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有点摸不准万历帝心思的李如松
江面的冰层被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乱作一团,使冰层大面积崩塌。
成群的日军掉进江水中,被顺流冲到冰面下。
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则被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袭击。
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追杀。
(注: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平壤战役的胜利,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
此战过后,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弃城南逃。
日军全线后撤400余里。
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
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
李如松带领大明军队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接下来的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36000人的日军激战一昼夜。
残酷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五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
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
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撤回王京。
总的来说,李如松带领的明军,还是打出了威风,令日军胆寒。
而现在,李如松看着陛下快马传来的诏书,却呆住了。
诏书说陛下有意全力攻灭日本倭国。
光是看到这里,李如松就懵了,陛下这也变化太大了吧?
陛下受什么刺激了,怎么突然想到要攻灭日本倭国了?
李如松自认为击败日军不难,可要进入日本进行灭国战的话。
自己这点兵马粮草可不够啊。
而且一开始也没有部署好,临时变化这么大。
李如松想了想,只好回信给陛下,说粮草虽然可以抢日本人的。
但是,兵马、盔甲、大炮、火枪、火药等等物资,都需要大明源源不断供给。
所以李如松写给万历帝的回信中,还说光是士兵,就要求有四十万。
李如松故意狮子大开口,其实他觉得压根不用这么多。
但是,他也搞不清陛下现在为什么想要灭亡日本。
只好试探一下陛下的决心。
关键是,李如送觉得,陛下如果想要的是报复,这就好办多了。
如果是所谓的征服,将日本变为大明一个省那样的治理方式,这个很麻烦,自己打起来束手束脚的。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破坏而不是征服,就不需要那么多兵马。
只是对日本国进行报复,将他们的国家砸得稀巴烂。
李如松觉得这个就灵活度大多了。
【安南黎利反叛,屡次打败明军。】
【宣德元年(1426年),总兵陈智与黎利作战兵败。】
【朱瞻基改命成山侯王通为总兵官进讨安南。】
【朱瞻基因安南连年用兵,与群臣议,拟复封安南,如太祖时自为一国,岁奉常贡。】
【蹇义、夏原吉等以为二十年之功,不应弃于一旦;】
【杨士奇、杨荣等支持朱瞻基的政策。】
【宣德元年(1426年)冬,黎利拥兵数十万攻交趾,陈冶战死,王通败走。】
【工部尚书黄福再掌交趾二司事。】
【次年正月,宣宗再召杨士奇、杨荣议交趾事。】
【说蹇义、夏原吉拘牵常见,欲为安南陈氏立后复国,使中国之人皆安于无事。】
【杨士奇、杨荣盛赞宣宗“兴灭继绝”,说“三代之圣,不过如此”。】
【朱瞻基命黄福访求陈氏后人。】
【逃居老挝的陈暠,自称安南国王陈日煃之后,上表请封。】
【十一月,朱瞻基遣使去安南,宣诏赦黎利,封陈暠为安南国王。】
【命王通军及三司官全部撤退还朝。】
【诏命未至,王通已败走广西。】
【次年,黎利遣使入明,奉表称谢。】
【但黎利声称陈暠已死,请立黎氏。】
......
西汉,汉武帝时空。
汉武帝想都不用想,很明显,这是黎利弄死了大明想要册立的陈暠。
......
【朱瞻基命再访陈氏后裔。】
【宣德三年(1428年),黎氏仍称陈氏无后,奏请封立。】
【次年,又遣使来明贡纳金银器,请摄国政。】
【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遣礼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权署安南国事。】
【黎利建年号顺天,建东都交州,西都清华府,全国分为十三道,各设布政司统治。】
......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李世民摇头,这个安南又复国了。
真是反反复复,十分顽强啊。
......
【明宣宗在位时期的北方边境还是比较平静的。】
【这种暂时平静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阿鲁台对鞑靼的领导已被明成祖的五次征讨所破坏。】
【结果,部落领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到朱棣去世时,阿鲁台已经江河日下。】
【因为重新振兴的瓦剌,在脱欢的领导下屡次侵入阿鲁台的领地。】
【这迫使阿鲁台东移。】
【这样,蒙古联盟一分为二。】
【阿鲁台领导鞑靼,脱欢领导西面的瓦剌诸部落,双方战争不断。】
【显然,蒙古人分裂,且互相仇视厮杀是利于大明的。】
【这也是大明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目的。】
【阿鲁台的领导权,还受到在他控制下的兀良哈惕各卫的蒙古人的挑战。】
【在明宣宗统治时期,阿鲁台每年派遣纳贡使团去北京。】
【明朝则以珍贵的丝绸、缎子和其他的礼品回赠。】
【明廷希望阿鲁台人,在瓦剌进攻大明时,能够协助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