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朱棣:这个清朝,莫非是又是蒙古人入关了?
【同年二月,朱高炽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
【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此外,朱高炽还派了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干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个府的纳税负担。】
【它们包括应天(今南京)、苏州、松江、嘉兴和南直隶及浙江的另外四个府。】
【朱高炽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
【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实施的减税计划的基础。】
【朱高炽还非常关心提供直接的救济;】
【他几次因他的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大发雷霆。】
【在一次地方的饥荒中,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
【另一次,他愤怒地驳回了一些大学士请他先与户部和工部商议的要求。】
【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盯着光幕,神色阴沉地骂骂咧咧:
“哼,这些狗官,看来我老朱还是不够狠,杀得太少了。”
显然,老朱指的狗官,应该是光幕里的户部官员等人了。
不过,幸好自家孙子朱高炽在救济灾民这件事上,倒是处理得十分好。
没有傻乎乎的听信那些文官的忽悠,搞什么借给灾民的套路。
......
西汉,汉景帝刘启时空。
汉景帝指着光幕,向一边的小刘彻发问:
“彻儿,如果你是朱高炽。你是免费发放粮食?还是借给百姓粮食?”
小刘彻思考片刻,答曰:
“如果儿臣是朱高炽,儿臣也选免费发放粮食。”
汉景帝问:“为什么呢?”
“儿臣也说不上原由,儿臣只是觉得免费发放粮食给灾民,才是正确的选择。”
汉景帝对刘彻的回答,只满意了一半。
只见汉景帝走到小刘彻的身边,按着他的肩膀说:
“彻儿,你记住父皇今天下面说的话。”
“首先,你要记住,为君者,唯名与器,不可予人。”
“特别是收买人心的事情,不能经由别人的名头去做。”
“其次,为君者,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永远没有中间路线。”
“回到救济灾民的问题上,你要么置之不理一点也不救,要么免费发放食物给灾民。”
“最怕就是贪图小利,舍弃大义。”
“就是朝廷免费发放食物给灾民,各级官员豪强也少不了上下其手,搞一些小动作。”
“更何况所谓的借食物给灾民,父皇敢断定,各级官员豪强必然更变本加厉,大发国难财。”
看到小刘彻不是全懂的模样,汉景帝也没有继续解释,只是说了一句:
“父皇今天跟你说的这些东西,等你以后当了皇帝自然就能明白。”
......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李世民同样指着光幕,抓住真实案例,想要以此对太子言传身教:
“承乾,你如果是朱高炽。你是免费发放粮食?还是借给百姓粮食?”
李承乾不假思索地说:“儿臣当然是免费发放食物给灾民了。”
李世民故意诱导他犯错:“为何呢?如果是借的,朝廷岂不是又能救济灾民,又能让财政不损吗?”
“回父皇,儿臣最不认可的就是借给灾民,看起来似乎一举两得,但儿臣认为极可能弄巧成拙。”
“按照儿臣对于各级官僚世家的了解,恐怕这个朝廷所谓的借,真正执行到下面的时候,就会大变样。”
“如此,到那时,灾民不但要面对天灾,恐怕还会面对人祸啊。”
......
【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
【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
【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高炽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唔,怎么说呢,老朱对于朱高炽这个孙子喜欢儒学始终颇为反感。
在老朱的观念里,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喜欢儒学,唯独君主不可以。
老朱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汉武帝那样,虽然独尊儒术,但君主本身坚持王霸兼用。
说难听点,老朱认为儒学本身就是帮助君主忽悠别人的。
你作为君主的,当然不能把自己也忽悠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所幸朱高炽这个孙子也不是儒学那种书呆子。
在一些大的决策上,老朱认为朱高炽依然是合格的。
只要关键大事没有方向性的错误,还算老朱能够接受的心理范围。
唯独令老朱非常在意的就是,光幕提到的清朝。
这已经是光幕第二次出现清朝这个字眼了。
老朱越发有一种直觉,一定是这个清朝取代了自己的明朝。
想到此处,老朱的心头蒙上一层阴影。
这个清朝到底什么来头,不会又是蒙古人吧?
哎呀,烦死了,这个光幕老是关键性的信息不说完的。
.......
大明,明成祖朱棣时空。
永乐大帝朱棣,同样是对光幕提到的清朝非常在意。
朱棣第一怀疑对象也是蒙古人。
不过朱棣静下来想想,又觉得不一定是蒙古人。
但不管怎么说,朱棣感觉绝对是大明北方边境以上的势力。
想到这里,朱棣又忍不住想要带兵到处北上,无差别犁庭了。
.......
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时空。
至于李世民,他的焦点反而在科举制度上面。
李世民观察这个光幕到现在,发现光幕没有提到明朝有什么世家之类的。
按照李世民的推测,这个科举既然到了明朝还在使用,证明它对压制世家至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