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汉景帝:大明皇位继承,挺废侄子的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成祖时期削藩不彻底的遗留问题。】
【明宣宗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
【汉王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不是吧,又来?”
老朱有点担忧,要是大明世世代代都这样更替大位,这还了得?
想到此处,老朱白了一眼朱棣。
都是你这个老四,带头带坏样。
朱棣有点心虚地左顾右盼。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通过光幕看明朝八卦的汉景帝此刻也是点评起来:
“啧啧,真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
“看起来,朱棣的儿子,那个汉王朱高煦又要学他父亲那样造反了。”
“想想也是有意思,这跟朱棣起兵抢走他侄子朱允炆江山,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啊。”
“当初,朱棣也是打着清君侧的大旗起兵,现在到了他儿子朱高煦,也要起兵造侄子的反。”
“怎么着,换一任大明皇帝,就要死上一个侄子吗?”
“哈哈,当朱家的皇帝,实在是有点废侄子啊。”
怼完别人,汉景帝又开始自吹起自己的功绩。
无非就是说自己多么厉害,以一打七个诸侯,一顿操作猛如虎就赢了。
一边的小刘彻,早已经习惯了父皇时不时的自我吹嘘。
汉景帝还说,自家的大汉绝不会像大明那样废侄子。
小刘彻抬头看了看自鸣得意的父皇。
又看了看不远处的棋盘,终是没勇气敢说些什么。
只能像个夸夸虫一般说:“父皇英明!”
.....
【早已准备就绪的明宣宗,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
【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汉王叛军。】
【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
【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
【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
【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
【群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正法。】
【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
【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啊,这就结束了?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一下子就被镇压了。
汉景帝还想看看热闹呢,没想到一点反转悬念都没有。
现在,汉景帝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朱允炆真的是废物。
朱允炆又被汉景帝鄙视上了。
像朱瞻基这样,一下子镇压住藩王才是常态的。
真不知道朱允炆拥有那么多的资源,还能输成这个鸟样。
光幕之前还说朱允炆是第一个被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
废物,真是废物。
我要是朱允炆他爹,早知道射在墙上算了,生下来有个屁用。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有点难绷,未来的老四,始终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搞得老四儿子朱高煦也有样学样了。
幸好没成功,不然大明每次更替大位,都要死一个侄子皇帝。
都快赶上李世民的玄武门继位法了。
毕竟人家自从李世民在玄武门开了以后,大唐后面好像有七八次政变是在玄武门发生的。
老朱可不想自家的大明,也不变成那样。
......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
【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惊惧,上奏请交还常山中护卫。】
【此后,楚庄王孟烷、蜀靖王友堉、肃康王瞻焰相继交还一至二护卫。】
【诸王护卫军被削,此后不再增设。】
【藩王失去军力,难以再谋反乱。】
【宣宗进而颁布禁令,对诸王权力多方限制。】
【如:藩王不得如前干预地方行政,王府官员不得兼任地方官职。】
【藩王不得与朝内勋戚贵族联姻。】
【嫁娶要选自民间,以防干预朝政。】
【藩王不得自行来京朝觐奏事。】
【藩王及其宗亲族人如私自来京或越关奏事,要受到严厉惩治,直至废为庶人。】
【诸藩王之间不得会见。】
【藩王在封地驻守,不得随意出城。】
【清明祭祖须奏报朝廷允准。子女婚嫁也须奏经朝廷。】
【分封宗室是太祖定制,势难变改。】
【诸王经多方控制,失去军政权力。】
【藩王们或寄情诗文,优游自处,或广置田产,货殖经商。】
【诸王子孙繁衍,多成豪富。】
【明王朝每年还要给予宗禄和赏赐,也是朝廷财政的极大负担。】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汉景帝摇了摇头,这大明的削藩走到这一步,虽然是成功削藩了。
但是,明朝这种削藩,无疑加重了中央朝廷的财政负担啊。
时间一长,财政必定难以为继。
这样的话,还不如自家大汉这种削藩模式好呢。
......
【朱瞻基即位后,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
【可以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国家大事。】
【遵循明仁宗的先例,朱瞻基即位后,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施政方针。】
【此外,明宣宗采用了条旨或票拟等正规的办事程序。】
【规定大学士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朱瞻基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门施行;】
【朱瞻基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这样,内阁就成了朱瞻基和六部之间的桥梁。】
【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阁臣的职责,仁、宣两朝尚无明确规定。】
【在侍论经史、草拟制诰之外,已从多方面参预军国重事。】
【史籍所载以下事例,足以说明阁臣地位日益隆重。】
【阁臣咨议:阁臣原只备顾问。明宣宗平汉王、曲赦赵王、调免陈山以至举任官员、捐免租税等重大国事,均曾向杨士奇等阁臣咨议,然后决策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