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 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儒家对秦制的攻势

关东质疑秦制的舆论风潮愈演愈烈。关东地区不断制造谶语事件,造秦始皇死而地分的舆论。这就是期盼说,秦始皇的制度活不久,只能活一世。如果后来的汉朝最终没有实现去实封自治的郡国并行制,重塑中央集权,那这制度还真就只有一世。那么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与西方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差不多,只是个强悍的征服者,甚至是掠夺者,而非治理者与开创者。

当时的舆论是怎样攻击秦制的呢?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欺讽秦始皇的关东术士侯生与卢生等人逃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他们在背后所说的关于秦始皇的坏话。这些话如果不用儒家的道德语境,而是转换成今天人们能听懂的舆论语境,就能看出,虽然表面上是抱怨诋毁的牢骚话,但潜台词的信息量很大: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表面指责:秦始皇太自大了,什么都只相信自己那套,把其他国家都吞并,他决定是什么就是什么,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

潜台词抨击:秦朝实行统一国家的行政制度,强调朝廷管理,取消王权地方自治,树立皇权权威。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表面指责:秦始皇重用法家官僚,什么都只和法家官僚商量。儒家博士虽然有七十人,但他都不用,只是当作摆设。

潜台词抨击:法吏出身的职业官僚一家执政,只给儒家议政权,没给行政权,儒家没有正规的入仕渠道。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表面指责:官员大臣们都是直接接受皇帝指派,听从皇帝指令。

潜台词抨击:皇帝个人进行决策和人事任命,实际上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表面指责:皇帝喜欢用法律立威,官员们畏惧犯法,又想保住作为职业官员的俸禄,都不敢不尽忠职守。

潜台词抨击:郡县制下的职业官僚制度,以及法治之下,用法律法规约束官员,官员领取薪资收入,并要求官员明确职责分工,而不是让豪绅拥有封地食邑,进行世卿世禄的封建家族自治。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表面指责:任由皇帝决策天下所有的事务。

潜台词抨击: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秦制——中央集权,以及服从朝廷的郡县制度。

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舆论攻击,就是所有舆论说法的核心。虽然这些听起来冠冕堂皇,像是对皇帝个人的道德指责,实际上这样说是蛇打七寸,抓住中央集权制度自上而下垂直管理而非地方自治平行管理的逻辑,攻击秦始皇作为皇帝的职责,就是打击秦制的核心。

不过,他们也说出了一句有用的信息:“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点出了秦朝首次在整个天下实践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相比秦国版图要扩大数倍,因而也遇到了严重的制度瓶颈。秦朝的中央集权并不成熟,政务系统的分拣划归、权责渠道并不顺畅。庞大的国家版图出现后,交通技术与信息技术却没有迭代提升。皇帝要管理数千里之外的土地,严重消耗精力,透支了健康。

术士,这一相对底层但同时又是当时能够掌握文字读写、具有起码知识素养的关东人群,他们的评价恰恰反映了舆论的全局。他们话语间诸多对秦始皇独断的控诉,表面上看是道德指责,但结合那个时期分治与统一、封建与集权正在反复碰撞的时代意识,这些更像是对崭新的中央集权与朝廷制度的不适应、不理解与不接受。因为,他们那代人还没有经历过这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这应该代表了民间对秦制抵触的普遍说法。但如果这几句所指都算暴政的话,那差不多后世所有皇帝都在施行暴政了,因为皇帝制度规定的皇帝职责即如此。

秦始皇是如何应对这种舆论攻击的呢?他是这样解释和应对的: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潜台词:他虽然禁止旧有的不利于秦国舆论的书籍,但他知道禁书政策会打击文化,也在做出一定弥补,因此才招揽这么多文学方术之士,试图重塑一种新的太平文化。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潜台词:诸生一直在民间煽动舆论。秦始皇真正愤怒的不是方士辱骂他,而是这些说辞明显是颠覆体制的言论。他将这些人全部抓捕并审讯。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潜台词:把制造颠覆舆论的四百多人全部坑杀,针对关东舆论和思想界杀鸡儆猴,以震慑其他散播颠覆舆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