于少阳经脉,故可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此亦与冠心病相关。

叶天士云:“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然热陷血室之证,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学者之用。”

血结胸,是瘀热互结。其来源,一可由热入血室,瘀热上逆心包而致;亦可热陷胸中,与血相结乃发。仲景论结胸,是热与水结,而血结胸,是对仲景学说的发展、补充。血结胸的主症是胸中痛,这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门。叶氏对热入血室所列的六项治法,对治疗冠心病皆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六项治法为:虚者,小柴胡;瘀热,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生地黄、桃仁、楂肉、牡丹皮或犀角等;寒瘀,小柴胡加桂心;本经自结,小柴胡加延胡索、归尾、桃仁;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血结胸,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

(六)阳虚阴盛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按:太阳病,乃风寒所致。下后阳虚,风寒内陷,出现胸满脉促,与冠心病胸憋闷、心律不齐相符。用桂枝去芍药以温振胸阳。因阳虚阴盛,宜刚不宜柔,故去芍药之酸寒。阳虚重者,可加附子。温振阳气以治冠心病是临床常用法则,本书所举案例中,此法最多。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伤寒汗吐下后,阳气耗伤,阴寒内盛,厥气上冲,寒气凝结而心下痞硬、胁痛,冲于胸则胸痛憋闷,冲于咽则咽痛、咽窒。这些表现与冠心病相符,由阳虚阴盛所致。

《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按:邪结在胸中,必痹阻胸阳,出现类似胸痹的胸闷、胸痛彻背、短气等。实者当吐,如瓜蒂散;虚者当温,如四逆汤。吐法,可引邪从上而越,本应为治疗冠心病的法则之一,现已鲜用,余亦未用,惜此法渐趋湮灭。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肝中寒,经脉不通而胸痛,寒则气郁而太息。胸痛、太息等症与冠心病相关,可因肝寒所发,治当温肝散寒。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按:此皆阳虚,寒气逆上而致胸胁逆满疼痛者,大法皆温阳散寒。故温阳散寒为治冠心病心绞痛之重要法则。温阳之方此仅摘数则,其他温阳诸方,亦可酌而用于冠心病。

(七)水饮

《伤寒论》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

按:饮多水蓄,水饮上凌于心而心悸。冠心病者就常有心悸一症,故化饮为治冠心病之又一重要门径,化饮诸方皆可择而用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按:茯苓甘草汤中,桂枝、甘草以振心阳,茯苓安神化饮,生姜散寒饮。饮蠲则神安,故本方可用以治疗冠心病。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肾,心下悸。”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按:水饮凌心,则心动悸、短气、喘满,与冠心病相符,故温阳化饮为治冠心病一大法则。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方同小承气,当腹中痛而闭者,此方下之。何以胸满用此方?盖因支饮格拒心下,腑气不通,肺气不降而胸满。此胸满必重而急,故泻水消壅,通腑以降肺气。下法,亦为治冠心病变通之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imgimg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按:十枣汤、甘遂半夏汤为泻水峻剂,必因水饮盛而憋闷胀痛殊甚者,泻水以缓其急。逐水法,亦为治冠心病救急之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按:诸症与冠心病心衰者颇似,乃饮聚所致。木防己汤行水气、散结气,且清热补虚,或加茯苓、芒硝,渗水破坚,消其结聚之饮,诸症自除。水饮迫肺而呼吸迫急不得息者,以葶苈泻肺水,余常相伍而用,视其轻重,用量在10~30g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小青龙汤温阳散寒化饮,用治寒饮上犯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冠心病多属寒饮上犯者,故余屡用小青龙汤治之。然寒饮多有变证,仲景将小青龙巧予化裁,形成苓甘五味姜辛汤等诸方。以上六条,可看成一完整病例,示人如何谨守病机、随证加减之实例。因而余在治外寒内饮之冠心病时,亦依仲景所示而裁度,灵活运用上述诸方,治疗实例载于本书中。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复吐之,冒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按:脉沉紧乃阳虚不能制水,水泛而肿,厥气上冲胸咽,故胸胁苦痛、咽如炙肉、咳喘逆,与冠心病颇符,因而温阳制水是治疗冠心病一重要法则,本书此类案例颇多。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按:心下坚大如盘,乃阳衰饮结聚心下,可见于冠心病心衰者。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意在行阳化水,散心下之坚。仲景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者,乃人身之阳气也。阳气者,若天与日,阳运当以日光明。离照当空,阴霾自散,阳气周行,阴浊无处藏匿,诸证冰释。枳术汤之心下坚,乃水饮阻气,故以苦泻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按:此饮遏阳气,饮邪上干而心悸,以半夏蠲饮,麻黄发阳气。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按: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此呕与胸满当属阴寒上逆使然。胸满一症冠心病多有之,故吴茱萸汤亦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余常以吴茱萸汤相伍而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上述二条,胸满、短气、胸冷,皆可见于冠心病患者。究其原因,皆为虚寒所致,法当温阳养荣。

(八)结胸、脏结

《伤寒论》第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伤寒论》第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伤寒论》第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img,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论》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按:结胸乃病发于阳而误治,致邪热内陷,与水相结于胸胁。其症为心下硬满拒痛,伴短气躁烦、心中懊img等。胸痛否?仲景未明言,但邪结在胸,推知胸痛为必有之症,则结胸与冠心病颇似。大陷胸汤为荡涤水热互结之峻剂,当亦为治冠心病的法门之一。

脏结无阳证,状如结胸,当分寒实与虚寒两类,寒实结胸,当属脏结之实证者,可与三物小陷胸或三物白散,逐其寒饮;若虚寒者,当辛热回阳,可予四逆汤、乌头赤石脂丸等。

《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按:小陷胸汤证乃痰热互结,阻格心下则心下痛,若阻闭于胸,则胸中痛、胸闷。观之临床,冠心病因痰热阻痹者颇多,清热涤痰是常用法则,故小陷胸汤亦常用以治疗冠心病。

(九)寒邪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按:寒袭于表,肺气不宣,见喘而胸满。冠心病亦有寒邪闭郁肌表,内舍于心者。余见脉拘紧而有寒象者,必先予散寒解表,或取麻黄汤,或取五积散,或取小青龙,亦啜粥温覆以取汗。汗出,则骤感轻舒畅快。汗出后,不可再汗,当随其证而调之。

汗法,亦为治冠心病之一法。汗之出,必阳气布,阳布阴施乃得汗。阳气之敷布,乃根于肾,通行于三焦,外达腠理毫毛,周行全身内外,乃可加于阴而为汗。阳得周行,邪无藏匿,则肺气得宣,心脉可通,何痛之有。

寒邪束表,见麻黄汤八症者,固可汗之;若寒舍于里而无表证者,亦当散之,汗而解之。余用汗法的主要依据为脉拘紧。寒主收引,寒主凝泣,寒痹脉必拘紧,故宜散之,使邪从汗解。

(十)瘀血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肝着乃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经脉不通,致胸闷痛而欲蹈其胸。《医林改错》有胸任重物与胸不任重物,以血府逐瘀汤治之,其理与此相通。此证与冠心病颇似,故近世多以活血化瘀为法治冠心病。旋覆花汤亦活血通阳之方,此法已广为应用,加减化裁,衍生出许多治冠心病的方子,这也是对仲景法则的活学活用。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按:胸满、唇痿,舌青、口干燥,可见于冠心病缺氧之重症。症似有热,而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宜下瘀血。抵当汤与下瘀血汤为破瘀重剂,对瘀血重者,余常相伍而用。

(十一)寒热错杂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按:此本厥阴篇提纲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与冠心病相关联。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故余以乌梅丸治肝寒而心绞痛者。

厥阴肝乃阴尽阳生之脏,阳始萌而未盛,一有戕伐,最易肝阳馁弱。肝之春生阳气不升,则疏泄不及,阴寒蔽塞,易致胸闷胸痛。肝内寄相火,肝阳虚馁,相火内郁,于是寒热错杂,此即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相火内郁而上冲,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乌梅丸中附、姜、桂、辛、椒,皆辛热回阳之品,可温肝阳;乌梅、当归补肝之体,人参补肝之气,益肝之用;连柏泻内郁之相火。寒热并用,调理阴阳。肝得舒启,阳得升发,阴霾自散,相火自可敷布,诸症随之而解。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按:湿踞于上,热蒸于下,湿遏热伏,热蒸湿横,阻闭胸阳,则胸满、憋气、疼痛诸症皆可见,此与冠心病相符。薛生白云:湿热证,胸痞乃必见之症。湿热相合,法宜清热化湿,然重在化湿,不宜过于寒凉,湿去则热易透。冠心病亦有属湿热阻蔽者,本书中之菖蒲郁金汤例,即属此类。

(十二)奔豚

《金匮要略·奔豚气》:“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按:奔豚主症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导致胸腹痛,且发作欲死,颇似冠心病心绞痛之重者,或类急性心梗,皆厥气上冲所致。但厥气上逆,有责之肝逆者,有责之土不制水者,有下焦阴寒者,各有不同。本书中调肝、培土、温肾降逆诸例可参。

以上关于经典中与冠心病相关的条文加以引述,并加了按语,以求对治冠心病能从经典中获得启悟。因水平所限,引述未必恰当全面,虽然如此,亦足以发聩,充分体现了中医经典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