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通宵读历史丛书(共10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念之差,帝国命脉就此断送

驻军在洹水南岸的项羽看秦军没有继续追击,觉察到了章邯的犹豫和动摇,便让陈余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封劝降信。

信上说:“白起为秦将,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灭了赵括的军队,攻城略地,不可胜计,却惨遭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面驱逐戎人,开辟渝中地数千里之广,竟被斩于阳周。这是什么缘故?功劳太多,秦无法论功全部封赏,故而找借口按法律诛杀他。现在将军身为秦将已经三年,士卒伤亡以十万计,而诸侯纷纷起事,日益增多。赵高一向献媚奉承,时日已久,现在形势危急,必然要找借口杀将军来推卸罪责。将军在外面的时间久,朝廷内嫌隙多,有功也是死,无功也是死。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无论愚人智人都知道。现在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却想支撑危局,岂不可悲!将军何不倒戈,和诸侯订下合纵之约,共同攻秦,瓜分秦地为王,南面称孤,这样做,与身受斧钺、妻儿被杀相比,哪个更好?”

读过这封信,章邯拿定主意了:就与诸侯订下合纵之约,共同攻秦,瓜分秦地为王,南面称孤!

由是,章邯向项羽派出使臣,同意协商会盟。

项羽军虽然数量已占优势,但两军相持半年多,仍未能决出胜负,而与项羽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刘邦军已逼近武关。

项羽要争取时间先入关中,心中清楚会盟是最明智的做法。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双方在洹水南岸、安阳西面的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一带)进行了会盟。

会盟的结果是:章邯军队建制不改变,所有兵马仍由原来的秦将统领,章邯封雍王。

这一结果,章邯还是满意的。

项羽是什么人?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

他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杀死会稽郡守殷通,可以不计后果地杀死楚国上将军宋义,可以灭绝人性地对襄城展开血淋淋的屠城,却无条件地答应了章邯关于会盟的全部要求,不但保存了章邯军的整军建制,还由秦军原各级将领统帅部队,并且尊章邯为雍王。

要知道,他的叔父项梁就死在章邯的刀下啊,而且,他尊章邯为雍王,而他本人的身份还只是一个上将军啊。

也就是说,通过会盟,章邯的地位乃在项羽之上。

这样的结果,章邯没有理由不满意。

可是,章邯错了,大大地错了。

他只是一个军事家,而非政治家,更不是阴谋家。

会盟后的诸侯军共有六十余万人,浩浩荡荡杀向秦朝帝都咸阳。

因为章邯的反戈,赵高生怕遭到秦二世的怪罪,他铤而走险,蓦然发动政变,逼死了秦二世。

按照赵高原本的心思,是想自己称帝的,但群臣不附,只好改立秦始皇之弟子婴为秦王,是为秦三世。

可是秦三世的日子并不长久。

登位的秦三世子婴派人暗杀了赵高,但并不能挽救大秦帝国的命运。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十万大军进驻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咸阳朝不保夕,指日可下。

秦三世子婴逃无可逃,只得素车白马献玺投降。

秦亡。

暴秦既亡,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的一个深夜,军至新安(今河南省义马市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的项羽做出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将章邯部的二十余万兵卒全部坑杀。

第二天,一觉睡醒的章邯得知了这个消息,不啻五雷轰顶。

他狂呼、痛哭、捶胸顿足,流泪泣血。

但,一切都于事无补。

这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策马奔腾烽烟举,威风八面、一往无前的常胜将军了。

他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可怜虫。

不过,也许是出于感恩的心理,项羽感谢章邯没有在打赢漳水那一仗后对自己赶尽杀绝,更感谢章邯在殷墟接受会盟,让自己突然坐大,一跃而为众诸侯之首,他没有对章邯下毒手。

是的,章邯活了下来。

但活下来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他葬送了二十多万兄弟的性命,已经没有脸面再见关中父老,同时也愧对天下人。

他的身体还活着,灵魂却已经死了。

他成了一具活在阳光下的行尸走肉,不笑不哭,无知无觉。

项羽入咸阳,斩杀秦王子婴,屠灭秦王族,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灭。

戏亭分封,还是出于感激心理,项羽仍封章邯为雍王,据守关中。

项羽最不放心的人就是刘邦。

他将刘邦扔到汉中,封汉王。

由章邯据守关中,也是看好章邯的军事能力,希望他能阻止刘邦出头,让刘邦永远不见天日。

可是,自新安坑卒那一夜起,章邯已不是当年的章邯。

他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暮气沉沉,浑浑噩噩。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大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蓦然杀入三秦。

章邯机械式地应战了几仗,均败,退守废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韩信水淹废丘。

章邯登上城头,看着大水漫城,木然地将利剑横在脖颈上。

哦,我该走了。

两年前,新安噩梦醒来,我本就该走的。

那二十万跟随着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在那边等我已经等得太久了。

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如轻烟般在空中消散,利剑“哐啷”落地,鲜血喷薄而出。

一代名将,就这样悄然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