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与栽培(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我国中药植物栽培概况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的传说,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从古代便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药物、应用药物。这个时期没有中药植物栽培,也谈不上中药材品质,人们只是采挖野生植物资源供药用。

我国古籍中有关中药植物及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诗经》记述了蒿、芩、葛、芍药等100多种中药植物,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可果用,又可入药。《山海经》记载药物达百余种,其中多数是中药植物,当时除供食用外,已兼药用。《尚书禹贡》《尔雅》都有关于北方的枣和南方的橘类等作药用的记载。

秦汉时期,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同时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神农本草经》载有252种植物类药材,概括地论述了药材的生境、采集时间及贮藏等。张骞出使西域,把许多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引种栽培,如将红花、安石榴、胡桃、胡麻和大蒜等在关内栽种,丰富了中药植物种类。

北魏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子、桑、胡麻和蒜等20余种中药植物栽培方法。

隋代(6世纪末~7世纪初)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中药植物栽培,并设立中药植物引种园,“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在《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的记述。

唐代宋时期(7~13世纪)医学、本草学均有长足的进步,如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657~659年)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973~974年)问世以后,才替代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中药植物栽培在此时也相应发展。在本草学及有关书籍,如宋代韩彦直《橘录》(1178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中药植物栽培法。《千金翼方》收载了枸杞子、牛膝、萱草、地黄等药物的栽培方法,详述了选种、耕地、灌溉、施肥和除草等一整套栽培技术,如对百合的种植记载:“上好肥地加粪熟莰砍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文中涉及百合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并指出有性繁殖生长缓慢。

明清时期(14~19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陈扶摇《花镜》等都对多种中药植物的栽培法做了详细论述。特别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巨著中,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中药植物为人工栽培,为世界各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药植物的研究未能受到重视,中药植物栽培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栽培药材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下降,中药材仍以采挖野生药材为主,栽培的种类和数量极为有限。尽管如此,中医药学工作者对中药材栽培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如1946年在重庆南川金佛山垦殖区设常山种植场,进行野生变家种研究和种植。另外还出版了两本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书籍,一是李承祜、吴善枢撰写的《药用植物的经济栽培》,二是梁光商撰写的《金鸡纳树之栽培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