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祁太秧歌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秧歌”,在农业时代,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样式。祁太秧歌流传在现在晋中所辖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灵石、介休、寿阳,以及太原市管辖的清徐、古交,吕梁市所辖的文水、交城。从整体区域来看,这些地区都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

由太谷县志办原主任郭齐文和太谷秧歌音乐专家陈建民、太谷秧歌著名演员王效端(“香蛮旦”)共同编写的《太谷秧歌》一书中写道:

“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农村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民歌小调。宋代,民间街头的歌舞娱乐活动,叫作“闹秧歌”。明代以后,这种活动更为盛行。有龙灯、狮子、竹马、旱船、吹唱、高跷等各种表演。秧歌则发展为把说唱、舞蹈、技艺、武术结合起来的“地秧歌”,或称“过街秧歌”。

香蛮旦(左)和甲戍丑表演传统秧歌《偷南瓜》

山西中部是农业文明繁盛之地。早在清代,这里的《马首农谚》就总结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规律,成为古代重要的农书之一。1907年,太谷人孔祥熙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私立“铭贤学堂”,后来逐渐发展壮大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195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基础好,农业技术先进,使得晋中典型的农业文明孕育出典型的农民艺术——秧歌、社火。太谷秧歌、晋中社火,这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艺术形式。

直接表现农业生产中各种矛盾的秧歌剧目就很多,如:《种麦子》《锄田》《割田》《割韭菜》《割莜麦》《割麦子》《大割青菜》《采棉花》《大挑菜》《小挑菜》《摘黄瓜》《摘豆角》《偷南瓜》《偷山药蛋》《偷青菜》《偷菜》《扣麦地》《拾麦穗》《拣麦根》《剂白菜》等。

最有名的《偷南瓜》,讲述的是,一个少妇怀孕了,想吃南瓜又没有钱买,悄悄地到瓜园去偷了一颗南瓜,却被看瓜的王老汉抓住了。她又羞又怕,认错赔情,博得了王老汉的谅解,王老汉送了她一筐南瓜。

下面是著名秧歌表演艺术家孙贵明在《偷南瓜》中的唱段:

家住城南王家湾,祖祖辈辈种菜园,我种的南瓜人人爱呀,丢得丢丢衣得大丢。谁知我老汉种瓜难呀。/六月三伏热难挡,满地的南瓜呼儿呼儿地长,几天长得拳头的大,又除草又浇水日夜忙。/七月里来到秋天,满地的南瓜金灿灿,一个个都像小磨扇,我乐在心上喜在眉间。

这是简化了的版本。原版中主人公一出场就交代了自己的“瓜农”身份,然后一个月一个月地讲述种瓜的艰难。

《割田》,讲述的是农夫在田间劳动,因为妻子送饭迟了,两个人吵了起来。但是唱词中,也有农耕节令、农业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秧歌,多数是农村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农闲时聚在一起,把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事编成的小曲。

祁太秧歌这一产生于农业社会的艺术样式,成了农耕社会老百姓劳作生产记录、风俗民情的集体记忆,也成了记录时代发展的地方性文本。

演出前,一般会把下一场演出的节目写在黑板上,挂在戏场,起到宣传和预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