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观物篇医说》四卷,清·张确(介石)著,清·徐继畲(松龛)批,清稿本,此本乃山西张文达先生家藏孤本。
一、著者与成书
本书著者张确,字介石,清代蒙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习儒,兼业医。张氏尝以生平历验所得,纂《资蒙医径》三卷。如其对于引药的作用总结道:“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其临证注重变通,不拘成法。如云:“有火盛而不宜导泄者,咳喘而不宜止嗽者,失血而不宜止血者,感冒而不宜表汗者,皆因气弱而防危。病在缓而急医者,防后变证;病在急而缓医者,峻药难支。”由上可知,张氏可称得上是一位通易的“明医”。徐继畲在《观物篇医说》序言中说道:“蒙城张介石先生,博极群书,尤邃于易。仰观俯察,得造化之真;消息主宰,仿邵子《观物篇》之意,著为《观物篇医说》四卷。”
二、内容与特色
全书共计四卷,徐继畲总结道:“第一卷发明阴阳升降、水火交济、气血运行、生克互用之理;第二卷发明人身气血消长之故,而示以节制调摄之方,两卷所言,皆《易》象精微之蕴;第三卷,杂论兼以医案,大致矫世俗温补寒凉之弊。临证洞见脏腑,决策如神。第四卷,杂论方剂,兼及药品,语皆心得身验,无傍人门户者。学医者从此入手,如学禅得正法眼藏,不虑堕入野派恶道也。”通观全书,行文流畅,述理明晰,于业医者启发性颇强,其主要特色如下:
1.博极医源,言天验人,以《易》明医
张氏此书的撰著是建立在他本人深厚的学养之上的,而批注者徐继畲也是博学之鸿儒,故书中举凡儒之《学》《庸》《易》象,释之《心经》《菩提》,道之《老子》《阴符》皆有所及,张氏“仰见日星之照耀,俯察万类之纷纭,中观人事之错综”,而靡不备究。正如其自序所言:“予非以医学,以医观也;非以医艺,以医通也。……《六韬》《七子》,医之用也;《资治》《纲目》,医之案也;《周易》《通书》,医之象也;《大学》《中庸》,医之度也。”尤其是他以医《易》互相发明的方式来阐述天人相应,进而探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可谓一见知医。如其在论《寤寐》中言:“人醒时内阴外阳,其象离,睡时内阳外阴,其象坎。象离外光,象坎内光,中寒则内外纯阴而为坤,神失所据故不寐。盖魂阳物也,肝胆主之,出离则寤,坐明堂也,入坎则寐,息寝室也。”
2.格致源流,学理互证,观物知医
张氏云:“读医者喜于方药而倦于理解,是先流而后源也。予一卷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升降以及脏腑精神血气之故;二卷言调摄治未病;三卷治已病;四卷方药独俭者,非略,未晰也。吾将逐物而为之说,成完书。”因此,书中详于说理而略于方药,盖谓“源清而流自洁”也。如言“金水木火”时,认为“金水之性阴,实则旺,虚则弱;木火之性阳,实亦旺,虚亦旺。非旺也,虚骄之气也”。对于木火实则亢烈、虚则僭越之性,讲解得透辟之极,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虚火上炎、虚阳上浮、虚风妄动等证颇具指导意义。又如,书中言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之道,当遵从“火非能降,随水而降;水非能升,随火而升”,故“水不升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升矣;火不降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降矣”。此为临证中调理水火升降直指其源。
3.综考百家,力辟时弊,据案明理
张氏博学而明理,结合临证实际综考百家之言,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径指世俗诋毁刘朱之非,言:“医称刘朱之言不息,岐黄之道不著,谬甚。或言虚者十补勿一泻之。予进一言,实者十泻勿一补之,义各有当也。”张氏认为从医者应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时风流弊不可传信,信则偏,偏则害,如其在“卷三之一医贯论”中言:“以真阴阳为说而主于温补,以是张李而非刘朱……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今一主于阳,谓阳生阴杀,是无造化,削去秋冬也。”“医家有宁死不敢寒凉者,目睹十之八九,悲夫!医在见之真,用之当,当则砒霜灵丹也,不当则参苓酖毒也。不此之悟,而专主一说,杀人如麻矣。”又如其在“病家言不可尽信”中指出“姑息之受,喜补忌攻,趋平避峻,惴惴以弱为辞,方符其志。曲为原护,剂违其欲,巧为规避,病家之常态。医无确见,依附之,其祸大矣”。此批评为求平稳而滥用十全大补等温补剂之风,如卷三之二中又根据实际案例予以说明。有丁妻小产后兼疟,因误服温补致出血,其时不听张氏劝诫,惑于某名医戒寒凉之嘱,滥投八味归脾之类,最终动血而亡。警世之意,读案自明。
三、学术价值
张确此《观物篇医说》现存清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观物堂刻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清管广祺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和三部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张子琳先生家藏本)。而对于本书不仅有张氏之作,兼有清代名臣徐继畲之批,且为徐氏稿本真迹,仅存孤本,更显珍贵。其时,徐继畲读此书如获至宝,认为张确此书是继《伤寒论》《温疫论》之后的医学著作,故“置此编于案头,时时晤对,以当参苓”,兴致所及,对此书批注亦达二百四十余条,而其易学医学思想也主要见述于此。此书作为中医医话医论医案著作,文简而意达,有作者独到见解,读之可洞源,可明理,可启智,故欲以点校出版,以广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