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洋经济学”的特点
现在一般对“海洋经济”内涵的界定都是陆地思维和资本思维的产物。“海洋经济学”不是一个简单地把“经济学”运用于“海洋”领域的问题,而是要创新一个崭新的对经济形态、经济方式和经济标准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体系的问题。它不仅要研究经济进入海洋领域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效应的问题,还要研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方式进入一个新层次、新范式和新质量的问题,更要研究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新方向、新方式和新标准的问题。它涉及海洋要素和机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效益的问题。
所以,“海洋经济学”或者“海洋经济发展学”是一门新学科,具有新思维、新目标和新标准。这个学科具有以下一些基础特性:
1.时代经济。
人类自进入21世纪后才正式进入了海洋时代。联合国专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预测海洋时代即将扑面而来。为此,在1994年12月,联合国宣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由此标志人类走完了一个自15世纪起至20世纪末时间跨度为500年的从陆地世纪向海洋世纪的过渡和转变的阶段。而在15世纪前,人类几乎一直是在陆地时代中生存的。进入21世纪后,人类的存在由海边进入了海中,不仅看到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这个基本事实,而且还认识到了人类生活的“洲”其实就是一个海上大岛。这就需要人类去重新发现、认识和利用海洋为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这种服务已经进入一个全面、整体和系统的状态。海洋经济进入21世纪后具有一个明显全面化的特性。人类在21世纪之前的经济一般都是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等局部和片面的经济状态,甚至还是一种恶性竞争的经济状态。而21世纪的经济一定是一种协调与和谐的经济。
2.方式经济。
它对应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GDP经济一般只是一个数量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概念。在GDP经济之前,人类经济是一种土地经济。在土地经济之前,人类经济是一种“奴隶”经济。在“奴隶”经济之前,人类经济则是一种原始的果实经济、鱼禾经济和马羊经济。那时候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随人口数量增加而来的吃饭问题。“经济”本来就是一个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发现、认识和利用的过程、状态和方式。资源应该成为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资源要以不损害生态为前提。资源一旦脱离了生态系统和背景,就会反过来对生态形成强大的破坏和损坏。在GDP经济体系中,获得的GDP越多,说明经济就越发达。而在生态经济体系中,在获得相同GDP总量的同时,支付的能源和资源越少,则经济越发达。从GDP经济的角度看海洋经济,它就是从海洋获得GDP多少的概念,是一个得到概念。而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海洋经济,它就是一个是否影响到海洋生态以及影响到海洋生态多少的问题。其中有节约的概念。要充分认识到海洋在地球生态中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怎么发挥海洋的生态功能和作用,进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所以,方式经济还是一种以生态力为动力的经济形态。生态力是一种自然力,如四季转换所形成的力量。如果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航运经济,就会发现,它应该是一个充分利用风能、潮汐能、洋流和海流等海洋生态力的经济方式。其中,在航运的过程中,利用生态的能源越多,它就越生态。由此再来看海洋生态经济学,它就应该是一门如何发现、发展和发挥海洋生态力的学问。海洋生态力发挥得越好,节省的容易造成污染的能源就会越多。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新内容和新标准。过去甚至现在的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从局部看是节约性的,但从宏观看是浪费性的,甚至是极大浪费性的。从表面看,它竞争的是价格,实则竞争的是对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消耗。它最终导致了在招标过程中一般都是最低价中标的现象。但价格一旦低过质量的保障线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质量一般也会出现问题,这又造成另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海洋经济不仅是少花钱的经济,还是少付成本的经济,更是少用能源的经济。其中,成本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人工成本、资本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多种内涵。其中,最大的生态就是人们的心态。生态坏了,从表面看是错误行为所致,其实是心态不好所致。世上最大的资源应该是人的心理资源。有没有发现资源、能不能利用资源都与人的心态密切有关。在中国的政策和政治层面,生态经济已经逐渐进入治理思维。比较典型的就是“河长制”和“湖长制”的推行。根据这个思路,海洋经济及其发展现在需要一种“海长制”的治理方式。区别在于,“海长制”一般都是一个国际概念。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崭新的“海洋社会”机理和系统。其实,随着海洋进入地球生态系统后,生产方式已经进入一种立体状态。
3.吸碳经济。
它对应的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对应的是还在不断发展的排碳经济。人类进入近代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排碳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长造成了排碳的急剧增加。于是,人类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雾都”。人类最早和最著名的“雾都”是伦敦,后来是巴黎、东京等,最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低碳还是多碳,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如果只是发展低碳经济而没有发展吸碳经济的话,那么大气也会因二氧化碳的量变而最终发生质变,不是人类把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吸入肺部难以排解掉而导致死亡,就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引发大气发生剧烈爆炸而使整个地球都会裸露在宇宙之中。地球生态已被破坏到一个仅以“低碳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目标”“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地步,所以,人类一定要想方设法发展吸碳经济。在现在的吸碳经济中,森林吸碳已经被人重视,但海洋吸碳至今还基本上是一个盲区。真正能对大气起根本调节作用的还是海洋。海洋面积大且分布均匀,海洋水蒸气是地球上能够滋润万物的雨露的主要来源,它是地球气候的最主要的调节者。海洋的这种吸碳功能和吸碳能力也是才被发现不久。这种发现致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所变化。要真正发展海洋的吸碳功能和提高海洋的吸碳能力,就必须发展海洋吸碳经济。专家认为,海洋里的碳含量既不可过少,也不可过多。这是说,能吸碳的不仅有海洋,还有森林。估计,森林的吸碳能力只占地球总的吸碳能力的15%,剩余的85%的吸碳能力主要来自海洋。现在地球上自然的生态吸碳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废气排放的需求。海洋既是地球最大的生态,也是地球最后的生态。海洋的吸碳能力决定大气的含碳量。大气的含碳量迅速攀升会引发大气发生化学性爆炸,大气爆炸将撕裂地球的大气保护层。地球大气层被撕裂和撕碎后,地球将毫无遮拦地完全裸露在宇宙之中。没有大气保护的地球上,海水将蒸发,人类没有大气的保护将普遍得皮肤癌。现在看,地球大气的碳含量已经开始发生化学变化,虽然还是微量的和局部的。这要求人类的吸碳能力一定要赶上、达到和超过与排碳力度同等、配套和有机的程度,并且还要不断加强。这要求对海洋的吸碳能力不仅需要发展,还需要把控和驾驭。当有一天地球大气中的碳含量已经少于需要量的时候,海洋的吸碳力量就要主动下降。人类的排碳力度在近30年中已发生化学性的变化。大气中的碳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当大气的含碳量到达饱和点时,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气爆炸。大气爆炸将引发大气臭氧层的裂变,不仅原有的臭氧洞将扩大,还将产生新的臭氧洞,而新的臭氧洞将以不确定和几何的方式出现,对人类形成一个防不胜防和不知如何预防的挑战态势。所以,发展海洋经济实质是提高海洋的吸碳能力。其中,一定要研究海洋吸碳功能。海洋的吸碳能力并不是按照海域面积平均布局和分布的。何处吸碳能力强?何处吸碳能力弱?哪些动植物吸碳能力强?哪些动植物吸碳能力弱?还有,哪些吸碳能力强的动植物还没有被发现?空气与海水的互动是有利于吸碳还是不利于吸碳?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一个要从海洋中得到什么的概念,还是一个要从海洋中减少什么的概念,如通过海洋来减少大气中的碳成分和碳比重。所以,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提高海洋的吸碳能源、能力和能量。
4.低成本经济。
它对应的是产值经济、利润经济和挣钱经济。现代经济并不是完全不计和不算成本的,只是现在的“成本”概念还不够全面和细致,特别是环境和生态成本以及心理和心态成本都没在传统的“成本”概念里面。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不好的现象:很多从表面看成本很低的产品其实成本昂贵得出奇甚至惊人。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和标志是,要发展航运经济和港口经济。大宗商品运输正在成为海上航运业的主体,航运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船舶经济的发达。作为运输工具的船舶越大,一个单位所用的成本就会越低,关键是还因此保护了环境和养育了心态。用船来运输,成本是最低的,甚至是一种趋零的状态。而且,它还是一种低消耗经济,甚至还可用几乎是零消耗的核燃料。海洋具有非常丰富的能源资源。海洋能源是排斥陆地能源的。海洋能源有表象和深层两个概念。人类早期在海上航行借助的就是海洋能源,如潮流能、洋流能和风能。海洋漂流和帆船就体现了这种思路。这是一种成本越低利润越高的经济发展思路。其中的成本不仅是一个简单付钱少的概念,还是一个用资源少的概念,更是一个用时间少的概念。货物用船运输不仅成本低而且耗能低,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基本特性是负向指标突出。这也是一种靠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的思路。其实,成本越大,风险也会越大。要想减少风险,就必须减少成本。成本越少,风险越小。零成本就是无风险。所以,借势、顺势和乘势都是成本最低甚至趋零的。而借势、顺势和乘势都属于“道法自然”的范畴,都是自然而然的。海洋具有地球上的最强力。海洋能源有矿能源和势能源两种。科学研究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借助海洋能源上。
“劳力者”与“劳心者”的不同,是“体力”和“智力”之间的不同。很多的发明创造、科学技术都是为了减少成本,不仅是一个少花时的概念,更是一个多幸福的概念。这就要求新的经济学必须研究心态对生态的作用、心理对物欲的影响。世界上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心理和心态。现在是需要重塑人的心理和心态的时候。对此,新经济学就赋有一种既是不可推卸的又是很伟大的历史使命。从技术到科学到哲学到智学再到德学,人类每上一个层次都会产生一种新的省力省时的效果和效应。其实,不仅自然界中有势能和势力,社会关系中也有势能和势力,并且在历史中也蕴含了一种势能和势力及其惯性。这是对可以借势的“势”的三分认识。由此看,“势”应该有四个层次:一是人为之势,二是自然之势,三是社会之势,四是心理之势。过分地依赖人为之势,是对其他三种势力轻视的结果。所以,要想减少人为因素,就必须发现、发展和发挥其他三势的功能、作用和影响,如把“欲望”的魔鬼再放回潘多拉盒子里从而成为“希望”。这是减能、减本、减力的核心。
5.市场经济。
它对应的是政府经济。人们一般喜欢把市场经济对应计划经济。其实,计划经济对应的应该是自由经济。所以,政府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社会的运行中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速度越来越快的互动和共促的关系。它们实际上是促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和两条路径。从陆地经济发展到海洋经济,本身就是市场发展的一种需求,是心态运行的一种结果。当海洋还只是一个水路的时候,它是陆地经济的一个补充和辅助。当海洋成为资源来源“水库”的时候,它就是人类经济的“命根子”。所以,市场虽然也强调产量和产值,但更讲究效率和效益。特别是在21世纪里发展海洋经济,应该是一种历史必然,是经济史和心态史发展到21世纪的必然结果。现在,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共识。问题在于,发展什么样的海洋经济?把海洋经济往哪里发展?以及以什么标准来发展海洋经济和用什么方法、怎么才能发展好海洋经济?这些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一面。其实,当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个经济就具有极大的包容力和包容度。特别是后三个问题,都是海洋经济学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没有海洋经济及其发展学,海洋经济要在全球经济或世界经济中发挥它特有的正态和正能量的作用也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作用。